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诸法自性,这是真实情况的本质,也就是真如理。《摄大乘论》中用绳来譬喻三性。绳是由麻和人工等因缘所成,喻如依他起性。绳的实质是麻,譬如圆成实性。人们不知是绳而误以为是蛇,譬如遍计所执性。就一切事物上及日常生活中体会三自性的问题是瑜伽宗修养方法(唯识观)上最根本而极精要的条件。
遍计所执性是凡夫对一切事物由于普遍计较所执著的现象,也是一切语言所表达的现象。本来是自识以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事物(依他起相)为所缘缘而于自识生起影象,却执为心外实有。以遍计为能执而成就妄境所执。能执的妄识,据护法的主张,是末那和第六意识;据安慧的主张是通八识。此遍计所执性只在凡情上有而是真理所无。虽是情有理无,却能熏习成依他起自体,凡夫依此建立语言文字,人我见、法我见由此而生。护法主张识的见分相分是属于依他起性,唯有依此而起的以为心外实有的执著才是遍计所执性。安慧主张识的见分相分便已经不符合于阿赖耶识的变现情况,而成就了能取与所取,所以见分相分就是属于遍计所执性的。佛教的修养就是要明白遍计所执住的过患,于一切处对于遍计所执住的性弃而不著。
依他起性是一切事物由于种子遇缘生起现行的现象,就是心法(精神作用)、心所有法(心理作用)、色法(物质)、心不相应行法。这些法都是依托众缘而生起,如幻假有而无实体。依他起法有染分、净分的不同。染分是以虚妄分别为缘所生起的有漏杂染之法,净分是以圣智为缘所生起的无漏清净之法。佛教的修养就是要经过一切三业的努力断染分依他,成净分依他。既有染净之分,既是因缘所成,依他而起,便无实质,所以是假有而实无。虽是假有,却是遍计所执性与圆成实性所依,也是人我见、法我见所依。
圆成实性是由人空、法空所显的而圆满成就的诸法实性,也就是诸法平等的真如。这性是周遍的、常住的、真实的,却无相可得。虽无相可得,缘此却能对治遍计所执和染分依他起性。修养的成就,当其能认清遍计所执而不再执以为实,能断除染分依他起性以后,圆成实性便自证得。
遍计所执性之起是由于不了解依他起性的假有而生起妄情,依他起性的生起是依据圆成实性而起的。因为依他起性是实无,所以遍计所执性执为实有的妄情成为理无,也正因为圆成实性的无相,所以依他起性成为实无。总起来说,三自性是非即非离的。
三自性又名三无性。凡夫以虚妄分别因缘所生的事物而有人相、法相生,便执以为实,这便是遍计所执性,如误认绳为蛇,只是以蛇之相而非蛇,究其实此相也并非真实,便是相无性。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是依他起性,如绳从因缘生而无实体,虽有麻等因缘而有绳生,究其实毕竟无所生,便是生无性。真如是圆满常住,是一切有为法的实性,这便是圆成实性。此圆成实性远离一切有无诸相,便是胜义无性。
佛教的目的是要人断惑证真,就必须规定什么是惑而应当断,什么是真而应当证。于是瑜伽建立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相是语言所概括的事相。名是概括事相的语言。分别是心识和心识所有的作用。正智是圣人通达真如的智慧。如如是由人空、法空所显的,一切语言所不能表达,一切分别所不能思维的,唯有正智所体证的境界。相和名包括色法和心不相应行法,分别是有漏的心法和心所有法,正智是无漏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因此相、名、分别、正智都是依他起性。如如是圆成实性。至于遍计所执性是依于相、名、分别所起错觉,是虚妄的,因此不属于五法之内。
凡夫不知分别的实情,遍计著名相,起人我见、法我见;由此生起染著,造种种业,轮回生死。若能正确了知名、相、分别的生灭情况,以正智知名相空无所有,住于无所得境界。便能断染分依他而证圆成实性。
五法又名为五事,此五事与三性的关系,除上所述外,在经论中还有不同的解释。据《辩中边论》卷中,是以名属于遍计所执性;相是相分,分别是见分,属于依他起性;正智和如如属于圆成实性。又如《楞伽经》中说:相和名属于遍计所执性,名是能诠,相是所诠。分别是见分和相分,属于依他起性;正智、如如属于圆成实性。《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五说:名属于依他起性,名所诠义是遍计所执性。但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显扬圣教论》中所说,应以最初所说义为正。
