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各一因果具足缘(因)佛性了(因)佛性,因此不承认无情有佛性。湛然在《金刚婢》中已经反复申明其理。以为真如与佛性是一体而异名,而烦恼心性之体既遍,佛性亦应遍。况且依报是共造,正报(有情)是别造。“能造所造既是唯心”,岂可无情独不具佛性。所以三千世间,包括地狱界乃至佛界一切依正,于一念心中具足,不亏一尘,岂可于中独有无情一分不具佛性。
湛然依据《华严经》所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宗旨说明如来果德是身心依正自他一切互融互人统一而平等的。众生及自心都有此性,就叫做佛性,如此为何独无情一分排斥在佛性之外。只由众生从我见出发,分别计较种种迷妄的事理,所以无佛而唯是众生,便成众生有佛性,草木无佛性。其时一佛成道之时,所有法界全是此佛的依正二报,如何草木无佛性。只是众生自于佛的依正之中见秽见净,生苦生乐而已。但是天台宗并不否认无情无佛性,但是认为是小乘教和大乘教初机学人所见之理,而就圆顿止观来说,事理不二,心外无境,既有情与无情之分,岂可执无情无佛性。正是无情有佛性乃是就天台宗圆顿止观不思议,于一念中理具三千世间而言。
综合以上三家所说无情有佛性的问题,可以看出有情与无情有所区别是形式上的问题,是作用上的问题,是彼此相互关系上的问题,而不是本质上的问题。而无情有佛性是从无情的本质上来谈的,譬如水与冰是截然两物。一个温度在零度以上而是液体,一个温度在零度以下而是固体。若是从化学成份来说,水和冰的本质都是氢二氧一的化合物,是毫无区别的。但是水和冰有区别是一般常识,是尽人皆知的。而水和冰在化学成份上的一致只有当通过学习和试验才能知道。承认水和冰在化学成分上的一致,并不等于否认在温度上形式上的区别。这无情有佛性的问题也是如此,无情与有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有情可以成佛,便是有佛性,无情不能成佛,便是无佛性,这是尽人皆知的,是从共业共相上一目了然。但是无情与有情在本质上的一致,同是自心所现,则唯有经过树立了圆顿教理的思想,经过止观的实践才能明白的。承认无情与有情一致而有佛性,并不等于否认无情与有情在共业共相上的差别而无情是无佛性的。因此一向执为无情无佛性是错误的,一向执为无情有佛性也是错误的,只有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问题上分析其不同原理而得出其应有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如若认为湛然所作进一步的发展,无情的东西也有佛性,本来在书上找不到根据,固然是对佛教的无知,至于批评湛然在《金刚锌》中所谈“无情有性的主张,终至成为一类泛神论的思想”,正是湛然在原书中最初所开导的错误见解。不仅不符湛然的主张,而且也违背慈恩宗旨许.心外无境的原则的。
第二十九节 五时八教
天台宗将释迦如来一代教化分为五时、八教。五时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当如来最初成道时,在菩提树下三七日间,以法身(卢舍那佛身)为诸大菩萨说《华严经》教菩萨法。此时人间尚无有知者,这是华严时,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又如《涅槃经》所说:“从佛出十二部经,譬从牛出乳。”因为世间人众不堪接受华严大化,于是在三七日后,受梵王帝释请,往鹿野苑转四谛*轮,教五比丘。从此十二年中常说阿含小乘教。这是阿含时,譬如日出渐高,照临幽谷。亦如《涅槃经》所说: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譬从乳出酪。十二年后,为小乘人而想证人法性者,开始说《维摩》、《思益》、《金光明》、《胜鬘》等方等经典,弹偏褒圆、折小叹大以起弟子中耻小慕大之心,又经八年。这是方等时,如晨朝食时。亦如《涅槃经》所说:从修多罗出方等典,譬如从酪出生酥。八年以后说《摩诃般若》性空之教,淘汰洗涤大小各别法执人执,凡有二十二年。这是般若时,如日禺中。亦如《涅槃经》所说:从方等典出《摩诃般若》,譬从生酥出熟酥。二十二年后,因众机已经调熟,于是说《法华》教,开三乘方便权门,显一乘真实,为二乘授成佛之记,经有八年,这是法华时。然后临灭度时一日一夜,说《涅檠经》具说佛性之理,又为防止末世钝根生断灭见,便扶持戒律,叙谈常住,这是涅槃时。此二时合,如日正午。亦如《涅槃经》所说: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譬如从熟酥出醍醐。通而为论,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每一时之教都通至最后,所谓后后摄于前前。五时也是就每阶段中的特点,标出五时而已。
