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賢首宗

  第四章 賢首宗

  第叁十一節 略 史

  賢首宗是以《華嚴經》爲典據,所以又稱爲華嚴宗。《華嚴經》創譯于東晉佛羅跋陀羅(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凡六十卷。當時弘傳不廣。至元魏永和中(508--512),菩提留支、勒那摩提先後來到洛陽,譯出世親造《十地經論》,是解釋《華嚴經·十地品》的。僧統慧光傳其學,建立了地論師南道派,而後華嚴講席始大盛。賢首宗即源出于地論師,創始于法順(557---640),發展于智俨(602--668),大成于法藏(643--712)。法順依《華嚴經》所說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的妙理,著《華嚴經法界觀門》以明其幽旨。當時人尊之爲神僧。智俨兼承法順的止觀法門,又往終南山至相寺從慧光的四傳弟子智正受地論師的義解,著《華嚴經搜玄記》、《華嚴經孔目章》,又作《一乘十玄門》以發揮十玄六相的奧義。法藏親承智俨遺緒,發揚光大,成爲專宗。法藏號賢首,因此宗派稱爲賢首宗。法藏曾參預難陀譯場,重譯《華嚴經》八十卷。著《華嚴經探玄記》以釋晉譯,又撰新疏釋唐譯,未竟而卒。這叁葉相承一百五十年間是賢首宗的建成時代。

  法藏卒後,上首弟子慧苑不能繼其學,撰《華嚴經略疏刊定記》以續成法藏遺著,其中多與師說差異。時有澄觀(737--839)生于開元十五年(737),上距法藏卒時已二十五年。出家後依潤州醴律師學相部律,越州昙一學南山律,詣金陵玄璧傳關河叁論,就瓦官寺傳《起信》、《涅槃》,又從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從天竺诜法師習《華嚴》。又往剡溪從成都慧量學叁論。往蘇州從湛然習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又谒牛頭慧忠、徑山道欽、洛陽無名咨訣南宗禅法,見慧雲了北宗玄理,還五臺定居大華嚴寺,專行方等忏法,撰《華嚴經疏》解釋唐譯新經,參般若譯場,譯《華嚴後分》四十卷,並撰疏釋之。澄觀所撰《華嚴經疏》並《隨疏演義鈔》。雖弘賢首教義,世稱爲賢首宗第四祖,畢竟未親承法藏而僅私淑。其學說融和中觀、天臺、南禅、北禅而自成一家,與賢首以上叁師傳承瑜伽宗系有所不同。這一百年間是賢首宗的轉換時代。

  澄觀門下的宗密(780--841),世稱爲賢首宗第五祖,原是禅宗六祖門下荷澤宗神會的四傳弟子,參究禅旨,因讀《圓覺經》而有所悟人。後因在襄陽見澄觀《華嚴疏鈔》,便通信請爲弟子,往洛都請益數年,便人終南撰述章疏。他自己說“禅遇南宗,教逢圓覺”。著有《圓覺經大疏》、《大鈔》、《禅源諸诠集都序》等。雖是繼承澄觀之學,實是始終以禅宗爲旨歸,其義理是以圓人頓,啓後世禅教一致之始。宗密卒後,遭唐武宗會昌滅法,經論喪失,各宗一時頓衰,不絕如縷。五傳之後至北宋中有子璿(964—1038)、淨源(1011—1088)師資中興賢首。高麗王子義天攜帶章疏來學于淨源,于是教文始得再備。其後有道亨撰《華嚴教義章義疏》,觀複作《記》,師會作《複古記》,希迪作《集成記》,世稱北宋四大家。其後有義和作《無盡燈章》,依華嚴宗旨偏贊西方淨土,複庵撰《華嚴綸貫》,鮮演撰《華嚴玄談抉擇記》,戒環作《華嚴》、《楞嚴》、《法華》等要解。南宋師會鑽研智俨《孔目章》、《問答》、《搜玄記》等.撰《華嚴教義章複古記》。自晚唐以至宋末,諸師相次敷揚大教,但皆不出宗密的禅頓窠臼,此叁百五十年間是賢首宗的融通時代。

  元明清叁代傳賢首宗的都是師會的派系,守成而已,無所發揚。元代有妙文(1237—1319)、文才(1241—1302)二家。元初禅學浸衰,教乘漸盛,慈恩與臺賢諸家並驅海內。慈恩一派囿于名數,不了圓頓之旨。妙文獨起圓機,融通寂照。文才大弘清涼之道,著《華嚴玄談詳略》(佚)、《肇論略疏》。在南诏有普瑞著《華嚴玄談會玄記》。明代賢首宗較天臺宗爲盛,且多兼習慈恩。師會的五傳弟子真萃以後分爲兩系,一系經九傳而至明昱,著《相宗八要解》、《成唯識論略诠》等。另一系六傳至普泰,著《百法明門論解》、《八識規矩補注》等。其他如蓮池襪宏(1506—1586),以圓頓宗旨釋《阿彌陀經》,融通事理,指歸一心。雪浪洪恩、憨山德清(1546—1673)都是賢首宗的名宿。清代傳賢首的有續法、道理兩家。居士中有周克複、彭紹升、楊文會諸人,各有著述。續法著《賢首五教儀》等經疏六百余卷,通理著《五教義增注》等經疏。元明以來多承長水舍《華嚴》而以《楞嚴》爲根本。特重《玄談》而舍《教義章》。奢談圓理,殊少觀行。這六百年間是賢首宗的零落時代。

