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宗概要 第一章 中观宗▪P3

  ..续本文上一页为主旨。

  经部师说,也就是成实师说,是以现象的有为俗谛,以本质的空为真谛。具体而谈,就现象来说,俗谛有四种解释:一、就事相而言,阴界人是俗;二、就法相而言,一切法是苦,无常是俗谛;三、就理相而言,世法虚假,只是因缘集用是俗谛;四、就空相而言,五阴之中无有我人是俗谛。就本质来说,真谛有三种解释:一、就理而言之,因和合中无性之空是真谛;二、就法而言,法和合中无性之空是真谛;三、就空而言,第一义中无有凡夫所计我人是真谛(《大乘义章》卷一)。

  至于中观学派自传人汉地以来,当般若师的时期,所讨论的偏重于性空,如法性、觉性、般若、法身、解脱等;而忽略了中观宗的基本理论——二谛的研究。所以般若师六家七宗之中,除道安外,余都偏而不即。

  自罗什人关以来,译出《中论》、《维摩》等,才重视二谛的理论。一般认为僧肇所著《肇论》中,《物不迁论》是从生灭无常来谈俗谛,《不真空论》是从性空来谈真谛。僧肇的《维摩经序》中也说:“统万行则以权智为主。”权是通达俗谛的权智;智是照了真谛的实智。但是由于三论师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竺道生曾撰《二谛论》,今不传,其后梁昭明太子(萧统)曾撰《解二谛义》,以为“二谛即是就境明义”,“真谛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是假名,离有离无为中道。中道以不生为体,俗即假名,以生法为体”(《广弘明集》卷二十一)。当时僧俗咨问,提出异义有二十三家,昭明太子一一作了答复。智顗《法华玄义》卷二说:“陈世中论破立不同,或破古来二十三家明二谛义,自立二谛义;或破他竟约四假明二位。”湛然《法华经释签》卷五释此句即说破二十三家明二谛义“文在梁昭明集”。约四假明二谛就是摄山一系的主张。吉藏《三论玄义》卷下云:“凡有四门:一因缘假,二随缘假,三对缘假,四就缘假也。一因缘假者,如空有二谛,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故空有是因缘假义也。二随缘假者,如随三乘根性说三乘教门也。三对缘假者,如对治常说于无常;对治无常,是故说常。四就缘假者,外人执有诸法,诸佛菩萨就彼推求,检竟不得,名就缘假。”

  摄山、兴皇、嘉祥相承,立三重二谛:第一、说有是俗谛;说空是真谛。第二、说有说空都是俗谛;说非空非有是真谛。第三、说非空非有是不二以对待空有之二,此二与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是真谛(《二谛常》)。以上三重都是教门。说此三种为令人悟解无所得中道。因此不二是二谛的体,二是二谛的用。二谛的言教,目的在于表显中道。以非有非无为中道,于是立有以为俗谛,立空以为真谛。这二谛都是因缘假立以显中道的,二谛是假名也是中道。所显中道就随二谛而有三种:一世谛中道,二真谛中道,三二谛合明中道。就生灭而论,非生非不生是中道,说生说不生是假名。假名的生即是不生之生是俗谛,假名的不生即是生之无生是真谛。俗谛既是假名之生,便不可定言是生,也不可定言是不生,这便是世谛中道,不动不生灭的真际而建立生灭诸法。真谛既是假名之不生,便不可定言是不生,也不可定言是非不生,这便是真谛中道,不坏生灭的假名而通达无生灭的实相。世谛之生是无生之生,真谛之不生是生之不生。无生之生岂是生,生之不生岂是无生,便是非生非无生,这是二谛合明中道。言亡虑绝,离四句、绝百非,毕竟空寂。

  第七节八 不

  “八不”是中观宗的基本原则,是二谛的引申。在《中论》卷一《观因缘品》第一首先提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吉藏解释这段颂文说:“前四句是教体,就是二谛;后二句是教用,就是二智中道。”八不的意义有三重:第一总破一切邪见,第二对治四种人的执著,第三开示二谛中道。第一、八不总破一切邪见。但是八不实是不完整的句法,只有/\个宾词而无主词,并未说明什么不生,什么不灭。如若具足说明,应当是:诸法之生是不生,诸法之灭是不灭,诸法之有是不常,诸法之无是不断,诸法因果相生也是不一,诸法因果相生是不具i诸法之始是不来,诸法之终是不出。

