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賢首宗▪P4

  ..續本文上一頁。就真如性以立種性,因此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畢竟成佛。一切二乘都回心向大。因爲都有佛性內熏爲因,如來大悲外化爲緣,尚有根本無明未盡,小乘涅槃是不究竟,所以無不回心向大菩提。佛果法身是常,因爲隨緣而不失自性;也是無常,因爲隨緣赴機。修生功德(報身)是無常,因爲從修生;也是常,因爲一得之後同于真如。佛果報身有八萬四千相,並是實德,釋迦佛的報土在叁界外,化境非但百億四天下而以無量恒河沙世界海爲一佛所化。以妙智爲法身,或境智合爲法身。或立叁身:法身、報身、應身。或立四身:法身、自性身、受用身、應化身,如《楞嚴經》說如如佛、智慧佛、功德佛、應化佛。修行階段有叁賢十聖,不立見、修分別。亦不立十信位,以十信是行而不是位。初住以上即得不退。叁賢初位即得法身,能于十方世界,現八相成道。修行經叁大阿僧祇劫成佛,或定或不定,亦可經不可計數阿僧祇劫。不說百劫修相好。地前菩薩受分段身,地上受變易身。以上是終教義。

  頓教不依言語文字,不定位次而要求頓徹法性,所以稱爲頓教。頓教主張一切法惟一真如,差別相盡,言亡慮絕。即此唯一真如,離言說相,即是佛種性。一切二乘非回心非不回心,因爲離一切相。既然相盡念離,佛只是一實性身,不可說有功德差別,也不說是常或是無常。釋迦身即是法身,而非報身化身,因爲是相盡念離。如來法身,也非心非境。一切行位也都不可說,所依身分也不可說是分段或是變易,經過的時劫也不可說,因爲離一切相。只要一念不生就是佛。一念即是無念,時也即是無時。以上是頓教義。

  圓教之中有兩門:一別教一乘,如《華嚴經》直顯圓融不可思議的法門,與叁乘截然不同,是別教一乘。二同教一乘,如《法華經》會叁乘爲一乘,小乘叁乘都是一乘的方便,攝人在一乘中。借小乘叁乘法以顯一乘無盡之旨,是同教一乘。圓教主張是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圓融。因此種性有兩種義:一就同教說,便是小、始、終、頓四教所立種性義,普皆具定,共成圓宗。二就別教說,便是一切理事、解行、依正、因果等本來滿足,成就無遺。二乘回心的問題也有二義:一就同教說,前四教所說都是圓教的方便;二就別教說,便是二乘無所回,因爲對一乘說都即是空,便無可回。又一切二乘即已究竟圓滿,便是已回竟而無可回。佛果具足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四句;圓融無礙。佛果有十蓮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一一相都遍法界。就別教說,釋迦佛身即是十身,具足主伴,本來圓融;就同教說,釋迦佛身即是報身,說華嚴處即是十佛境界。修行位次,就同教說,總攝前四教所說,都是方便;就別教說,隨得一位即是一切位,因爲是六相圓融,主伴圓融,相人相即的。約報而成叁生成道:一成見聞位,二成解行位,叁證果海位。一切時分皆不定,因爲諸劫相人相即,該遍一切世界的。不說有變易身,只說分段身直至十地離垢定前(如善財以分段身窮于因位)。以上是圓教義。

  第叁十七節 五教斷惑

  修行斷惑,五教所說不同。小乘教說惑有九十八使。根本煩惱有十:即是貪、嗔、無明、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禁取。此十各有分別(見所斷)、俱生(修所斷)二種。此二種十煩惱對叁界四谛成九十八使:欲界見苦所斷有十,見集所斷有七(除身見、邊見、戒禁取),見滅所斷有七(同集),見道所斷有八(除身見、邊見),總爲叁十二使。色界、五色界見四谛所斷同上除嗔,各有二十八使,共有八十八使是見所斷,亦名見惑。欲界修所斷有四(貪、嗔、無明、慢),色界、無色界除嗔各有叁,共有十使是修所斷,亦名思惑。叁界修所斷惑就欲界、四禅地、四空處等九地而分其輕重,各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有八十一品思惑。斷叁界見所斷惑爲須陀洹果,斷欲界前六品思惑爲斯陀含果,斷欲界思惑盡爲阿那含果,斷色、五色界思惑盡爲阿羅漢果。是爲小教斷惑次第。

