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宗概要 第叁章 天臺宗▪P4

  ..續本文上一頁、各一因果具足緣(因)佛性了(因)佛性,因此不承認無情有佛性。湛然在《金剛婢》中已經反複申明其理。以爲真如與佛性是一體而異名,而煩惱心性之體既遍,佛性亦應遍。況且依報是共造,正報(有情)是別造。“能造所造既是唯心”,豈可無情獨不具佛性。所以叁千世間,包括地獄界乃至佛界一切依正,于一念心中具足,不虧一塵,豈可于中獨有無情一分不具佛性。

  湛然依據《華嚴經》所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的宗旨說明如來果德是身心依正自他一切互融互人統一而平等的。衆生及自心都有此性,就叫做佛性,如此爲何獨無情一分排斥在佛性之外。只由衆生從我見出發,分別計較種種迷妄的事理,所以無佛而唯是衆生,便成衆生有佛性,草木無佛性。其時一佛成道之時,所有法界全是此佛的依正二報,如何草木無佛性。只是衆生自于佛的依正之中見穢見淨,生苦生樂而已。但是天臺宗並不否認無情無佛性,但是認爲是小乘教和大乘教初機學人所見之理,而就圓頓止觀來說,事理不二,心外無境,既有情與無情之分,豈可執無情無佛性。正是無情有佛性乃是就天臺宗圓頓止觀不思議,于一念中理具叁千世間而言。

  綜合以上叁家所說無情有佛性的問題,可以看出有情與無情有所區別是形式上的問題,是作用上的問題,是彼此相互關系上的問題,而不是本質上的問題。而無情有佛性是從無情的本質上來談的,譬如水與冰是截然兩物。一個溫度在零度以上而是液體,一個溫度在零度以下而是固體。若是從化學成份來說,水和冰的本質都是氫二氧一的化合物,是毫無區別的。但是水和冰有區別是一般常識,是盡人皆知的。而水和冰在化學成份上的一致只有當通過學習和試驗才能知道。承認水和冰在化學成分上的一致,並不等于否認在溫度上形式上的區別。這無情有佛性的問題也是如此,無情與有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有情可以成佛,便是有佛性,無情不能成佛,便是無佛性,這是盡人皆知的,是從共業共相上一目了然。但是無情與有情在本質上的一致,同是自心所現,則唯有經過樹立了圓頓教理的思想,經過止觀的實踐才能明白的。承認無情與有情一致而有佛性,並不等于否認無情與有情在共業共相上的差別而無情是無佛性的。因此一向執爲無情無佛性是錯誤的,一向執爲無情有佛性也是錯誤的,只有就不同的觀點,不同的問題上分析其不同原理而得出其應有的結論才是正確的。如若認爲湛然所作進一步的發展,無情的東西也有佛性,本來在書上找不到根據,固然是對佛教的無知,至于批評湛然在《金剛鋅》中所談“無情有性的主張,終至成爲一類泛神論的思想”,正是湛然在原書中最初所開導的錯誤見解。不僅不符湛然的主張,而且也違背慈恩宗旨許.心外無境的原則的。