八教之中是化仪四教、化法四教。化仪是说法的方式,化法是说法的内容原则。化仪四教是顿、渐、秘密、不定。顿教是如来成道之初顿说《华严》教菩萨法,这便是顿教。为了方便诱引钝根初机,由浅人深逐步深入,如阿含、方等、般若、法华等,便是渐教。如来的三轮教化(说*轮、神通轮、记心轮)不可思议,同时可以为此入顿说,为他人渐说。彼此不相知而各自得益,这便是秘密教。如若彼此相知而得益不同,如来说一经时,有证小乘果,有发菩提心,有人菩萨位的,便是不定教。
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是小乘教,因为在印度只有小乘教中的经、律、论三藏是经过结集的,大乘经都是各各别行,所以在六朝时习惯通称小乘教为三藏教。通教是通于大小乘的。别教是别教菩萨次第修行的。圆教是教化上智利根顿显佛理的。就五时而言,华严时是以说别教为主而兼圆教;阿含时是但说三藏教;方等时是具说四教;般若时是夹带圆教以说通别二教;法华时是纯圆教;涅槃时是从纯圆教的观点来并说四教。
三藏教是为三乘人各别说明生灭四谛之理。无常三相逼切身心是苦,烦恼业合能招聚生死苦果是集,无有子果二缚是灭,戒定慧能通至涅槃是道。此四审实不虚所以称谛。以析空观(灭色方空)断见思惑而人无余涅檠。此教之中又有四门不同,就是有门、空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一、有门是正谈生灭四缘之有,破十六知见,发真无漏,便是有门。如一切有部诸《阿毗达磨论》所说。二、空门是分析正因缘、假实诸法的生灭而入空,能灭假实之惑,见假实空,发真无漏。此如《成实论》所说。三、亦空亦有门,明因缘生灭亦有亦空,破偏于有无之惑,见因缘有空,发真无漏。如《毗勒论》所说。四、非有非空门,明因缘非有非空之理,破有无边执邪执,见因缘非有非无,发真无漏。如《犊子阿毗昙》所说(此后二门论典未传中土),虽有四门,但此教诸经论中多用有门。此教但说二教之理,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之果有如灭断。
通教是为三乘人说体空(即色是空)无生四谛之理。如《思益经》说知苦无生名苦圣谛;知集无和合相名集圣谛;以不二相观名道圣谛;法本无生,今即无灭名灭圣谛。以不生不灭真空之理同人无余涅槊,明因缘即空之理,正因缘法如梦、幻,响、化、水中月、镜中像,体法即空。此教亦有四门:一、有门,若业若果善恶等法乃至涅槃都如幻化,如镜中像,虽无实性而有幻化的头等六分。这是有门。二、空门,诸法既如幻化便是本自无实,无实即是空,乃至涅槃亦如幻化,如镜中像,假有形色而求不可得。这是空门。三、亦空亦有门,诸法既如幻化,便是有;而求不可得,便是空。如镜中像,见而不可见,不可见而见。这是亦空亦有门。四、非空非有门,幻有尚不可得,况幻空而可得。这便是非空非有门。虽有四门,但此教诸经论中多用空门。此教亦但诠二谛之理,不闻佛性常住涅槃,三乘之果犹如灭断。
别教是为大菩萨说无量四谛之理。如《涅槃经》说:知诸阴苦名为苦谛,分别诸苦有无量相悉是诸苦。知爱因缘能生五阴,一人起爱无量无边,况一切众生所起诸爱。知灭烦恼名为灭谛,分别烦恼不可称计,能断烦恼名为道谛。分别道相无量无边,所离烦恼亦无量无边。用次第三观次第破于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只证“但中之理”。此教之中也有四门:一、有门,说明佛性如乳中酪性,石中金性,如力土额珠,这便是有门。二、空门,说明佛性如乳无酪性,石五金性,众生的佛性犹如虚空,大涅槃亦空,便是空门。三、亦空亦有门,一切众生全有心,但须从善方便方能得见,如乳中亦有酪性,亦无酪性,这便是亦空亦有门。四、非空非有门,明佛性是中道,百非俱遣,如乳中非有酪性,非无酪性,这便是非空非有门,虽有四门,但此“教诸经论多用亦空亦有门。此教但别诠三谛之理,修行者于三十心中但成二观智之方便道,登地以后方见佛性。
圆教是为菩萨说明无作四谛(四谛即一实谛)之理。如来之性非苦非无常非可断相,虚空佛性亦如是,是为苦谛。如来非是集性,非是五阴之因,虚空佛性亦如是,是为集谛。如来之性能断烦恼,非常非无常,不名证知,常住不变,虚空佛性亦如是,是为灭谛。如来非道,能断烦恼,非可修法,常住不变,虚空佛性亦如是,是为道谛。又涅檠即生死是无作苦谛,菩提即烦恼是无作集谛,生死即涅槃是无作灭谛,烦恼即菩提是无作道谛。以圆融三观顿断三惑,证“不但中之理”。此教也有四门:一、有门,观见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又诸法义是法性因缘,乃至第一义亦是因缘,这便是有门。二、空门,观幻化见思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在缘,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这便是空门。三、亦空亦有门,幻化见思虽无真实,分别假名则不可尽。“于第一义而不动,善能分别诸法相”,无名相中假名相说,这便是亦空亦有门。四、非空非有门,观幻化见思即是法性,法性不思议,精进故非有,非出世故非无,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便是非空非有门。虽有四门,但此教诸经论多用非空非有门。此教初心即开佛知见,自然流人萨婆若海。
