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P4

  ..續本文上一頁的諸法自性,這是真實情況的本質,也就是真如理。《攝大乘論》中用繩來譬喻叁性。繩是由麻和人工等因緣所成,喻如依他起性。繩的實質是麻,譬如圓成實性。人們不知是繩而誤以爲是蛇,譬如遍計所執性。就一切事物上及日常生活中體會叁自性的問題是瑜伽宗修養方法(唯識觀)上最根本而極精要的條件。

  遍計所執性是凡夫對一切事物由于普遍計較所執著的現象,也是一切語言所表達的現象。本來是自識以阿賴耶識所變現的事物(依他起相)爲所緣緣而于自識生起影象,卻執爲心外實有。以遍計爲能執而成就妄境所執。能執的妄識,據護法的主張,是末那和第六意識;據安慧的主張是通八識。此遍計所執性只在凡情上有而是真理所無。雖是情有理無,卻能熏習成依他起自體,凡夫依此建立語言文字,人我見、法我見由此而生。護法主張識的見分相分是屬于依他起性,唯有依此而起的以爲心外實有的執著才是遍計所執性。安慧主張識的見分相分便已經不符合于阿賴耶識的變現情況,而成就了能取與所取,所以見分相分就是屬于遍計所執性的。佛教的修養就是要明白遍計所執住的過患,于一切處對于遍計所執住的性棄而不著。

  依他起性是一切事物由于種子遇緣生起現行的現象,就是心法(精神作用)、心所有法(心理作用)、色法(物質)、心不相應行法。這些法都是依托衆緣而生起,如幻假有而無實體。依他起法有染分、淨分的不同。染分是以虛妄分別爲緣所生起的有漏雜染之法,淨分是以聖智爲緣所生起的無漏清淨之法。佛教的修養就是要經過一切叁業的努力斷染分依他,成淨分依他。既有染淨之分,既是因緣所成,依他而起,便無實質,所以是假有而實無。雖是假有,卻是遍計所執性與圓成實性所依,也是人我見、法我見所依。

  圓成實性是由人空、法空所顯的而圓滿成就的諸法實性,也就是諸法平等的真如。這性是周遍的、常住的、真實的,卻無相可得。雖無相可得,緣此卻能對治遍計所執和染分依他起性。修養的成就,當其能認清遍計所執而不再執以爲實,能斷除染分依他起性以後,圓成實性便自證得。

  遍計所執性之起是由于不了解依他起性的假有而生起妄情,依他起性的生起是依據圓成實性而起的。因爲依他起性是實無,所以遍計所執性執爲實有的妄情成爲理無,也正因爲圓成實性的無相,所以依他起性成爲實無。總起來說,叁自性是非即非離的。

  叁自性又名叁無性。凡夫以虛妄分別因緣所生的事物而有人相、法相生,便執以爲實,這便是遍計所執性,如誤認繩爲蛇,只是以蛇之相而非蛇,究其實此相也並非真實,便是相無性。諸法由因緣和合而生,是依他起性,如繩從因緣生而無實體,雖有麻等因緣而有繩生,究其實畢竟無所生,便是生無性。真如是圓滿常住,是一切有爲法的實性,這便是圓成實性。此圓成實性遠離一切有無諸相,便是勝義無性。

  佛教的目的是要人斷惑證真,就必須規定什麼是惑而應當斷,什麼是真而應當證。于是瑜伽建立五法:相、名、分別、正智、如如。相是語言所概括的事相。名是概括事相的語言。分別是心識和心識所有的作用。正智是聖人通達真如的智慧。如如是由人空、法空所顯的,一切語言所不能表達,一切分別所不能思維的,唯有正智所體證的境界。相和名包括色法和心不相應行法,分別是有漏的心法和心所有法,正智是無漏的心法和心所有法。因此相、名、分別、正智都是依他起性。如如是圓成實性。至于遍計所執性是依于相、名、分別所起錯覺,是虛妄的,因此不屬于五法之內。

  凡夫不知分別的實情,遍計著名相,起人我見、法我見;由此生起染著,造種種業,輪回生死。若能正確了知名、相、分別的生滅情況,以正智知名相空無所有,住于無所得境界。便能斷染分依他而證圓成實性。