  第二十九節 五時八教

  天臺宗將釋迦如來一代教化分爲五時、八教。五時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當如來最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叁七日間,以法身(盧舍那佛身)爲諸大菩薩說《華嚴經》教菩薩法。此時人間尚無有知者,這是華嚴時,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又如《涅槃經》所說:“從佛出十二部經,譬從牛出乳。”因爲世間人衆不堪接受華嚴大化,于是在叁七日後,受梵王帝釋請,往鹿野苑轉四谛*輪,教五比丘。從此十二年中常說阿含小乘教。這是阿含時,譬如日出漸高,照臨幽谷。亦如《涅槃經》所說: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譬從乳出酪。十二年後,爲小乘人而想證人法性者,開始說《維摩》、《思益》、《金光明》、《勝鬘》等方等經典,彈偏褒圓、折小歎大以起弟子中恥小慕大之心,又經八年。這是方等時,如晨朝食時。亦如《涅槃經》所說:從修多羅出方等典,譬如從酪出生酥。八年以後說《摩诃般若》性空之教,淘汰洗滌大小各別法執人執,凡有二十二年。這是般若時,如日禺中。亦如《涅槃經》所說:從方等典出《摩诃般若》,譬從生酥出熟酥。二十二年後,因衆機已經調熟,于是說《法華》教,開叁乘方便權門,顯一乘真實,爲二乘授成佛之記,經有八年,這是法華時。然後臨滅度時一日一夜,說《涅檠經》具說佛性之理,又爲防止末世鈍根生斷滅見,便扶持戒律,敘談常住,這是涅槃時。此二時合,如日正午。亦如《涅槃經》所說:從《摩诃般若》出《大涅槃》,譬如從熟酥出醍醐。通而爲論,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每一時之教都通至最後,所謂後後攝于前前。五時也是就每階段中的特點,標出五時而已。

  八教之中是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化儀是說法的方式,化法是說法的內容原則。化儀四教是頓、漸、秘密、不定。頓教是如來成道之初頓說《華嚴》教菩薩法,這便是頓教。爲了方便誘引鈍根初機,由淺人深逐步深入,如阿含、方等、般若、法華等,便是漸教。如來的叁輪教化(說*輪、神通輪、記心輪)不可思議,同時可以爲此入頓說,爲他人漸說。彼此不相知而各自得益,這便是秘密教。如若彼此相知而得益不同,如來說一經時,有證小乘果,有發菩提心,有人菩薩位的,便是不定教。

  化法四教是叁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叁藏教是小乘教,因爲在印度只有小乘教中的經、律、論叁藏是經過結集的,大乘經都是各各別行,所以在六朝時習慣通稱小乘教爲叁藏教。通教是通于大小乘的。別教是別教菩薩次第修行的。圓教是教化上智利根頓顯佛理的。就五時而言,華嚴時是以說別教爲主而兼圓教;阿含時是但說叁藏教;方等時是具說四教;般若時是夾帶圓教以說通別二教;法華時是純圓教;涅槃時是從純圓教的觀點來並說四教。

  叁藏教是爲叁乘人各別說明生滅四谛之理。無常叁相逼切身心是苦,煩惱業合能招聚生死苦果是集,無有子果二縛是滅,戒定慧能通至涅槃是道。此四審實不虛所以稱谛。以析空觀(滅色方空)斷見思惑而人無余涅檠。此教之中又有四門不同,就是有門、空門、亦空亦有門、非空非有門。一、有門是正談生滅四緣之有,破十六知見,發真無漏,便是有門。如一切有部諸《阿毗達磨論》所說。二、空門是分析正因緣、假實諸法的生滅而入空,能滅假實之惑,見假實空,發真無漏。此如《成實論》所說。叁、亦空亦有門,明因緣生滅亦有亦空,破偏于有無之惑,見因緣有空,發真無漏。如《毗勒論》所說。四、非有非空門,明因緣非有非空之理,破有無邊執邪執,見因緣非有非無,發真無漏。如《犢子阿毗昙》所說(此後二門論典未傳中土),雖有四門,但此教諸經論中多用有門。此教但說二教之理,不聞佛性常住涅槃,叁乘之果有如滅斷。

