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理性非異,理性遍于法界,事法也同遍法界。理性全體遍于一切法,事法也與理性同樣遍在一切法中。一微塵如此,一切法亦如此。叁事含理事門。事法既與理性非一,事法的相不加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含理)。一切法既都不離法界,便全在一事法中顯現(含事)。一一事相望中也有叁門:一遍局無礙門。遍是普遍十方,局是局居定位。事法與理性非一即是非異,事法不離當處而全遍十方;非異即非一,事法全通十方而不動定位。二廣狹無礙門。廣是含容,狹是局窒。事法與理性非一即非異,事法不壞本相而廣容十方刹海;非異即非一,事法廣容十方法界而本相不大。叁遍容無礙門。遍是普遍在一切事物中,容是含容一切事法入己。普遍即是廣容,遍在一切事物中時,即攝一切法全住己中;廣容即是普遍,攝一切法全在己內,即遍在一切事法中。一事一切事相望也有叁門:一攝人無礙門。人他即是攝他,一切法全人一法中時,即令這一法同時在自內一切法中;攝他即是人他,一法全在一切法中時,即令一切法恒在一法中。二交涉無礙門。如是一攝一切,一人一切;一切攝一,一切人一;一攝一,一人一;一切攝一切,一切人一切。此四同時交參無礙。叁相在無礙門。攝一人一;攝一切人一;攝一人一切;攝一切人一切。此四同時交參無礙。普融便是總收前九門,簡略而言是總收其後叁門。
第叁十叁節 十玄門
智俨發展了法順的華嚴觀門,特別著重于事事無礙觀,成爲賢首宗的最基本理論之一,就是十玄門。仍然是以事法界爲觀境,十玄門爲觀法。對于事法界的具體內容略有變更,就是(一)教,義;(二)理、事;(叁)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境、位;(七)師、資;(八)主、伴;(九)成、壞;(十)感、應。用此十門與法順所立有五門不同:一、合法順所立境智與行位,改爲解行與境位;二、改逆順爲成壞;叁、缺無依正、體用二門而加師資、主伴二門。是因爲體用與理事相濫,依正但顯德相而無作用,可以攝人人法之中,正因爲賢首宗特別著重在事用而不僅是事相。
法順在周遍含融觀中所說的前叁門(理如事門、事如理門、事含理事門)是事事無礙的理論基礎而不是事事無礙的具體內容,因此智俨的十玄門中無此叁門,而另加了叁門,就是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回轉善成門,托事顯法生解門。法順所說周遍含融觀的次第是由簡略而到繁廣,智俨所說十玄門的次第是由總而到別,二者的先後次第恰恰相反。十玄門的次第是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這就是顯示事法界的十對事法同時具足,互相攝人而層層無盡。這與周遍含融觀中第十普融無礙門相當。這是直接就事法而言。
第二因陀羅網境界門。前門是法說,著重在同時具足,此門是譬說,著重在相互攝人。因陀羅是帝釋天殿上的珠網。珠珠相映,一珠上的影中,頓現衆珠之影,影中又有衆影,重重無盡。十對事法互相顯發,重重無盡也如此。這與周遍含融觀中第九相在無礙門相當,只彼是法說,此是譬顯。
第叁秘密隱顯俱成門。十對事法同時具足,然而從緣起方面來說,有隱有顯,常顯常隱,同時俱成,無有先後,所以稱爲秘密。這是周遍含融觀中第八交涉無礙門中互爲能所的情況。
第四微細相容安立門。這是就相狀而說的,也是就空而說。諸法大小相狀無礙自在而相容,一塵之中一時頓顯一切法,不相妨礙。這與周遍含融觀中第七攝人無礙相當。
第五十世隔法異成門。這是就時間而說,在周遍含融觀中所無。世是指過去、未來、現在叁世,叁世之中又各有過去、未來、現在,便成九世。此九世亦唯是一念心所成,九世與一念合稱爲十世。此十世相即相人而叁世不失,先後長短同時具足顯現。
第六諸藏純雜具德門。這是根據周遍含融觀中第六遍容無礙門的道理,特別應用在行法上而言。一行之中具足萬行爲雜,萬行只是一行爲純。例如就布施度而言,諸度皆攝于施度爲純,于一施度中具足諸度爲雜。純雜互相入而不相妨礙,名爲具德。其後法藏恐人誤以萬行是雜,真理爲純,便與事理無礙相濫,便在《探玄記》中改此門名爲廣狹自在無礙門。不偏就行法而言,便正與遍容無礙門相當。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門。這是就理體而言,一人多,多入一是相容,體無先後而不失一多之相,稱爲不同。正因爲諸法同以真空爲理體。這與周遍含融觀中第五廣狹無礙門相當。
第八諸法相即自在門。這是就事用而言,諸法緣起,論叁世不失先後因果之用而先後相即相人,以成無盡。這與周遍含融觀中第四遍局無礙門相當。
第九唯心回轉善成門。所有事法界都是以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得建立。這門是周遍含融觀中所無。其後法藏也略去此門,以爲唯心是玄門所以然的原理,不能作爲玄門的觀法或內容。因而廢除此門,別立主伴圓明具德門,隨舉一法爲主,一切法爲伴,而互爲主,互爲伴,如是圓滿明觀,具足一切德用。
第十托事顯法生解門。借淺近的事法以顯深妙之理,而所托之事和所顯之理無有差別。
第叁十四節 六 相