  始教也說十根本煩惱,各有分別、俱生二種。但就叁界而言,便是一百二十八使而不是九十八使。即是見所斷惑中欲界四谛各有十使,便是四十;色界、無色界各只除嗔,便就四谛各有九使,共叁十六使。叁界合有見所斷惑一百一十二使。其修所斷惑中欲界有六(貪、嗔、無明、慢、身見、邊見),色界無色界各除嗔有五,叁界共有修所斷惑十六使。總爲一百二十八使。其斷惑次第有二種:一漸出離人與小教所說同;二頓出離人,得初果已,即頓斷叁界,漸除九品,乃至得阿羅漢,中間無有別果。菩薩修行不具叁界分別,只分見所斷和修所斷兩種的所知障和煩惱障。見所斷的所知障和煩惱障,在地前便伏現行,初地真見道時一刹那中頓斷其種。修所斷的煩惱障是自初地已上自在能斷,但爲潤生以教化衆生,爲不墮于二乘涅檠,爲要斷所知障,爲要證得佛菩提,留而不斷,到金剛後心頓斷。修所斷的所知障是每地分分斷除,至佛地斷盡。斷惑位次約有九說不同:(一)一二叁地斷叁界中色煩惱,四五六地斷叁界中心煩惱,七八九地斷叁界中色習煩惱,十地佛地斷叁界中心習煩惱。(二)七地已來滅叁界色心二習果報,八地色習無明盡,九地心習無明盡,十地二習無明滅盡。(叁)見道位不得遍計所執性,修道位滅染分依他起性。(四)見道位斷見所斷惑,修道位斷修所斷惑。(五)邪師邪教所起見所斷惑,于資糧位伏,邪思維所起見所斷惑于加行位伏。(六)修所斷六七識惑,十地以來尚有現行,八地已去永伏不起。(七)四地斷六識煩惱障,七地斷末那煩惱障,八地已去唯有所知障。(八)自初地至佛地,地地斷一分無明,即有十一分無明。(九)自初地至佛地,地地有真俗二智,各斷一分無明,即有二十二品無明。

  終教說聲聞只能折伏煩惱障而不能斷煩惱障,更不能斷所知障。菩薩斷惑也不分見所斷與修所斷,只分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正使和習氣。地前伏正使現行,初地斷正使種子,地上除習氣,佛地究竟清淨。斷惑位次約有九種不同的解釋:(一)地前漸除煩惱障,地上漸除智障。(二)第一阿僧祇劫斷皮煩惱,第二阿僧祇劫斷肉煩惱,第叁阿僧祇劫斷心煩惱。(叁)十地之中,每地有人住出叁心,人心斷皮,住心斷肉,出心斷心。(四)二障粗細通于叁處:地前、地上、佛地。地前意識盡,得顯化身;地上末那盡,得顯應身;金剛後心阿賴耶識盡,得顯法身。(六)煩惱障清淨能顯應身,業障清淨能顯化身,智障清淨能顯法身。(七)能解遍計所執性,得至應身;能滅染分依他起性,得至報身;能淨圓成實性,得至法身。(八)滅闡提不信障,顯十信位,成信樂大乘行,爲淨德因,及鐵輪王報。滅外道執我障,顯十解位,成般若行,爲我德因,銅輪王報。滅聲聞畏苦障,顯十行位,成破虛空器叁昧行,爲樂德因,銀輪王報。滅獨覺舍大悲障,顯十回向位,成大悲行,爲常德因,金輪王報。初二叁地滅闡提不信習,得大乘光明叁昧,成于淨德,除因緣生死變易報。四五六地滅外道我執習,得集福德王叁昧,成于我德,除方便生死。七八九地滅聲聞畏苦習,得賢護叁昧,成于樂德,除有有生死。十地佛地滅獨覺舍大悲習,得首楞嚴叁昧,成于常德,無有生死。(九)叁地終心以來斷二障修惑正使皆盡,四地已去但有微習。

  頓教以爲一切煩惱本自性離,不可說斷與不斷。

  圓教以爲一切煩惱不可說其體性,但其用甚深廣大,因爲所障、能障一即一切,具足主伴。如法界一得一切得,煩惱也一斷一切斷。若就同教而言,前諸教所說都是此教的方便。

  

《八宗概要 第四章 賢首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