  五法又名爲五事,此五事與叁性的關系,除上所述外,在經論中還有不同的解釋。據《辯中邊論》卷中,是以名屬于遍計所執性;相是相分,分別是見分,屬于依他起性;正智和如如屬于圓成實性。又如《楞伽經》中說:相和名屬于遍計所執性,名是能诠,相是所诠。分別是見分和相分,屬于依他起性;正智、如如屬于圓成實性。《攝大乘論世親釋》卷五說:名屬于依他起性,名所诠義是遍計所執性。但依《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顯揚聖教論》中所說,應以最初所說義爲正。

  第十八節 六種住與五位

  瑜伽宗分別修行由凡夫至成佛的階段爲五位或六種住。六種住是:一、種性住,即是修行的開始,種性喻如人的家族姓氏,不可更改。種性便是生在佛家不可改轉。所謂入住位。二、解行住,是依解起行,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總稱爲叁賢位。叁、淨心住,就是十回向滿,進入初地,最初明見真如理,破除一切見惑。四、行道迹住,是自初地至七地,以有功用心修習真觀,漸次斷思惑,有行道證人之迹。五、決定住,就是自第八地至第十地,無功用道,任運增進,決定不退。六、究竟住,就是等覺地和佛地。六種住之中,後五位的建立與中觀宗相同,只是對最初種性住有所爭論,中觀宗主張一乘就是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瑜伽宗既主張一切由種子生現行,生死是有漏種子所生的現行,道業是無漏種子所生的現行。無漏種子有兩種:一是本性住種,是無始以來依附于阿賴耶識,法爾所得的無漏種子,這是一切有情都具有的。二是習所成種,是由聞、思、修熏習所成的無漏種子,這不是每一有情所同具的。這習所成種有五種不同:一聲聞種性、二緣覺種性、叁佛種性、四不定種性、五五種性。具聲聞種性和緣覺種性的有情是定性二乘,只能得小乘涅槃,唯有佛種性的有情和不定種性的有情(回小向大)可以成佛。無種性的有情只能輪回六趣,決定無有道證。種性住便是具有習所成的佛種性,決定可以發菩提心,行菩提道。

  五位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資糧位相當于第二解行住,見道位相當于第叁淨心住,修道位相當于第四行道迹住和第五決定住,究竟位相當于第六究竟住。五位所特殊是增加了加行位。以出門旅行爲譬,資糧位如准備出行所須的資財糗糧。加行位如財糧已充足,捆紮行李。見道位如開始啓程。修道位如上路前進。究竟位如到達目的地。以時間而論,資糧位須時一阿僧祇劫,修道位中初地至七地爲一阿僧祇劫,八地至十地爲一阿僧祇劫,見道位僅一刹那心,加行位一生多生不定。

  資糧位是但能信解唯識的道理,而不能證得能取所取皆空。以有所得修行六度、四攝、四無量心等以自利利他,用來培植累積自己的福德和智慧,並磨練自己的勇猛心情,進修不退。當福智培植到一定程度,便必須進修加行,方能見道,體會能取所取皆空。見道以後,才能如實修行。

  加行位有四個階段,所謂暖、頂、忍、世第一。加行位是正修唯識觀。觀察一切事物的名、義、自性(個體)、差別(屬性)都是假有而無實。名是語言文字。義是依名所表達的意義。自性是事物的自體。差別是事物的屬性。這能诠的名字既是假立的,名所表示的義意也不會真實。根據能诠的名和所诠的義去推求事物的自體和差別,也不可得。只不過是用假立的名言爲因,經過憶念,生起領解而已。初觀此名、義、自性、差別的法都是自心變現,假施設有,實不可得;便證所取空。進而觀察能取之識也空,因爲所取的境與能取的識是相待而有,離了能取的識,無有真實的境;離了所取的境,也無有真實的識。當開始觀察名、義、自性、差別,唯是自心變現而無實,是暖位;進而觀察成熟,決定認可,便是頂位。這二位中是依能取識觀所取空。進而觀能取識也空而無實,知能取空是忍位。進而觀能取、所取皆空,唯存有空相,便是世第一位。

  能舍離空相,以無所得智頓斷分別所起煩惱障(人我見)和分別所起的所知障(法我見),證得人空與法空所顯的真如理,這便是見道位。

  依見道位如實所見的真理,數數修習:逐步斷除修所斷的煩惱障,這便是修道位中十地的進修。

  最後到究竟位,斷除修所斷的所知障和一切習氣,證得佛果,盡未來際化度有情。

  第十九節 唯識觀

  唯識觀是瑜伽宗修養的根本方法。唯識觀所依據的就是叁自性,方法便是四加行。就觀的淺深而分別有五重次第:第一遣虛存實,第二舍濫留純,第叁攝末歸本,第四隱劣顯勝,第五遣相證性。第一遣虛存實是遣除偏計所執性之虛妄而存依他起性之真實;第二、叁、四觀是觀依他起性的因緣;第五遣相證性是遣依他起性的假有而證圓成實性的真實。第一觀是觀所取空。第二、叁、四觀是觀能取空。第五觀是雙觀二空。

