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P2

  ..续本文上一页与理性非异,理性遍于法界,事法也同遍法界。理性全体遍于一切法,事法也与理性同样遍在一切法中。一微尘如此,一切法亦如此。三事含理事门。事法既与理性非一,事法的相不加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含理)。一切法既都不离法界,便全在一事法中显现(含事)。一一事相望中也有三门:一遍局无碍门。遍是普遍十方,局是局居定位。事法与理性非一即是非异,事法不离当处而全遍十方;非异即非一,事法全通十方而不动定位。二广狭无碍门。广是含容,狭是局窒。事法与理性非一即非异,事法不坏本相而广容十方刹海;非异即非一,事法广容十方法界而本相不大。三遍容无碍门。遍是普遍在一切事物中,容是含容一切事法入己。普遍即是广容,遍在一切事物中时,即摄一切法全住己中;广容即是普遍,摄一切法全在己内,即遍在一切事法中。一事一切事相望也有三门:一摄人无碍门。人他即是摄他,一切法全人一法中时,即令这一法同时在自内一切法中;摄他即是人他,一法全在一切法中时,即令一切法恒在一法中。二交涉无碍门。如是一摄一切,一人一切;一切摄一,一切人一;一摄一,一人一;一切摄一切,一切人一切。此四同时交参无碍。三相在无碍门。摄一人一;摄一切人一;摄一人一切;摄一切人一切。此四同时交参无碍。普融便是总收前九门,简略而言是总收其后三门。

  第三十三节 十玄门

  智俨发展了法顺的华严观门,特别着重于事事无碍观,成为贤首宗的最基本理论之一,就是十玄门。仍然是以事法界为观境,十玄门为观法。对于事法界的具体内容略有变更,就是(一)教,义;(二)理、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境、位;(七)师、资;(八)主、伴;(九)成、坏;(十)感、应。用此十门与法顺所立有五门不同:一、合法顺所立境智与行位,改为解行与境位;二、改逆顺为成坏;三、缺无依正、体用二门而加师资、主伴二门。是因为体用与理事相滥,依正但显德相而无作用,可以摄人人法之中,正因为贤首宗特别着重在事用而不仅是事相。

  法顺在周遍含融观中所说的前三门(理如事门、事如理门、事含理事门)是事事无碍的理论基础而不是事事无碍的具体内容,因此智俨的十玄门中无此三门,而另加了三门,就是十世隔法异成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托事显法生解门。法顺所说周遍含融观的次第是由简略而到繁广,智俨所说十玄门的次第是由总而到别,二者的先后次第恰恰相反。十玄门的次第是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这就是显示事法界的十对事法同时具足,互相摄人而层层无尽。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十普融无碍门相当。这是直接就事法而言。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前门是法说,着重在同时具足,此门是譬说,着重在相互摄人。因陀罗是帝释天殿上的珠网。珠珠相映,一珠上的影中,顿现众珠之影,影中又有众影,重重无尽。十对事法互相显发,重重无尽也如此。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九相在无碍门相当,只彼是法说,此是譬显。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十对事法同时具足,然而从缘起方面来说,有隐有显,常显常隐,同时俱成,无有先后,所以称为秘密。这是周遍含融观中第八交涉无碍门中互为能所的情况。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这是就相状而说的,也是就空而说。诸法大小相状无碍自在而相容,一尘之中一时顿显一切法,不相妨碍。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七摄人无碍相当。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这是就时间而说,在周遍含融观中所无。世是指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三世之中又各有过去、未来、现在,便成九世。此九世亦唯是一念心所成,九世与一念合称为十世。此十世相即相人而三世不失,先后长短同时具足显现。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这是根据周遍含融观中第六遍容无碍门的道理,特别应用在行法上而言。一行之中具足万行为杂,万行只是一行为纯。例如就布施度而言,诸度皆摄于施度为纯,于一施度中具足诸度为杂。纯杂互相入而不相妨碍,名为具德。其后法藏恐人误以万行是杂,真理为纯,便与事理无碍相滥,便在《探玄记》中改此门名为广狭自在无碍门。不偏就行法而言,便正与遍容无碍门相当。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门。这是就理体而言,一人多,多入一是相容,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称为不同。正因为诸法同以真空为理体。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五广狭无碍门相当。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这是就事用而言,诸法缘起,论三世不失先后因果之用而先后相即相人,以成无尽。这与周遍含融观中第四遍局无碍门相当。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所有事法界都是以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得建立。这门是周遍含融观中所无。其后法藏也略去此门,以为唯心是玄门所以然的原理,不能作为玄门的观法或内容。因而废除此门,别立主伴圆明具德门,随举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而互为主,互为伴,如是圆满明观,具足一切德用。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借浅近的事法以显深妙之理,而所托之事和所显之理无有差别。

