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主旨。
經部師說,也就是成實師說,是以現象的有爲俗谛,以本質的空爲真谛。具體而談,就現象來說,俗谛有四種解釋:一、就事相而言,陰界人是俗;二、就法相而言,一切法是苦,無常是俗谛;叁、就理相而言,世法虛假,只是因緣集用是俗谛;四、就空相而言,五陰之中無有我人是俗谛。就本質來說,真谛有叁種解釋:一、就理而言之,因和合中無性之空是真谛;二、就法而言,法和合中無性之空是真谛;叁、就空而言,第一義中無有凡夫所計我人是真谛(《大乘義章》卷一)。
至于中觀學派自傳人漢地以來,當般若師的時期,所討論的偏重于性空,如法性、覺性、般若、法身、解脫等;而忽略了中觀宗的基本理論——二谛的研究。所以般若師六家七宗之中,除道安外,余都偏而不即。
自羅什人關以來,譯出《中論》、《維摩》等,才重視二谛的理論。一般認爲僧肇所著《肇論》中,《物不遷論》是從生滅無常來談俗谛,《不真空論》是從性空來談真谛。僧肇的《維摩經序》中也說:“統萬行則以權智爲主。”權是通達俗谛的權智;智是照了真谛的實智。但是由于叁論師的衆說紛纭,莫衷一是。竺道生曾撰《二谛論》,今不傳,其後梁昭明太子(蕭統)曾撰《解二谛義》,以爲“二谛即是就境明義”,“真谛離有離無;俗谛即有即無。即有即無是假名,離有離無爲中道。中道以不生爲體,俗即假名,以生法爲體”(《廣弘明集》卷二十一)。當時僧俗咨問,提出異義有二十叁家,昭明太子一一作了答複。智顗《法華玄義》卷二說:“陳世中論破立不同,或破古來二十叁家明二谛義,自立二谛義;或破他竟約四假明二位。”湛然《法華經釋簽》卷五釋此句即說破二十叁家明二谛義“文在梁昭明集”。約四假明二谛就是攝山一系的主張。吉藏《叁論玄義》卷下雲:“凡有四門:一因緣假,二隨緣假,叁對緣假,四就緣假也。一因緣假者,如空有二谛,有不自有,因空故有;空不自空,因有故空,故空有是因緣假義也。二隨緣假者,如隨叁乘根性說叁乘教門也。叁對緣假者,如對治常說于無常;對治無常,是故說常。四就緣假者,外人執有諸法,諸佛菩薩就彼推求,檢竟不得,名就緣假。”
攝山、興皇、嘉祥相承,立叁重二谛:第一、說有是俗谛;說空是真谛。第二、說有說空都是俗谛;說非空非有是真谛。第叁、說非空非有是不二以對待空有之二,此二與不二都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是真谛(《二谛常》)。以上叁重都是教門。說此叁種爲令人悟解無所得中道。因此不二是二谛的體,二是二谛的用。二谛的言教,目的在于表顯中道。以非有非無爲中道,于是立有以爲俗谛,立空以爲真谛。這二谛都是因緣假立以顯中道的,二谛是假名也是中道。所顯中道就隨二谛而有叁種:一世谛中道,二真谛中道,叁二谛合明中道。就生滅而論,非生非不生是中道,說生說不生是假名。假名的生即是不生之生是俗谛,假名的不生即是生之無生是真谛。俗谛既是假名之生,便不可定言是生,也不可定言是不生,這便是世谛中道,不動不生滅的真際而建立生滅諸法。真谛既是假名之不生,便不可定言是不生,也不可定言是非不生,這便是真谛中道,不壞生滅的假名而通達無生滅的實相。世谛之生是無生之生,真谛之不生是生之不生。無生之生豈是生,生之不生豈是無生,便是非生非無生,這是二谛合明中道。言亡慮絕,離四句、絕百非,畢竟空寂。
第七節八 不
“八不”是中觀宗的基本原則,是二谛的引申。在《中論》卷一《觀因緣品》第一首先提出“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吉藏解釋這段頌文說:“前四句是教體,就是二谛;後二句是教用,就是二智中道。”八不的意義有叁重:第一總破一切邪見,第二對治四種人的執著,第叁開示二谛中道。第一、八不總破一切邪見。但是八不實是不完整的句法,只有/\個賓詞而無主詞,並未說明什麼不生,什麼不滅。如若具足說明,應當是:諸法之生是不生,諸法之滅是不滅,諸法之有是不常,諸法之無是不斷,諸法因果相生也是不一,諸法因果相生是不具i諸法之始是不來,諸法之終是不出。