  第叁十二節 四法界

  賢首宗的主要內容是詳細而周到的說明淨分依他起性的圓滿德用。若與天臺宗學說相比較,只是說明假谛,所謂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但是天臺宗所說的假谛,只是大綱,是菩薩人中的階梯,而賢首宗所說的假谛是周備的條目,是如來受用的極則。天臺宗判《華嚴經》爲兼圓說別,正是如此。也可以說天臺宗是以十法界、叁千世間爲經,叁谛爲緯,而賢首宗是以叁性爲經而十玄六相爲緯的。

  賢首宗說對一切事物的觀察,由淺人深有四種不同,因此一法界便由于認識的淺深而成爲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法順著有《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其中列舉後叁觀法界。澄觀撰《華嚴法界玄境》,以解釋法順所著的《觀門》。文中指出“法界”是《華嚴經》的根本宗旨。法界之相有叁種,總說便是四種。其中最初“事法界”是止觀所依的體,而“理法界”、“事理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正是叁種觀法。事法界極爲繁廣,不能曆別陳述。一一事相都可以成觀。總括起來有十對。一教、義;二理、事;叁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每一一事都是叁觀所依的本體。若與天臺宗相比,一念叁千這只是事法界。宗密著《華嚴法界觀門注,中引清涼《華嚴經疏》說:法界只是一心。此一心總該萬有,名爲一真法界。就其融攝萬有而言,便成四種法界。其中“界”字含義有所不同。一事法界的“界”字是分齊的意思,一一差別事法各各有其分齊。二理法界的“界”字是體性的意思,無窮盡的事法都同一體性。叁理事無礙法界的“界”字具有體性和分齊二義,體性和分齊不相妨礙。四事事無礙法界的“界”字義同上,一切具有分齊的事法,都各如體性的融通而重重無盡。由此可知事法界是指萬有各別的事相,此等事法都是因緣所生各有一定的分隔齊限。理法界是指萬有同一理體,真如平等無有差別。事理無礙法界是指一切法如理緣成,性空之緣起,理不礙于事;緣起而性空,事不礙于理。如是差別即平等,平等即差別,事理熔融。事事無礙法界是指諸法體用各別緣成,各守自性而事事相望,多緣相應以成一緣,一緣遍應以資多緣,力用交涉,無礙自在,重重無盡,即是一一事法不壞本相而自互相涉人無礙。如果以事法界爲體,觀之建立叁觀:理法界的真空觀(從假入空觀),理事無礙法界的理事無礙觀,事事無礙法界的周遍合融觀(後二是從空入假觀)。

  真空觀有其四重次第。首先要會色歸空。就是觀察事物的究竟實況,所謂本性空寂,名爲真空。這真空也就是法無我理。這法無我的真空不同于斷空,也不是事物的現象,只諸法緣生無體就是真空。第二進一步即空明色,觀察斷空與實有是對立的,因而斷空不能是實物,而真空則不然。真空既不是事物的現象而是萬物所依。因此真空不在事物之外,只此無相之真空即是森羅的萬物。所以法無我理不異于萬物。第叁再進而觀察色空無礙。真空既是一切事物所依,真空之中無有一切事物,然而事物即是真空,真空即是事物。修行之人要于事物顯現時,觀其事物全體不異于真空,觀達真空時,全體真空不異于事物。見事物即見真空,見真空無不見事物。所以空與事物不相妨礙,最後要達到泯絕無寄。如此真空不可指爲是物或不是物,是空或不是空,是一切言語所不能形容,一切思維所不能理解。凡若生心動念,便不與真空相應。唯有泯絕無寄,方是真正觀行。所謂行由解成,行起解絕。

  理事無礙觀有其五重次第:第一理事相遍,第二理事相成,第叁理事相奪,第四理事相即,第五理事相異。理事相遍之中有二門:一理遍于事門,真空之理是不可分割、不可限量的,而事物是有種種分位差別的。由于真理不可分割,所以一一事物之中,真理都是全遍,乃至一一微塵都攝無邊真理,無不圓滿具足。二事遍于理門,事物無體,全同真理,因此有分齊限量的事物全同于無分齊限量的真理,于是一塵不壞而遍法界。理事相成中也有二門:一依理成事門,由性空之理,方有成緣生之事,于是依如來藏得有諸法。二依事顯理門,由事攬理成,故事虛而理實。全事之中,真理挺然顯露。理事相奪中也有二門:一以理奪事門,事既攬理而成,遂令事相全盡,惟一真理平等顯現,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二事能隱理門,真理隨緣成諸事法,遂令事顯而理隱,衆生現時,法身便不現前。理事相即中也有二門:一真理即事門,真理既不在事外,所以法無我理舉體即是事物。二事法即理門,緣起事法必無自性,舉體便是法無我理。理事相非中也有二門:一真理非事門,即事之理並不即是事,理真而事假,理實而事虛,理是所依而事是能依。二事法非理門,全理之事畢竟不是真理,事是相而理是性,事是能依理是所依。如是十門同時頓現,深觀明顯,便是理事無礙觀。

  事事無礙的周遍含融觀有其四重次第:第一事理相望,第二一一事相望,第叁一事一切事相望,第四普融一切。事理相望中有叁門:一理如事門。事法是虛相,理性是實體,因此事法即是全理,見事即是觀理。然而事不即理。二事如理門。事法既…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賢首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