第十八节 六种住与五位
瑜伽宗分别修行由凡夫至成佛的阶段为五位或六种住。六种住是:一、种性住,即是修行的开始,种性喻如人的家族姓氏,不可更改。种性便是生在佛家不可改转。所谓入住位。二、解行住,是依解起行,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总称为三贤位。三、净心住,就是十回向满,进入初地,最初明见真如理,破除一切见惑。四、行道迹住,是自初地至七地,以有功用心修习真观,渐次断思惑,有行道证人之迹。五、决定住,就是自第八地至第十地,无功用道,任运增进,决定不退。六、究竟住,就是等觉地和佛地。六种住之中,后五位的建立与中观宗相同,只是对最初种性住有所争论,中观宗主张一乘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瑜伽宗既主张一切由种子生现行,生死是有漏种子所生的现行,道业是无漏种子所生的现行。无漏种子有两种:一是本性住种,是无始以来依附于阿赖耶识,法尔所得的无漏种子,这是一切有情都具有的。二是习所成种,是由闻、思、修熏习所成的无漏种子,这不是每一有情所同具的。这习所成种有五种不同:一声闻种性、二缘觉种性、三佛种性、四不定种性、五五种性。具声闻种性和缘觉种性的有情是定性二乘,只能得小乘涅槃,唯有佛种性的有情和不定种性的有情(回小向大)可以成佛。无种性的有情只能轮回六趣,决定无有道证。种性住便是具有习所成的佛种性,决定可以发菩提心,行菩提道。
五位是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资粮位相当于第二解行住,见道位相当于第三净心住,修道位相当于第四行道迹住和第五决定住,究竟位相当于第六究竟住。五位所特殊是增加了加行位。以出门旅行为譬,资粮位如准备出行所须的资财糗粮。加行位如财粮已充足,捆扎行李。见道位如开始启程。修道位如上路前进。究竟位如到达目的地。以时间而论,资粮位须时一阿僧祇劫,修道位中初地至七地为一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为一阿僧祇劫,见道位仅一刹那心,加行位一生多生不定。
资粮位是但能信解唯识的道理,而不能证得能取所取皆空。以有所得修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以自利利他,用来培植累积自己的福德和智慧,并磨练自己的勇猛心情,进修不退。当福智培植到一定程度,便必须进修加行,方能见道,体会能取所取皆空。见道以后,才能如实修行。
加行位有四个阶段,所谓暖、顶、忍、世第一。加行位是正修唯识观。观察一切事物的名、义、自性(个体)、差别(属性)都是假有而无实。名是语言文字。义是依名所表达的意义。自性是事物的自体。差别是事物的属性。这能诠的名字既是假立的,名所表示的义意也不会真实。根据能诠的名和所诠的义去推求事物的自体和差别,也不可得。只不过是用假立的名言为因,经过忆念,生起领解而已。初观此名、义、自性、差别的法都是自心变现,假施设有,实不可得;便证所取空。进而观察能取之识也空,因为所取的境与能取的识是相待而有,离了能取的识,无有真实的境;离了所取的境,也无有真实的识。当开始观察名、义、自性、差别,唯是自心变现而无实,是暖位;进而观察成熟,决定认可,便是顶位。这二位中是依能取识观所取空。进而观能取识也空而无实,知能取空是忍位。进而观能取、所取皆空,唯存有空相,便是世第一位。
能舍离空相,以无所得智顿断分别所起烦恼障(人我见)和分别所起的所知障(法我见),证得人空与法空所显的真如理,这便是见道位。
依见道位如实所见的真理,数数修习:逐步断除修所断的烦恼障,这便是修道位中十地的进修。
最后到究竟位,断除修所断的所知障和一切习气,证得佛果,尽未来际化度有情。
第十九节 唯识观
唯识观是瑜伽宗修养的根本方法。唯识观所依据的就是三自性,方法便是四加行。就观的浅深而分别有五重次第:第一遣虚存实,第二舍滥留纯,第三摄末归本,第四隐劣显胜,第五遣相证性。第一遣虚存实是遣除偏计所执性之虚妄而存依他起性之真实;第二、三、四观是观依他起性的因缘;第五遣相证性是遣依他起性的假有而证圆成实性的真实。第一观是观所取空。第二、三、四观是观能取空。第五观是双观二空。
