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贤首宗
第三十一节 略 史
贤首宗是以《华严经》为典据,所以又称为华严宗。《华严经》创译于东晋佛罗跋陀罗(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凡六十卷。当时弘传不广。至元魏永和中(508--512),菩提留支、勒那摩提先后来到洛阳,译出世亲造《十地经论》,是解释《华严经·十地品》的。僧统慧光传其学,建立了地论师南道派,而后华严讲席始大盛。贤首宗即源出于地论师,创始于法顺(557---640),发展于智俨(602--668),大成于法藏(643--712)。法顺依《华严经》所说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理,著《华严经法界观门》以明其幽旨。当时人尊之为神僧。智俨兼承法顺的止观法门,又往终南山至相寺从慧光的四传弟子智正受地论师的义解,著《华严经搜玄记》、《华严经孔目章》,又作《一乘十玄门》以发挥十玄六相的奥义。法藏亲承智俨遗绪,发扬光大,成为专宗。法藏号贤首,因此宗派称为贤首宗。法藏曾参预难陀译场,重译《华严经》八十卷。著《华严经探玄记》以释晋译,又撰新疏释唐译,未竟而卒。这三叶相承一百五十年间是贤首宗的建成时代。
法藏卒后,上首弟子慧苑不能继其学,撰《华严经略疏刊定记》以续成法藏遗著,其中多与师说差异。时有澄观(737--839)生于开元十五年(737),上距法藏卒时已二十五年。出家后依润州醴律师学相部律,越州昙一学南山律,诣金陵玄璧传关河三论,就瓦官寺传《起信》、《涅槃》,又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疏》义,从天竺诜法师习《华严》。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学三论。往苏州从湛然习天台止观、《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洛阳无名咨诀南宗禅法,见慧云了北宗玄理,还五台定居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撰《华严经疏》解释唐译新经,参般若译场,译《华严后分》四十卷,并撰疏释之。澄观所撰《华严经疏》并《随疏演义钞》。虽弘贤首教义,世称为贤首宗第四祖,毕竟未亲承法藏而仅私淑。其学说融和中观、天台、南禅、北禅而自成一家,与贤首以上三师传承瑜伽宗系有所不同。这一百年间是贤首宗的转换时代。
澄观门下的宗密(780--841),世称为贤首宗第五祖,原是禅宗六祖门下荷泽宗神会的四传弟子,参究禅旨,因读《圆觉经》而有所悟人。后因在襄阳见澄观《华严疏钞》,便通信请为弟子,往洛都请益数年,便人终南撰述章疏。他自己说“禅遇南宗,教逢圆觉”。著有《圆觉经大疏》、《大钞》、《禅源诸诠集都序》等。虽是继承澄观之学,实是始终以禅宗为旨归,其义理是以圆人顿,启后世禅教一致之始。宗密卒后,遭唐武宗会昌灭法,经论丧失,各宗一时顿衰,不绝如缕。五传之后至北宋中有子璿(964—1038)、净源(1011—1088)师资中兴贤首。高丽王子义天携带章疏来学于净源,于是教文始得再备。其后有道亨撰《华严教义章义疏》,观复作《记》,师会作《复古记》,希迪作《集成记》,世称北宋四大家。其后有义和作《无尽灯章》,依华严宗旨偏赞西方净土,复庵撰《华严纶贯》,鲜演撰《华严玄谈抉择记》,戒环作《华严》、《楞严》、《法华》等要解。南宋师会钻研智俨《孔目章》、《问答》、《搜玄记》等.撰《华严教义章复古记》。自晚唐以至宋末,诸师相次敷扬大教,但皆不出宗密的禅顿窠臼,此三百五十年间是贤首宗的融通时代。
元明清三代传贤首宗的都是师会的派系,守成而已,无所发扬。元代有妙文(1237—1319)、文才(1241—1302)二家。元初禅学浸衰,教乘渐盛,慈恩与台贤诸家并驱海内。慈恩一派囿于名数,不了圆顿之旨。妙文独起圆机,融通寂照。文才大弘清凉之道,著《华严玄谈详略》(佚)、《肇论略疏》。在南诏有普瑞著《华严玄谈会玄记》。明代贤首宗较天台宗为盛,且多兼习慈恩。师会的五传弟子真萃以后分为两系,一系经九传而至明昱,著《相宗八要解》、《成唯识论略诠》等。另一系六传至普泰,著《百法明门论解》、《八识规矩补注》等。其他如莲池袜宏(1506—1586),以圆顿宗旨释《阿弥陀经》,融通事理,指归一心。雪浪洪恩、憨山德清(1546—1673)都是贤首宗的名宿。清代传贤首的有续法、道理两家。居士中有周克复、彭绍升、杨文会诸人,各有著述。续法著《贤首五教仪》等经疏六百余卷,通理著《五教义增注》等经疏。元明以来多承长水舍《华严》而以《楞严》为根本。特重《玄谈》而舍《教义章》。奢谈圆理,殊少观行。这六百年间是贤首宗的零落时代。
第三十二节 四法界
