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宗概要 第一章 中觀宗▪P4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能觀空而不證空;由于明慧照空的實智引導了權智,所以能人有而不著有。因此二智是不相離的。

  第九節 十 喻

  中觀宗的宗旨是要依二谛和八不的言教用二智來觀察實相,遵循一乘的道路而達到涅槃境界。運用二智並不能有先後次第而是要對于一念之中二谛並觀。所以《金剛經》最後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摩诃般若經》卷一中也說:“解了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虛空、如響、如犍達婆城、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化。”這六喻、十喻便是中觀宗明心的要道,人觀的要門。

  如何說明諸法雖空而可見可聞,不相錯亂。古代印度常有幻師,能用幻術幻作車馬人木等事。雖無實體而有色可見有聲可聞。世間諸法也如此。是空,不堅固,屬于因緣,無有自在,不能久住的。但凡夫于中生種種煩惱,由于煩惱因緣造身口業,由身口業因緣受于後身,由身因緣受苦受樂;而其實並無有煩惱,也無身口業,也無受苦樂者。

  陽炎是在沙漠地帶,由于日光和風鼓動塵土,人由遠望如同波動以爲是水。如若趣到近處實是沙土。凡夫在生死之中(譬如沙漠地帶)由于煩惱(譬如日光)和邪妄憶念(譬如風)鼓動行業(譬如塵土)見男女等相(譬如水相)。若能得觀諸法實相,了知無我,知諸法空(譬如行到近處),則一切虛诳妄想盡皆除滅(譬如只見旱土)。

  月在虛空之中而影現衆水。諸法實相在如、法性、實際中,如月在空中;而在凡夫心中卻現有我我所相等,如影現衆水。小兒看見水中月影,不知是影,歡笑撈取,大人卻從旁非笑之。凡夫以有我見使,見有人我和種種法,歡喜取著男女等相,得道聖人卻非笑之。

  虛空不是可見之法,但由于遠望,見其缥色。世間諸法也如此,空無所有,凡夫遠離實智,棄舍實相而見有男女屋舍城郭等相。又虛空當永遠是清淨的,而因爲被陰霾所翳,成爲不淨,世間諸法也如是,性常清淨,而凡夫因爲被貪嗔等煩惱所翳,成爲不淨。又虛空無始、無中、無後,有名而無實;世間一切法也如此。所以是觀諸法如虛空。

  響是空谷回聲,無有作者。世間諸法也是如此,無有作者。

  犍達婆城就是海市蜃樓。本不是城市而人心想以爲城市,但可眼見而無實。世間諸法也如此,本不是身(物質),也不是心(精神),而凡夫想以爲是身、是心,于空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中見有我和一切法,起貪嗔心,四方追求,顛倒欺诳,窮極懊惱。如能知其無實無我,一切顛倒願求便息。

  夢中所思,無有實事而以爲實。醒覺以後知其無實而還自笑。凡夫也如此,由于無明煩惱所眠,無有實事而生喜生嗔生怖生著。得道覺悟以後,自知其無實而還自笑。

  影但可見而不可捉。世間諸法亦如此,雖可見、可聞、可覺、可知而實不可得。又影映光則現,不映便無影。如是由于煩惱遮真見光,便有我相、法相影現。

  鏡中像不由鏡作,因爲無物時鏡中便無像;也不由物作,因爲有物無鏡便無有像;也非執鏡的人所作,因爲無物無鏡便無像;也不是自然而有像,因爲要有鏡有物相對才有像;也不是無因而有像,因爲無鏡無物便無像。世間諸法也如是,既非自生,也非他生,也非共生,也非無因無緣而生。只是緣生而無自性。如鏡中像實空,不生不滅,而诳惑凡夫耳目。

  化是神通變化。變化所生法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清淨無染。世間諸法也如此,生時無所從來,滅時亦無所去,如、法性、實際,自然常淨。化事隨于化心,雖空而能令人生憂生喜;世間諸法亦如此,屬于因緣,不得自在,雖空而能令衆生生貪嗔癡等。

