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宗概要 第一章 中观宗▪P4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能观空而不证空;由于明慧照空的实智引导了权智,所以能人有而不著有。因此二智是不相离的。

  第九节 十 喻

  中观宗的宗旨是要依二谛和八不的言教用二智来观察实相,遵循一乘的道路而达到涅槃境界。运用二智并不能有先后次第而是要对于一念之中二谛并观。所以《金刚经》最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摩诃般若经》卷一中也说:“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达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这六喻、十喻便是中观宗明心的要道,人观的要门。

  如何说明诸法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古代印度常有幻师,能用幻术幻作车马人木等事。虽无实体而有色可见有声可闻。世间诸法也如此。是空,不坚固,属于因缘,无有自在,不能久住的。但凡夫于中生种种烦恼,由于烦恼因缘造身口业,由身口业因缘受于后身,由身因缘受苦受乐;而其实并无有烦恼,也无身口业,也无受苦乐者。

  阳炎是在沙漠地带,由于日光和风鼓动尘土,人由远望如同波动以为是水。如若趣到近处实是沙土。凡夫在生死之中(譬如沙漠地带)由于烦恼(譬如日光)和邪妄忆念(譬如风)鼓动行业(譬如尘土)见男女等相(譬如水相)。若能得观诸法实相,了知无我,知诸法空(譬如行到近处),则一切虚诳妄想尽皆除灭(譬如只见旱土)。

  月在虚空之中而影现众水。诸法实相在如、法性、实际中,如月在空中;而在凡夫心中却现有我我所相等,如影现众水。小儿看见水中月影,不知是影,欢笑捞取,大人却从旁非笑之。凡夫以有我见使,见有人我和种种法,欢喜取著男女等相,得道圣人却非笑之。

  虚空不是可见之法,但由于远望,见其缥色。世间诸法也如此,空无所有,凡夫远离实智,弃舍实相而见有男女屋舍城郭等相。又虚空当永远是清净的,而因为被阴霾所翳,成为不净,世间诸法也如是,性常清净,而凡夫因为被贪嗔等烦恼所翳,成为不净。又虚空无始、无中、无后,有名而无实;世间一切法也如此。所以是观诸法如虚空。

  响是空谷回声,无有作者。世间诸法也是如此,无有作者。

  犍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本不是城市而人心想以为城市,但可眼见而无实。世间诸法也如此,本不是身(物质),也不是心(精神),而凡夫想以为是身、是心,于空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见有我和一切法,起贪嗔心,四方追求,颠倒欺诳,穷极懊恼。如能知其无实无我,一切颠倒愿求便息。

  梦中所思,无有实事而以为实。醒觉以后知其无实而还自笑。凡夫也如此,由于无明烦恼所眠,无有实事而生喜生嗔生怖生着。得道觉悟以后,自知其无实而还自笑。

  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世间诸法亦如此,虽可见、可闻、可觉、可知而实不可得。又影映光则现,不映便无影。如是由于烦恼遮真见光,便有我相、法相影现。

  镜中像不由镜作,因为无物时镜中便无像;也不由物作,因为有物无镜便无有像;也非执镜的人所作,因为无物无镜便无像;也不是自然而有像,因为要有镜有物相对才有像;也不是无因而有像,因为无镜无物便无像。世间诸法也如是,既非自生,也非他生,也非共生,也非无因无缘而生。只是缘生而无自性。如镜中像实空,不生不灭,而诳惑凡夫耳目。

  化是神通变化。变化所生法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清净无染。世间诸法也如此,生时无所从来,灭时亦无所去,如、法性、实际,自然常净。化事随于化心,虽空而能令人生忧生喜;世间诸法亦如此,属于因缘,不得自在,虽空而能令众生生贪嗔痴等。

  修学中观的或三论宗的,如能经常用此十喻来体验当前的事物和检照自己的认识,自然可以逐渐会通实相的。

  第十节判 教

  印度的佛教虽有大乘小乘之分、中观瑜伽之别,但是各守师承,笃重门户,不相融通。小乘人可以指大乘人为非说,大小乘人分河饮水,小乘部执各有自部的经律论三藏,因此各宗均无判教之说。仅在《解深密经》中谈到三时之教,和玄奘所说戒贤和师子光各立三时以争了义而已。在中国,判教之兴是始于三论师。自汉末大乘的般若思想,小乘的一切有部同时传人中土,般若思想逐步发扬以至罗什传译,建立了三论师学说,一脉相承,纷争不大。但是不久《涅槃经》传人,谈说常乐我净,引起很大争执,于是罗什弟子慧观便创始判教,将如来所说各经,归纳为二教五时。吉藏《三论玄义》说:“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寺沙门慧观乃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是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始从鹿苑,终竟鹤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者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于四谛,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为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谓三乘别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机,谓三乘通教。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抑挫声闻,谓抑扬教。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谓同归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宋代竺道生也立四种*轮:“一者善净*轮,说一善乃至四空,令去三涂之秽,故谓之净。”(《法华经疏》,下同。)这就是小乘教。“二者方便*轮,谓以无漏道品得二涅槃,谓之方便。”这就是指《般若》教经。“三者真实*轮,谓破三乘之伪,成一(乘)之美,谓之真实。”这就是指《法华经》。“四者无余*轮,斯则会归之谈,乃说常住妙旨,谓无余也。”这就是指《涅檠经》。自此以后三论家判教大致依据于此。慧观之说,即是智颛《法华玄义》所指南方师说是也。齐代僧柔、慧次、梁代智藏、法云全同此说。虎丘岌法师以三乘别教为有相教,合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为无相教。宗爱法师但合三乘通教、抑扬教为无相教,余同慧观,也就是与竺道生的四种*轮相同。《法华玄义》卷十又说,有北地师就宗爱师说于无相教前取《提谓波利》为人天教而成五教时,想是北土三论家言。《玄义》又说各家于顿渐教外以《胜鬘》、《金光明》非顿渐摄而明佛性常住,以为是偏方不定教。但吉藏各疏述慧观义,均无此说。

  吉藏不同意古三论师之说,以为“但应立大小二教,不应制于五时”(《三论玄义》)。小乘教中,三乘同见四谛然后得道。成实以为同合一灭方乃成圣。大乘同契无往然后隔凡,岂可为三乘别教。《智度论》云“般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岂得为通教。《般若经》中亦呵二乘,岂得惟有《净名》为抑扬教。《法华》亦明佛性及三身;《涅槃》明常亦为对治。吉藏立义,分释迦如来一代时教为二藏和三*轮。二藏是声闻藏(小乘)和菩萨藏(大乘)。虽有二藏而所显的理是一致的,同以无得正观为宗。但小乘教未直显正观,所以用四谛(苦、集、灭、道)为宗。大乘教正明正观,所以用不二正观为宗。三*轮是根本*轮、枝末*轮、摄末归本*轮。根本*轮是《华严经》,纯为菩萨说明一乘因果,这是根本数。由于钝根之人不能接受一乘因果之理,所以在四十余年之中分别说为三乘,就是始自《阿含经》以至《法华》以前所说诸经,都是枝末*轮。摄末归本*轮是《法华经》会同三乘归于一乘,总摄如来一代时教的真实义。

  

《八宗概要 第一章 中观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