贤首宗的主要内容是详细而周到的说明净分依他起性的圆满德用。若与天台宗学说相比较,只是说明假谛,所谓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但是天台宗所说的假谛,只是大纲,是菩萨人中的阶梯,而贤首宗所说的假谛是周备的条目,是如来受用的极则。天台宗判《华严经》为兼圆说别,正是如此。也可以说天台宗是以十法界、三千世间为经,三谛为纬,而贤首宗是以三性为经而十玄六相为纬的。
贤首宗说对一切事物的观察,由浅人深有四种不同,因此一法界便由于认识的浅深而成为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法顺著有《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其中列举后三观法界。澄观撰《华严法界玄境》,以解释法顺所著的《观门》。文中指出“法界”是《华严经》的根本宗旨。法界之相有三种,总说便是四种。其中最初“事法界”是止观所依的体,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正是三种观法。事法界极为繁广,不能历别陈述。一一事相都可以成观。总括起来有十对。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感、应。每一一事都是三观所依的本体。若与天台宗相比,一念三千这只是事法界。宗密著《华严法界观门注,中引清凉《华严经疏》说:法界只是一心。此一心总该万有,名为一真法界。就其融摄万有而言,便成四种法界。其中“界”字含义有所不同。一事法界的“界”字是分齐的意思,一一差别事法各各有其分齐。二理法界的“界”字是体性的意思,无穷尽的事法都同一体性。三理事无碍法界的“界”字具有体性和分齐二义,体性和分齐不相妨碍。四事事无碍法界的“界”字义同上,一切具有分齐的事法,都各如体性的融通而重重无尽。由此可知事法界是指万有各别的事相,此等事法都是因缘所生各有一定的分隔齐限。理法界是指万有同一理体,真如平等无有差别。事理无碍法界是指一切法如理缘成,性空之缘起,理不碍于事;缘起而性空,事不碍于理。如是差别即平等,平等即差别,事理熔融。事事无碍法界是指诸法体用各别缘成,各守自性而事事相望,多缘相应以成一缘,一缘遍应以资多缘,力用交涉,无碍自在,重重无尽,即是一一事法不坏本相而自互相涉人无碍。如果以事法界为体,观之建立三观:理法界的真空观(从假入空观),理事无碍法界的理事无碍观,事事无碍法界的周遍合融观(后二是从空入假观)。
真空观有其四重次第。首先要会色归空。就是观察事物的究竟实况,所谓本性空寂,名为真空。这真空也就是法无我理。这法无我的真空不同于断空,也不是事物的现象,只诸法缘生无体就是真空。第二进一步即空明色,观察断空与实有是对立的,因而断空不能是实物,而真空则不然。真空既不是事物的现象而是万物所依。因此真空不在事物之外,只此无相之真空即是森罗的万物。所以法无我理不异于万物。第三再进而观察色空无碍。真空既是一切事物所依,真空之中无有一切事物,然而事物即是真空,真空即是事物。修行之人要于事物显现时,观其事物全体不异于真空,观达真空时,全体真空不异于事物。见事物即见真空,见真空无不见事物。所以空与事物不相妨碍,最后要达到泯绝无寄。如此真空不可指为是物或不是物,是空或不是空,是一切言语所不能形容,一切思维所不能理解。凡若生心动念,便不与真空相应。唯有泯绝无寄,方是真正观行。所谓行由解成,行起解绝。
理事无碍观有其五重次第:第一理事相遍,第二理事相成,第三理事相夺,第四理事相即,第五理事相异。理事相遍之中有二门:一理遍于事门,真空之理是不可分割、不可限量的,而事物是有种种分位差别的。由于真理不可分割,所以一一事物之中,真理都是全遍,乃至一一微尘都摄无边真理,无不圆满具足。二事遍于理门,事物无体,全同真理,因此有分齐限量的事物全同于无分齐限量的真理,于是一尘不坏而遍法界。理事相成中也有二门:一依理成事门,由性空之理,方有成缘生之事,于是依如来藏得有诸法。二依事显理门,由事揽理成,故事虚而理实。全事之中,真理挺然显露。理事相夺中也有二门:一以理夺事门,事既揽理而成,遂令事相全尽,惟一真理平等显现,离真理外无片事可得。二事能隐理门,真理随缘成诸事法,遂令事显而理隐,众生现时,法身便不现前。理事相即中也有二门:一真理即事门,真理既不在事外,所以法无我理举体即是事物。二事法即理门,缘起事法必无自性,举体便是法无我理。理事相非中也有二门:一真理非事门,即事之理并不即是事,理真而事假,理实而事虚,理是所依而事是能依。二事法非理门,全理之事毕竟不是真理,事是相而理是性,事是能依理是所依。如是十门同时顿现,深观明显,便是理事无碍观。
事事无碍的周遍含融观有其四重次第:第一事理相望,第二一一事相望,第三一事一切事相望,第四普融一切。事理相望中有三门:一理如事门。事法是虚相,理性是实体,因此事法即是全理,见事即是观理。然而事不即理。二事如理门。事法既…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贤首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