  修學中觀的或叁論宗的,如能經常用此十喻來體驗當前的事物和檢照自己的認識,自然可以逐漸會通實相的。

  第十節判 教

  印度的佛教雖有大乘小乘之分、中觀瑜伽之別,但是各守師承,笃重門戶,不相融通。小乘人可以指大乘人爲非說,大小乘人分河飲水,小乘部執各有自部的經律論叁藏,因此各宗均無判教之說。僅在《解深密經》中談到叁時之教,和玄奘所說戒賢和師子光各立叁時以爭了義而已。在中國,判教之興是始于叁論師。自漢末大乘的般若思想,小乘的一切有部同時傳人中土,般若思想逐步發揚以至羅什傳譯,建立了叁論師學說,一脈相承,紛爭不大。但是不久《涅槃經》傳人,談說常樂我淨,引起很大爭執,于是羅什弟子慧觀便創始判教,將如來所說各經,歸納爲二教五時。吉藏《叁論玄義》說:“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場寺沙門慧觀乃製經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頓教,即《華嚴》之流,是爲菩薩具足顯理。二者始從鹿苑,終竟鶴林,自淺至深,謂之漸教。于漸教內開爲五時:一者叁乘別教,爲聲聞人說于四谛,爲辟支佛演說十二因緣,爲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別,得果不同,謂叁乘別教。二者般若通化叁機,謂叁乘通教。叁者《淨名》、《思益》贊揚菩薩,抑挫聲聞,謂抑揚教。四者《法華》會彼叁乘同歸一極,謂同歸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宋代竺道生也立四種*輪:“一者善淨*輪,說一善乃至四空,令去叁塗之穢,故謂之淨。”(《法華經疏》,下同。)這就是小乘教。“二者方便*輪,謂以無漏道品得二涅槃,謂之方便。”這就是指《般若》教經。“叁者真實*輪,謂破叁乘之僞,成一(乘)之美,謂之真實。”這就是指《法華經》。“四者無余*輪,斯則會歸之談,乃說常住妙旨,謂無余也。”這就是指《涅檠經》。自此以後叁論家判教大致依據于此。慧觀之說,即是智颛《法華玄義》所指南方師說是也。齊代僧柔、慧次、梁代智藏、法雲全同此說。虎丘岌法師以叁乘別教爲有相教,合叁乘通教、抑揚教、同歸教爲無相教。宗愛法師但合叁乘通教、抑揚教爲無相教,余同慧觀,也就是與竺道生的四種*輪相同。《法華玄義》卷十又說,有北地師就宗愛師說于無相教前取《提謂波利》爲人天教而成五教時,想是北土叁論家言。《玄義》又說各家于頓漸教外以《勝鬘》、《金光明》非頓漸攝而明佛性常住,以爲是偏方不定教。但吉藏各疏述慧觀義,均無此說。

  吉藏不同意古叁論師之說,以爲“但應立大小二教,不應製于五時”(《叁論玄義》)。小乘教中,叁乘同見四谛然後得道。成實以爲同合一滅方乃成聖。大乘同契無往然後隔凡,豈可爲叁乘別教。《智度論》雲“般若不屬二乘,但屬菩薩”,豈得爲通教。《般若經》中亦呵二乘,豈得惟有《淨名》爲抑揚教。《法華》亦明佛性及叁身;《涅槃》明常亦爲對治。吉藏立義,分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爲二藏和叁*輪。二藏是聲聞藏(小乘)和菩薩藏(大乘)。雖有二藏而所顯的理是一致的,同以無得正觀爲宗。但小乘教未直顯正觀,所以用四谛(苦、集、滅、道)爲宗。大乘教正明正觀,所以用不二正觀爲宗。叁*輪是根本*輪、枝末*輪、攝末歸本*輪。根本*輪是《華嚴經》,純爲菩薩說明一乘因果,這是根本數。由于鈍根之人不能接受一乘因果之理,所以在四十余年之中分別說爲叁乘,就是始自《阿含經》以至《法華》以前所說諸經,都是枝末*輪。攝末歸本*輪是《法華經》會同叁乘歸于一乘,總攝如來一代時教的真實義。

  

《八宗概要 第一章 中觀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