  第三十四节 六 相

  十玄和六相是智俨发展法顺学说的主要部分,十玄是说明观法,六相是显示理论。事事所以无碍圆融,正是因为一一法各各具足六相,法尔便相容相即自在无碍,以成法界缘起。六相是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其根据是《华严经·十地品》中初地十大愿的第四愿所说。即唐译《华严经》卷三十四说:“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晋译此文作“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十地经论》卷一说:“一切所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人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法藏在《探玄记》中解释此文,以为大相就道理而谈融通,不是就阴界人事相来说的,所以除事。贤首宗认为法界缘起中的无穷理事是无尽圆融,自在相即,如因陀罗网,重重无碍。由于各各具有六义,所以一惑断时一切惑皆断,一德成时一切德皆成,一理显时一切理皆显,普局具足,始终皆齐,初发心便成等正觉。因即普贤解行及以证人,果即十佛境界所显无穷,而因果同时,相即自在,这都是由于六相熔融以成法界缘起的缘故。总相是一体之中具多德,多德共成一总体。别相是多德非一,各各差别。同相是多德虽各别,然不相乖背同成一总体之相。异相是多德各有不同之相。成相是众德互相支持,以各异之作用共成总体。坏相是众德互相制约,各具不同的作用。六相之中前二是就体说。中二是就相说,后二是就用说,各各有平等、差别两门。

  诸家解释六相多用譬喻来显示。法藏《金师子章》中说:“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会合有师子成是成相,诸经各住自位是坏相。”

  复庵《华严纶贯》说:总是一个人,谓之总相。手脚头目各别,谓之别相。眼耳鼻舌手脚同共一身,谓之同相。眼要见,耳要闻,舌要味,鼻要香,手要捉,足要奔,功用各异,谓之异相。八万四千毛孔一时成了,谓之成相。头要向上,脚要向下,眉在眼上,耳在两边,不得紊乱,各住本位,谓之坏相。

  

  从《华严纶贯》所释六相显然与《金师子章》不同,而是误把同异和成坏二相的意义互换错了。因为《金师子章》解释坏相有“各住自位”之语,便以位置来解释,而不知法藏所说自位是指“各自为用”而说的。应当是眼耳鼻舌共成立人之躯是同相;目如明珠,耳如蒲轮,乃至脚如支柱等是异相。眼耳鼻舌共成一人而有所作为是成相;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手捉足奔是坏相。从复庵的错解也可以观知南宋以后贤首宗的衰落。以上两喻还未能详尽说明六相圆融的道理。法藏在《华严教义章》中解释六相,是用屋舍作譬喻,所说最为周到。

  法藏说:房舍是总相,椽柱砖瓦等是别相。就总相来说,不仅房舍具有房舍的总相;即是椽柱墙瓦也具有这一房舍的总相,因为房舍的总相并不能离开椽柱墙瓦而独立存在,缺椽或缺柱,此舍便不成其为舍。可见总相是在每一椽每一柱上,而不仅是由椽柱等共成房舍的总相。由于缺椽,房舍便不成其为房舍,也就柱不成其为柱,墙瓦不成其为墙瓦,于是柱、墙、瓦等皆坏。这便是总相之理。第二别相是指椽柱等各各别体。不仅一一具有椽柱等各各别相,房舍也即是一一别相,因为椽相、柱相即在舍相上,不能离舍而别有。假如离开房舍总相,椽柱就不成其为椽柱。可见别相是在房舍总相上,总相既摄一切别相,无房舍的总相,便无椽柱等别相。第三同相,椽柱等众缘共成一舍,都是这舍的缘,便是同相。总相是总对一舍而谈,同相是众缘相对而言。第四异相,是椽柱等缘随自类形各各不同。正因为众椽长短横竖不同,方能共同成立一舍。别相也是众缘成于一舍,而异相是指众缘相望。第五成相,由椽柱众缘而舍得成,以由舍成,椽柱等才是缘。也正因为椽柱各住自位,无有改转,而后舍才得成。第六坏相,椽柱等各住自位,无有改转。如若改转,失去椽柱等法,舍便不能得成。也是由于舍成,椽柱等才是缘。简括而言:“总是一舍,别是众缘,同是互不相违,异是诸缘各别。成则诸缘变果,坏则各住自法。”

  第三十五节 妄尽还源观

  法顺的法界观,智俨的十玄六相,法藏的妄尽还源观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是贤首宗观行之要门。妄尽还源观的次第是显一体、:起二用、示三遍、行四德、人五止、起六观。

  显一体是显自性清净圆明体。此体即是如来藏心,即是中观宗所谓诸法实相,瑜伽宗所谓庵摩罗识,天台宗也称之为自性清净心。此如来藏法性之体,随生死流时在染而不污。逆生死流时修治而不净,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有隐显之不同而无有差别之异,这便是自性清净,而能遍照法界。遍即是圆,照…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