  通教是爲叁乘人說體空(即色是空)無生四谛之理。如《思益經》說知苦無生名苦聖谛;知集無和合相名集聖谛;以不二相觀名道聖谛;法本無生,今即無滅名滅聖谛。以不生不滅真空之理同人無余涅槊,明因緣即空之理,正因緣法如夢、幻,響、化、水中月、鏡中像,體法即空。此教亦有四門:一、有門,若業若果善惡等法乃至涅槃都如幻化,如鏡中像,雖無實性而有幻化的頭等六分。這是有門。二、空門,諸法既如幻化便是本自無實,無實即是空,乃至涅槃亦如幻化,如鏡中像,假有形色而求不可得。這是空門。叁、亦空亦有門,諸法既如幻化,便是有;而求不可得,便是空。如鏡中像,見而不可見,不可見而見。這是亦空亦有門。四、非空非有門,幻有尚不可得,況幻空而可得。這便是非空非有門。雖有四門,但此教諸經論中多用空門。此教亦但诠二谛之理,不聞佛性常住涅槃,叁乘之果猶如滅斷。

  別教是爲大菩薩說無量四谛之理。如《涅槃經》說:知諸陰苦名爲苦谛,分別諸苦有無量相悉是諸苦。知愛因緣能生五陰,一人起愛無量無邊,況一切衆生所起諸愛。知滅煩惱名爲滅谛,分別煩惱不可稱計,能斷煩惱名爲道谛。分別道相無量無邊,所離煩惱亦無量無邊。用次第叁觀次第破于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只證“但中之理”。此教之中也有四門:一、有門,說明佛性如乳中酪性,石中金性,如力土額珠,這便是有門。二、空門,說明佛性如乳無酪性,石五金性,衆生的佛性猶如虛空,大涅槃亦空,便是空門。叁、亦空亦有門,一切衆生全有心,但須從善方便方能得見,如乳中亦有酪性,亦無酪性,這便是亦空亦有門。四、非空非有門,明佛性是中道,百非俱遣,如乳中非有酪性,非無酪性,這便是非空非有門,雖有四門,但此“教諸經論多用亦空亦有門。此教但別诠叁谛之理,修行者于叁十心中但成二觀智之方便道,登地以後方見佛性。

  圓教是爲菩薩說明無作四谛(四谛即一實谛)之理。如來之性非苦非無常非可斷相,虛空佛性亦如是,是爲苦谛。如來非是集性,非是五陰之因,虛空佛性亦如是,是爲集谛。如來之性能斷煩惱,非常非無常,不名證知,常住不變,虛空佛性亦如是,是爲滅谛。如來非道,能斷煩惱,非可修法,常住不變,虛空佛性亦如是,是爲道谛。又涅檠即生死是無作苦谛,菩提即煩惱是無作集谛,生死即涅槃是無作滅谛,煩惱即菩提是無作道谛。以圓融叁觀頓斷叁惑,證“不但中之理”。此教也有四門:一、有門,觀見思假即是法界,具足一切佛法,又諸法義是法性因緣,乃至第一義亦是因緣,這便是有門。二、空門,觀幻化見思及一切法不在因,不在緣,我及涅槃是二皆空,唯有空病,空病亦空,這便是空門。叁、亦空亦有門,幻化見思雖無真實,分別假名則不可盡。“于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無名相中假名相說,這便是亦空亦有門。四、非空非有門,觀幻化見思即是法性,法性不思議,精進故非有,非出世故非無,一色一香無非中道,這便是非空非有門。雖有四門,但此教諸經論多用非空非有門。此教初心即開佛知見,自然流人薩婆若海。

  谛名審實,審實之法即是不二。況真俗二谛只是方便,圓教一實谛理方是真實。如日月不轉而醉人見轉。一谛如真日,二谛如轉日。叁藏教及誦教唯诠轉日,诠空有二谛,不談真日,不诠一實谛。別教分別說二谛及—實谛,如離真日有轉日。圓教诠一實谛,轉日即不轉日也。

  第叁十節 四教行位

  四教的理論既有深淺不同,因此修行的果證也有高下之別。藏教的修行是鈍根人最初修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成外凡資糧位,然後進入暖、頂、忍、世第一的內凡加行位,便能見道。經過修道位,而達到阿羅漢果的究竟位。修道的經過,略說四果四向,詳說便是二十七賢聖,今不詳述。是爲聲聞乘。“利根人觀十二因緣,斷見思惑與羅漢同。更侵習氣,不論果向,是爲緣覺乘。雖亦談菩薩叁劫百劫修行,然後在菩提樹下叁十四心(八忍、八智、九無礙道、九解脫道)斷結成道,是爲佛乘,但只有釋迦一人所行,非凡夫所可企及。