  第一遣虛存實。遣虛是以空觀觀遍計所執性而破有見,存實是以有觀觀依他起性而破空見。借此而得證人離言法性。有,空二見若破,空、有二觀亦不成立,並非有決定的空和決定的有。因爲真觀非有非空,諸法不可分別思議。只是觀遍計所執的人我、法我是虛妄,體會人空、法空,方能證人真性。然而真性不是空。觀法應當是貫串于四加行,四尋思、四如實智都包括其中。

  第二舍濫留純是舍境留心之義。一切識有四分。所謂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內識相分如外境現,是所緣的境,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是能緣的心。外境是疏所緣緣,相分是親所緣緣,都舍而不取,唯觀能緣之心。這就是《華嚴經》所說“叁界唯心”的觀法,也就是《遺教經》所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的要義。

  第叁攝末歸本是攝用歸體之義。相分是識內所取的境界,見分是識內能取的作用,深觀此二都是從識的自體而起。識的自證分是本,見、相二分是末。所以說是唯識所現。

  第四隱劣顯勝。八識自體各有心王和心所有法,八識如王,所以稱勝;心所有法如臣,所以是劣。觀一切心所作業,都是識自體所變現,所以說,一切染淨,只是隨心而觀。

  第五遣相證性。相是事相,性是理性。八識各自證分是依他起性的事相。但是事相的本質卻是二空所顯的圓成實性。觀察依他起的事相是空虛,如是除遣,便證得圓成實性的真實。所謂第一義谛、佛性、法身、如來藏、真如、不二法門等,都包括在此觀之內。

  如是五重,空有爲第一重,境心爲第二重,用體爲第叁重,所王爲第四重,事理爲第五重,逐步從粗至細,由淺及深,便證唯識道理總攝一切教法。欲界修習此觀只有聞慧和思慧。色界修習便具足聞思修叁慧。無色界修習此觀只有修慧。也可知真正修觀,只有依定而修的。

  第二十節 叁時教

  瑜伽宗(慈恩宗)根據《解深密經》分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爲叁時,就是小乘教、般若教、唯識教。而以小乘教和般若教爲不了義教,唯識教是了義教。又依《金光明經》立爲轉、照、持叁時。佛說小乘教、四《阿含經》等是初轉*輪,名爲轉時;其次說空教,《般若經》等照破有執,名爲照時;最後離空離有任持真實,說《華嚴》、《深密》、唯識教等,名爲持時。

  由于衆生自無始以來迷執有我,不能了知實無有我,更有外道計執自性爲因等,于是起惑造業,生死沈淪。所以佛最初說四谛*輪,明有爲法是因緣生起,無有人我,唯有其法。僑陳如等最初得道,既聞法有,得證我空,便執以爲諸法實有,執于小果,不求大就。佛又方便爲說法空,破除法執,顯一切法本性皆無,即《般若經》等。于是須菩提等回心向大。既聞法空,便以爲諸法性相都無,何所修造,何所斷除。于是佛更說叁性、叁無性等理,以明遍計所執無知,人法雙亡;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有照,真俗雙存;即是非空非有中道了義。

  中觀宗以般若教爲了義,而瑜伽宗既以唯識教爲了義,因此瑜伽宗建立了義的標准有四項:第一就法印而言,如來所說,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爲叁法印。凡具此叁法印的爲了義,無此叁法印的是不了義。如是一切佛所說法都是了義,外道所說爲不了義。其目的爲令衆生舍邪歸正。第二就常住而言,凡是說如來也是無常變易的是不了義,談如來常住不變的是了義。如此則小乘教是不了義,大乘教是了義。其目的爲令舍小歸大。第叁就顯密而言,凡是如來隱密的言說,如說諸法無自性等是不了義,凡是如來顯了言說,如說叁性叁無性,非空非有中道等是了義。如是般若教是不了義,唯識教是了義。其目的爲令舍偏歸中。第四就廣略而言,凡十二分教中略說的是不了義,廣說的是了義。其目的爲令知法廣略。

  

  

《八宗概要 第二章 瑜伽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