  世间各家外道承认诸法之生是有实质的生而解释生的情况不同。或说:由因生果而因与果是一体的;有说:由因生果而因与果是异体的;有说:因中先已有果而后果才能生;有说:因中先无果而后才有果生;有说:果自从果的自体生;有说:果是从因缘他体生;有说:果是从自和他们共生;有说:果是无因而生。如是种种不同的学说,纷纭争论,莫辨是非。中观宗认为这些学说都建立在有实质的生为前提上,因此都是不符合真实的。因此诸法之生只是因缘和合而无其实质之生,所以虽生而无所生,诸法之灭只是因缘离散,也无其实质之灭,所以虽灭而无所灭。以是生无所生,灭无所灭,便总破以上一切外道诸见。为了有人不能体会不生不灭的道理,因而进一步说不断不常。假如万法是实有自体,便应永恒常在而不可消失,但是当前事物刹那便成过去而不可寻觅,因此当其有时决定无有自体,所以虽有而不常。假使万法实有自体而可以消失,便是断灭。今当其有时既无自体,则当其无时也无所消灭,所以虽无而不断。有人虽然说诸法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仍有其他执著,所以又说不一不异,以显诸法之生只是因缘和合,诸法之灭只是因缘离散,其中无有实体可得,因为就因果相生来分析,因与果不能是一体,譬如种、芽、茎叶各各不同,但因与果也不是异体,譬如谷种只生谷芽、谷茎、谷叶而不生黍麦芽等。由此可知因果相生而其中无有实体。但还有人从诸法的始终来执有实体,以为万法是由其肇端而来,又以为万法是由创世主所造,或者由一最根本之元素所生,而万物的消灭是回到原始中去,如返到创世主或还原为元素等。其实万物只是因果相续而无实体,因此前无始而后无终,所以不来也不出。如是以此八不总破一切错误的见解。

  .第二、八不对治四种人的执著。不生不灭是对治凡夫的有见和无见。凡夫以为诸法新新生起都是实有所生,畏惧断灭,不敢言无,所以说诸法虽生而实无所生,以为对治。又凡夫以为诸法,都是实有所灭,一成陈迹,永归消逝。所以说诸法虽灭而实无所灭,以为对治。不断不常是对治声闻人断烦恼而证涅槃的法我见。声闻人怖畏生死而急断烦恼,希望永恒住无为寂静涅槃,所以说烦恼性空,便不可断,涅槃性空,便不可常。不一不异是对治外道的人我邪见。外道执著有神我,而或者以为神与我阴(五阴之一)是一体,或者以为神我与阴(五阴之一)是异体。所以说既无人无我,便不可说一说异。不来不去是对治缘觉和初发心菩萨的有所得见。缘觉一向自利,不求利他,而得观十二因缘;初行菩萨,一向利他,少观十二因缘,但都存有所得见,以为乘因来至于果而得从三界出,所以说诸法实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也。

  第三、八不开示二谛中道。世谛是生灭,以不生不灭释世谛的生灭而令归世谛中道。只因世谛的生灭是因缘假生、因缘假灭,假生假灭便无性实之生性实之灭,所以不生不灭是世谛中道。世谛因果相生而不可说因中有果或因中无果,因此不常不断亦是世谛中道,亦不可说因果一体或因果异体,即此不一不异是世谛中道。如果因果亦非外来,亦非内出,即此不来不出是世谛中道。虽空而有是世谛,虽有而空是真谛,虽空而有的世谛是假生假灭,对世谛的假生说为不生,对世谛的假灭说为不灭,如是不生不灭是真谛中道。真谛不生不灭而非是有此真理可得,便是不常;也非定有四句可绝,便是不断,即此不断不常是真谛中道。然此真谛理无相故,不可言一,以一相故,不可言异,即此不一不异为真谛中道。此真谛理不从有内而出,亦不从有外而来,即此不来不出是真谛中道。虽空而有是世谛,世谛是生;虽有而空是真谛,真谛是灭。不生不灭便是非真非俗中道。真谛之理有佛无佛性相常住,这是常;世谛之法虚假,终归磨灭,便是断。不断不常便是非真非俗中道。虽空而有是世谛,便是无差别之差别,也就是一之异。虽有而空是真谛,便是差别之无差别,也就是异之一。一之异便是非异,异之一便是非一,如是不一不异是非真非俗中道。虽空而有是世谛,世谛便有来;真谛息此有法,便是去。不来不去便是非真非俗中道。如此中道叫做双泯二谛的体中。前二中道是用中。

  第八节 二 智

  二谛和八不的言教,目的在于彰显中道,因此对二谛和八不的言教不是用寻常依言生解的思维分别所能通达的,必须用二智来观察,方可以有所领悟,也就是说,要依二谛和八不的言教,生起二智,方能体会中道。二智是实智和权智。实智又名为空智,或名为般若;权智又名为有智,或名为方便(梵语是沤和)。就理解来说,通达事物所以空(真谛)的道理是实智,通达事物所以有(俗谛)的道理是权智。用此二智合观中道。

  就二谛和二智的关系来谈,二谛既有三重,因此二智也有三重。第一有是俗谛,空是真谛;所以照有是权智,照空是实智,由此能令凡夫破除有见,舍有人空。第二有空都是俗谛,非空非有是真谛;所以照空有是权智,照非空非有是实智,由此能令二乘人破除空见,悟人中道。第三二与不二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是真谛;所以照二与不二是权智,照非二非不二是实智,由此能令菩萨破除中道见,中边俱舍,远离二边而不著中道,方能真正契合乎无所得中道。总而言之,通达一切相对真理的智慧是权智,通达一切绝对真理的智慧是实智。随悟入的深浅不同,故其内容有所区别。

  就行为来说,内心静鉴是实智,用此智照空有二境确实不虚,是自行之本;外行动用是权智,用此智观空而不证空(离二乘),涉有而不著有(离凡夫),是化他之本。就行解相资来说,由于方便鉴有的权智资助于实智,…

《八宗概要 第一章 中观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