世間各家外道承認諸法之生是有實質的生而解釋生的情況不同。或說:由因生果而因與果是一體的;有說:由因生果而因與果是異體的;有說:因中先已有果而後果才能生;有說:因中先無果而後才有果生;有說:果自從果的自體生;有說:果是從因緣他體生;有說:果是從自和他們共生;有說:果是無因而生。如是種種不同的學說,紛纭爭論,莫辨是非。中觀宗認爲這些學說都建立在有實質的生爲前提上,因此都是不符合真實的。因此諸法之生只是因緣和合而無其實質之生,所以雖生而無所生,諸法之滅只是因緣離散,也無其實質之滅,所以雖滅而無所滅。以是生無所生,滅無所滅,便總破以上一切外道諸見。爲了有人不能體會不生不滅的道理,因而進一步說不斷不常。假如萬法是實有自體,便應永恒常在而不可消失,但是當前事物刹那便成過去而不可尋覓,因此當其有時決定無有自體,所以雖有而不常。假使萬法實有自體而可以消失,便是斷滅。今當其有時既無自體,則當其無時也無所消滅,所以雖無而不斷。有人雖然說諸法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仍有其他執著,所以又說不一不異,以顯諸法之生只是因緣和合,諸法之滅只是因緣離散,其中無有實體可得,因爲就因果相生來分析,因與果不能是一體,譬如種、芽、莖葉各各不同,但因與果也不是異體,譬如谷種只生谷芽、谷莖、谷葉而不生黍麥芽等。由此可知因果相生而其中無有實體。但還有人從諸法的始終來執有實體,以爲萬法是由其肇端而來,又以爲萬法是由創世主所造,或者由一最根本之元素所生,而萬物的消滅是回到原始中去,如返到創世主或還原爲元素等。其實萬物只是因果相續而無實體,因此前無始而後無終,所以不來也不出。如是以此八不總破一切錯誤的見解。
.第二、八不對治四種人的執著。不生不滅是對治凡夫的有見和無見。凡夫以爲諸法新新生起都是實有所生,畏懼斷滅,不敢言無,所以說諸法雖生而實無所生,以爲對治。又凡夫以爲諸法,都是實有所滅,一成陳迹,永歸消逝。所以說諸法雖滅而實無所滅,以爲對治。不斷不常是對治聲聞人斷煩惱而證涅槃的法我見。聲聞人怖畏生死而急斷煩惱,希望永恒住無爲寂靜涅槃,所以說煩惱性空,便不可斷,涅槃性空,便不可常。不一不異是對治外道的人我邪見。外道執著有神我,而或者以爲神與我陰(五陰之一)是一體,或者以爲神我與陰(五陰之一)是異體。所以說既無人無我,便不可說一說異。不來不去是對治緣覺和初發心菩薩的有所得見。緣覺一向自利,不求利他,而得觀十二因緣;初行菩薩,一向利他,少觀十二因緣,但都存有所得見,以爲乘因來至于果而得從叁界出,所以說諸法實相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也。
第叁、八不開示二谛中道。世谛是生滅,以不生不滅釋世谛的生滅而令歸世谛中道。只因世谛的生滅是因緣假生、因緣假滅,假生假滅便無性實之生性實之滅,所以不生不滅是世谛中道。世谛因果相生而不可說因中有果或因中無果,因此不常不斷亦是世谛中道,亦不可說因果一體或因果異體,即此不一不異是世谛中道。如果因果亦非外來,亦非內出,即此不來不出是世谛中道。雖空而有是世谛,雖有而空是真谛,雖空而有的世谛是假生假滅,對世谛的假生說爲不生,對世谛的假滅說爲不滅,如是不生不滅是真谛中道。真谛不生不滅而非是有此真理可得,便是不常;也非定有四句可絕,便是不斷,即此不斷不常是真谛中道。然此真谛理無相故,不可言一,以一相故,不可言異,即此不一不異爲真谛中道。此真谛理不從有內而出,亦不從有外而來,即此不來不出是真谛中道。雖空而有是世谛,世谛是生;雖有而空是真谛,真谛是滅。不生不滅便是非真非俗中道。真谛之理有佛無佛性相常住,這是常;世谛之法虛假,終歸磨滅,便是斷。不斷不常便是非真非俗中道。雖空而有是世谛,便是無差別之差別,也就是一之異。雖有而空是真谛,便是差別之無差別,也就是異之一。一之異便是非異,異之一便是非一,如是不一不異是非真非俗中道。雖空而有是世谛,世谛便有來;真谛息此有法,便是去。不來不去便是非真非俗中道。如此中道叫做雙泯二谛的體中。前二中道是用中。
第八節 二 智
二谛和八不的言教,目的在于彰顯中道,因此對二谛和八不的言教不是用尋常依言生解的思維分別所能通達的,必須用二智來觀察,方可以有所領悟,也就是說,要依二谛和八不的言教,生起二智,方能體會中道。二智是實智和權智。實智又名爲空智,或名爲般若;權智又名爲有智,或名爲方便(梵語是漚和)。就理解來說,通達事物所以空(真谛)的道理是實智,通達事物所以有(俗谛)的道理是權智。用此二智合觀中道。
就二谛和二智的關系來談,二谛既有叁重,因此二智也有叁重。第一有是俗谛,空是真谛;所以照有是權智,照空是實智,由此能令凡夫破除有見,舍有人空。第二有空都是俗谛,非空非有是真谛;所以照空有是權智,照非空非有是實智,由此能令二乘人破除空見,悟人中道。第叁二與不二是俗谛,非二非不二是真谛;所以照二與不二是權智,照非二非不二是實智,由此能令菩薩破除中道見,中邊俱舍,遠離二邊而不著中道,方能真正契合乎無所得中道。總而言之,通達一切相對真理的智慧是權智,通達一切絕對真理的智慧是實智。隨悟入的深淺不同,故其內容有所區別。
就行爲來說,內心靜鑒是實智,用此智照空有二境確實不虛,是自行之本;外行動用是權智,用此智觀空而不證空(離二乘),涉有而不著有(離凡夫),是化他之本。就行解相資來說,由于方便鑒有的權智資助于實智,…
《八宗概要 第一章 中觀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