第一遣虚存实。遣虚是以空观观遍计所执性而破有见,存实是以有观观依他起性而破空见。借此而得证人离言法性。有,空二见若破,空、有二观亦不成立,并非有决定的空和决定的有。因为真观非有非空,诸法不可分别思议。只是观遍计所执的人我、法我是虚妄,体会人空、法空,方能证人真性。然而真性不是空。观法应当是贯串于四加行,四寻思、四如实智都包括其中。
第二舍滥留纯是舍境留心之义。一切识有四分。所谓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内识相分如外境现,是所缘的境,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是能缘的心。外境是疏所缘缘,相分是亲所缘缘,都舍而不取,唯观能缘之心。这就是《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的观法,也就是《遗教经》所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要义。
第三摄末归本是摄用归体之义。相分是识内所取的境界,见分是识内能取的作用,深观此二都是从识的自体而起。识的自证分是本,见、相二分是末。所以说是唯识所现。
第四隐劣显胜。八识自体各有心王和心所有法,八识如王,所以称胜;心所有法如臣,所以是劣。观一切心所作业,都是识自体所变现,所以说,一切染净,只是随心而观。
第五遣相证性。相是事相,性是理性。八识各自证分是依他起性的事相。但是事相的本质却是二空所显的圆成实性。观察依他起的事相是空虚,如是除遣,便证得圆成实性的真实。所谓第一义谛、佛性、法身、如来藏、真如、不二法门等,都包括在此观之内。
如是五重,空有为第一重,境心为第二重,用体为第三重,所王为第四重,事理为第五重,逐步从粗至细,由浅及深,便证唯识道理总摄一切教法。欲界修习此观只有闻慧和思慧。色界修习便具足闻思修三慧。无色界修习此观只有修慧。也可知真正修观,只有依定而修的。
第二十节 三时教
瑜伽宗(慈恩宗)根据《解深密经》分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为三时,就是小乘教、般若教、唯识教。而以小乘教和般若教为不了义教,唯识教是了义教。又依《金光明经》立为转、照、持三时。佛说小乘教、四《阿含经》等是初转*轮,名为转时;其次说空教,《般若经》等照破有执,名为照时;最后离空离有任持真实,说《华严》、《深密》、唯识教等,名为持时。
由于众生自无始以来迷执有我,不能了知实无有我,更有外道计执自性为因等,于是起惑造业,生死沉沦。所以佛最初说四谛*轮,明有为法是因缘生起,无有人我,唯有其法。侨陈如等最初得道,既闻法有,得证我空,便执以为诸法实有,执于小果,不求大就。佛又方便为说法空,破除法执,显一切法本性皆无,即《般若经》等。于是须菩提等回心向大。既闻法空,便以为诸法性相都无,何所修造,何所断除。于是佛更说三性、三无性等理,以明遍计所执无知,人法双亡;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有照,真俗双存;即是非空非有中道了义。
中观宗以般若教为了义,而瑜伽宗既以唯识教为了义,因此瑜伽宗建立了义的标准有四项:第一就法印而言,如来所说,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为三法印。凡具此三法印的为了义,无此三法印的是不了义。如是一切佛所说法都是了义,外道所说为不了义。其目的为令众生舍邪归正。第二就常住而言,凡是说如来也是无常变易的是不了义,谈如来常住不变的是了义。如此则小乘教是不了义,大乘教是了义。其目的为令舍小归大。第三就显密而言,凡是如来隐密的言说,如说诸法无自性等是不了义,凡是如来显了言说,如说三性三无性,非空非有中道等是了义。如是般若教是不了义,唯识教是了义。其目的为令舍偏归中。第四就广略而言,凡十二分教中略说的是不了义,广说的是了义。其目的为令知法广略。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