谛名审实,审实之法即是不二。况真俗二谛只是方便,圆教一实谛理方是真实。如日月不转而醉人见转。一谛如真日,二谛如转日。三藏教及诵教唯诠转日,诠空有二谛,不谈真日,不诠一实谛。别教分别说二谛及—实谛,如离真日有转日。圆教诠一实谛,转日即不转日也。
第三十节 四教行位
四教的理论既有深浅不同,因此修行的果证也有高下之别。藏教的修行是钝根人最初修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数息观、念佛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成外凡资粮位,然后进入暖、顶、忍、世第一的内凡加行位,便能见道。经过修道位,而达到阿罗汉果的究竟位。修道的经过,略说四果四向,详说便是二十七贤圣,今不详述。是为声闻乘。“利根人观十二因缘,断见思惑与罗汉同。更侵习气,不论果向,是为缘觉乘。虽亦谈菩萨三劫百劫修行,然后在菩提树下三十四心(八忍、八智、九无碍道、九解脱道)断结成道,是为佛乘,但只有释迦一人所行,非凡夫所可企及。
通教行位所谓通教十地:一、乾慧地,是外凡位,与藏教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齐,只有观慧,尚未证得理体之水,所以称为乾慧。二、性地,此位伏见思惑,与藏教四加行位齐,是内凡位,证得真谛法性,名为性地。三、八人地,具八忍七智,即是三乘信行、法行二人,体见假以发真断惑,在无间三昧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地。四、见地,是见道位,忍智具足,断三界见惑,发真无漏,见真谛理,名为见地,与藏教须陀洹果齐。五、薄地,断欲界六品思惑,烦恼渐薄,名为薄地,与藏教斯陀含果齐。六、离欲地,断欲界思惑尽,与藏教阿那含果齐。七、已办地,断三界思惑尽,与藏教阿罗汉果齐。声闻乘人止此。八、辟支佛地,利根者,侵除习气,与藏教辟支佛齐。九、菩萨地,断尽正使与二乘同,不住涅槃,扶习润生,成熟有情,严净佛土,此与藏教菩萨乘不同。十、佛地,以一念相应慧断除残习,坐菩提树下现胜应身,转无生四谛*轮,缘尽入灭,如同灰断,与藏教佛果齐。
别教行位,十信为外凡位,用生灭因缘观,伏三界见思惑,名为伏忍,与通教乾慧地齐。三贤位是内凡位。十住之中,一发心住,断三界见惑,与通教见地齐。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断三界思惑尽,与通教已办地齐。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断界内尘沙,与通教佛地齐。过此以上通教人之所不知。十住位名习种性(研习空观)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理,开慧眼,成一切智,证位不退。十行位名性种性(分别假性)用从空人假观,遍学四教,断界外尘沙,见俗滞,开法眼,成道种智。十回向位名道种性(中观能通)习中观,伏无明,居方便有余土,证行不退。十地位名圣种性(证人圣地),及等觉位以中道观见第一义谛,断十一品无明,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妙觉地,金刚后心断最后一品无明,在莲华藏世界现圆满报身。
圆教行位,初圆五品外凡位:一、随喜,二、读诵,三、讲说,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圆伏五住烦恼,与别教十信齐。十信是内凡位,十信初心(信心)断见惑,证位不退,与别教初住、通教见地、藏教初果齐。二心(念、精进、慧、定、不退、回向)至七心,断思惑尽,与别教七住、通教已办地、藏教阿罗汉果齐。八心至十心(护法、戒、愿)断界内外尘沙惑,证行不退,与别教十回向齐。初住断一分无明,一心三观、具佛五眼,成一心三智,证念不退,与别教初地齐。二住至十住与别教十地齐。初行与别教等觉齐,二行与别教妙觉齐。三行已上所有智断,别教之人不知名字。次第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断四十二品无明,登涅槃山,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净土。
四教之中,前三教佛是有教无人,圆教之佛有教有人。霰实修行进程和成佛,唯依圆教。只是为教化中下钝根,方便设立前三教以资诱引耳。所以四教修行有转接之说,在藏通别的初心学人可以分别转入通别圆教;如藏教内外凡可以转入通别圆;通教外凡乾慧地可以转入别圆;别教外凡十信可以转入圆教。较深入的人可以接入,如通教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可以接人别教圆教。别教住位、行位、回向位都可以接人圆教。藏教无接人之理。
《八宗概要 第三章 天台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