十玄和六相是智俨發展法順學說的主要部分,十玄是說明觀法,六相是顯示理論。事事所以無礙圓融,正是因爲一一法各各具足六相,法爾便相容相即自在無礙,以成法界緣起。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其根據是《華嚴經·十地品》中初地十大願的第四願所說。即唐譯《華嚴經》卷叁十四說:“願一切菩薩行,廣大無量攝諸波羅蜜淨治諸地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所有菩薩行皆如實說。”晉譯此文作“總相別相,有相無相,有成有壞”。《十地經論》卷一說:“一切所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事者謂陰界人等。六種相者,謂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法藏在《探玄記》中解釋此文,以爲大相就道理而談融通,不是就陰界人事相來說的,所以除事。賢首宗認爲法界緣起中的無窮理事是無盡圓融,自在相即,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礙。由于各各具有六義,所以一惑斷時一切惑皆斷,一德成時一切德皆成,一理顯時一切理皆顯,普局具足,始終皆齊,初發心便成等正覺。因即普賢解行及以證人,果即十佛境界所顯無窮,而因果同時,相即自在,這都是由于六相熔融以成法界緣起的緣故。總相是一體之中具多德,多德共成一總體。別相是多德非一,各各差別。同相是多德雖各別,然不相乖背同成一總體之相。異相是多德各有不同之相。成相是衆德互相支持,以各異之作用共成總體。壞相是衆德互相製約,各具不同的作用。六相之中前二是就體說。中二是就相說,後二是就用說,各各有平等、差別兩門。
諸家解釋六相多用譬喻來顯示。法藏《金師子章》中說:“師子是總相,五根差別是別相,共從一緣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濫是異相,諸根會合有師子成是成相,諸經各住自位是壞相。”
複庵《華嚴綸貫》說:總是一個人,謂之總相。手腳頭目各別,謂之別相。眼耳鼻舌手腳同共一身,謂之同相。眼要見,耳要聞,舌要味,鼻要香,手要捉,足要奔,功用各異,謂之異相。八萬四千毛孔一時成了,謂之成相。頭要向上,腳要向下,眉在眼上,耳在兩邊,不得紊亂,各住本位,謂之壞相。
從《華嚴綸貫》所釋六相顯然與《金師子章》不同,而是誤把同異和成壞二相的意義互換錯了。因爲《金師子章》解釋壞相有“各住自位”之語,便以位置來解釋,而不知法藏所說自位是指“各自爲用”而說的。應當是眼耳鼻舌共成立人之軀是同相;目如明珠,耳如蒲輪,乃至腳如支柱等是異相。眼耳鼻舌共成一人而有所作爲是成相;眼見耳聞鼻嗅舌嘗身觸手捉足奔是壞相。從複庵的錯解也可以觀知南宋以後賢首宗的衰落。以上兩喻還未能詳盡說明六相圓融的道理。法藏在《華嚴教義章》中解釋六相,是用屋舍作譬喻,所說最爲周到。
法藏說:房舍是總相,椽柱磚瓦等是別相。就總相來說,不僅房舍具有房舍的總相;即是椽柱牆瓦也具有這一房舍的總相,因爲房舍的總相並不能離開椽柱牆瓦而獨立存在,缺椽或缺柱,此舍便不成其爲舍。可見總相是在每一椽每一柱上,而不僅是由椽柱等共成房舍的總相。由于缺椽,房舍便不成其爲房舍,也就柱不成其爲柱,牆瓦不成其爲牆瓦,于是柱、牆、瓦等皆壞。這便是總相之理。第二別相是指椽柱等各各別體。不僅一一具有椽柱等各各別相,房舍也即是一一別相,因爲椽相、柱相即在舍相上,不能離舍而別有。假如離開房舍總相,椽柱就不成其爲椽柱。可見別相是在房舍總相上,總相既攝一切別相,無房舍的總相,便無椽柱等別相。第叁同相,椽柱等衆緣共成一舍,都是這舍的緣,便是同相。總相是總對一舍而談,同相是衆緣相對而言。第四異相,是椽柱等緣隨自類形各各不同。正因爲衆椽長短橫豎不同,方能共同成立一舍。別相也是衆緣成于一舍,而異相是指衆緣相望。第五成相,由椽柱衆緣而舍得成,以由舍成,椽柱等才是緣。也正因爲椽柱各住自位,無有改轉,而後舍才得成。第六壞相,椽柱等各住自位,無有改轉。如若改轉,失去椽柱等法,舍便不能得成。也是由于舍成,椽柱等才是緣。簡括而言:“總是一舍,別是衆緣,同是互不相違,異是諸緣各別。成則諸緣變果,壞則各住自法。”
第叁十五節 妄盡還源觀
法順的法界觀,智俨的十玄六相,法藏的妄盡還源觀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是賢首宗觀行之要門。妄盡還源觀的次第是顯一體、:起二用、示叁遍、行四德、人五止、起六觀。
顯一體是顯自性清淨圓明體。此體即是如來藏心,即是中觀宗所謂諸法實相,瑜伽宗所謂庵摩羅識,天臺宗也稱之爲自性清淨心。此如來藏法性之體,隨生死流時在染而不汙。逆生死流時修治而不淨,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雖有隱顯之不同而無有差別之異,這便是自性清淨,而能遍照法界。遍即是圓,照…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賢首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