  通教行位所謂通教十地:一、乾慧地,是外凡位,與藏教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齊,只有觀慧,尚未證得理體之水,所以稱爲乾慧。二、性地,此位伏見思惑,與藏教四加行位齊,是內凡位,證得真谛法性,名爲性地。叁、八人地,具八忍七智,即是叁乘信行、法行二人,體見假以發真斷惑,在無間叁昧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地。四、見地,是見道位,忍智具足,斷叁界見惑,發真無漏,見真谛理,名爲見地,與藏教須陀洹果齊。五、薄地,斷欲界六品思惑,煩惱漸薄,名爲薄地,與藏教斯陀含果齊。六、離欲地,斷欲界思惑盡,與藏教阿那含果齊。七、已辦地,斷叁界思惑盡,與藏教阿羅漢果齊。聲聞乘人止此。八、辟支佛地,利根者,侵除習氣,與藏教辟支佛齊。九、菩薩地,斷盡正使與二乘同,不住涅槃,扶習潤生,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此與藏教菩薩乘不同。十、佛地,以一念相應慧斷除殘習,坐菩提樹下現勝應身,轉無生四谛*輪,緣盡入滅,如同灰斷,與藏教佛果齊。

  別教行位,十信爲外凡位,用生滅因緣觀,伏叁界見思惑,名爲伏忍,與通教乾慧地齊。叁賢位是內凡位。十住之中,一發心住,斷叁界見惑,與通教見地齊。二治地住,叁修行住,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斷叁界思惑盡,與通教已辦地齊。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頂住,斷界內塵沙,與通教佛地齊。過此以上通教人之所不知。十住位名習種性(研習空觀)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谛理,開慧眼,成一切智,證位不退。十行位名性種性(分別假性)用從空人假觀,遍學四教,斷界外塵沙,見俗滯,開法眼,成道種智。十回向位名道種性(中觀能通)習中觀,伏無明,居方便有余土,證行不退。十地位名聖種性(證人聖地),及等覺位以中道觀見第一義谛,斷十一品無明,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妙覺地,金剛後心斷最後一品無明,在蓮華藏世界現圓滿報身。

  圓教行位,初圓五品外凡位:一、隨喜,二、讀誦,叁、講說,四、兼行六度,五、正行六度,圓伏五住煩惱,與別教十信齊。十信是內凡位,十信初心(信心)斷見惑,證位不退,與別教初住、通教見地、藏教初果齊。二心(念、精進、慧、定、不退、回向)至七心,斷思惑盡,與別教七住、通教已辦地、藏教阿羅漢果齊。八心至十心(護法、戒、願)斷界內外塵沙惑,證行不退,與別教十回向齊。初住斷一分無明,一心叁觀、具佛五眼,成一心叁智,證念不退,與別教初地齊。二住至十住與別教十地齊。初行與別教等覺齊,二行與別教妙覺齊。叁行已上所有智斷,別教之人不知名字。次第經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斷四十二品無明,登涅槃山,成清淨法身,居常寂光淨土。

  四教之中,前叁教佛是有教無人,圓教之佛有教有人。霰實修行進程和成佛,唯依圓教。只是爲教化中下鈍根,方便設立前叁教以資誘引耳。所以四教修行有轉接之說,在藏通別的初心學人可以分別轉入通別圓教;如藏教內外凡可以轉入通別圓;通教外凡乾慧地可以轉入別圓;別教外凡十信可以轉入圓教。較深入的人可以接入,如通教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可以接人別教圓教。別教住位、行位、回向位都可以接人圓教。藏教無接人之理。

  

  

《八宗概要 第叁章 天臺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