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

  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

  初译经题八大灵塔者,释迦如来应化之圣迹也。若能礼敬,能生福善。《苏悉地羯罗经》卷四中说:凡作悉地法不成者,当礼八圣迹。文云,犹不成者,当作此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发大恭敬,巡八圣迹,礼拜行道。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序》中,如来说经之先,于胸臆间及诸毛孔放大光明,光中影现种种瑞应,乃至影现如来不思议八大宝塔。唐圆照《十地经》等后记中,叙沙门悟空天竺行迹,亦云:南游天竺国,亲礼八塔,右绕供养。但次第与今经略有不同,此经中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为彼第七、第六、第四、第五耳。西藏行人亦多以铜本造斯八造承事供养者,故知是诚兴福之妙术,植善之要门也。

  宋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奉诏译

  次明译者。宋者,赵宋。西天者,谓天竺。三藏者,经律论之通称,亦为法师之美号,谓通达三藏,熟练圣教也。朝散大夫,隋置为散官,以加文武官吏之有德行声望者,唐宋因之。光禄卿者,官名。秦时有郎中令,官殿掖门户。汉武帝更名光禄勋,居禁中,自光禄大中中散谏议等大夫,羽林郎、五官、虎贲、右右等中郎将,奉朝、驸马二都尉,皆属之。魏晋以后,不复居禁中。北齐曰光禄寺,置卿、少卿,兼掌诸膳食账幕。唐以后始专为司膳之官,历代因之。言试者,谓非正职,备顾问而已。法贤者,译师名,印度人,赐号明教大师,补朝散大夫,试光禄卿。译出《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众许摩诃帝经》等七十六部,百十四卷。咸平二年,赐御制《三藏圣教序》。四年五月示寂,谥立觉法师。《佛祖统纪》卷四十三云:即法天,于雍熙二年更名法贤。然宋日本释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六中,举法贤、法天二师之名。又日本京都南禅寺藏《尊胜大明王经》、《大乘戒经》、《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末载译场诸德,亦列举法天、法贤之名,是实二人。《佛祖统纪》所说误也。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称杨八大灵塔名号,汝等谛听,当为汝说。

  正释经文。言世尊者,梵云婆伽婆。《佛说十号经》云:天人凡圣世出间咸皆尊重,故世尊。《成实论》卷一云: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言苾刍者,旧译比丘。《维摩经·佛国品》肇注云: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此四义,秦言无一名以译之,故存本名焉。塔者,具云塔婆,亦作宰堵波。《玄应音义》卷六云: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非也。或云大冢,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西域记》卷一云:搴堵波,旧所谓浮图也。《杂心》云:有舍利名塔,无者名支提。

  何等为八

  所谓第一迦毗罗城龙弥俩园,是佛生处。

  《大乘心地观经》卷一云:拘娑罗国净饭王处宝塔。圆照《十地经·后记》云:迦毗罗伐都城,佛降生处塔。迦毗罗者,一云迦维罗卫。《十二游经》云:迦维罗阅此云妙德。《慧苑音义》卷下云:迦毗罗城,具云迦毗罗皤窜都。言迦比罗者,此云黄色也。皤宰都者,所依处也。谓上古有黄头仙人,依此处修道,故因名也。《慧琳音义》卷十云:迦毗罗卫国,即如来下生之地,净饭王所治之境界。《瑞应经》云:菩萨下当世作佛,托生天竺迦维罗卫国。迦维罗卫者,天地之中央。言龙弥俩者,一作岚毗尼,即摩耶夫人生佛之处。《西域记》卷六云:箭泉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有释种浴池。澄清皎镜,杂华弥漫。其北有二十四五步,有无忧华树,今已枯悴,是菩萨诞灵之处。《玄应音义》卷十九云:正言蓝牟尼,此云蓝,即上古守园婢名也,因以名园。《智度论》卷二十六云:佛世世当爱远离,行若菩萨。在母胎,母亦乐远离行,去城四十里岚毗尼林中生。《本行经》云:摩耶圣母怀孕,将满十月,垂欲生时,引诸彩女,游岚毗尼园大吉祥地,安详徐步,观看园中有一大树,名波罗义,柔软低垂,夫人即举右手攀彼树枝,遂生太子。放大光明,即时诸天世间悉皆同照,时天帝释将天细妙侨尸迦衣裹于白手,承接太子。又云:尔时太子既以诞生,适满七日,摩耶夫人其形羸瘦,遂便命终,即便往生忉利天上,乃至时净饭王即将太子付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

  第二摩伽陀国泥连边菩提树下,佛证道果处。

  《大乘心地观经》卷一云:摩伽陀国伽耶城边菩提树下,成佛宝塔。圆照《十地经·后记》云:摩竭陀国菩提道场成佛处塔。摩伽陀者,《玄应音义》卷一云:此译云菩胜国,或云无恼害国,说云摩伽星名,此云不恶,主十二月。陀者,处也。名为不恶处国,亦名星处国也。又卷二十一云:摩伽此云露,陀此云处,名甘露处国。上古诸天与陀修罗镄海水甘露安置此国,故以名焉。又摩竭陀是人名,往昔有人于此修功德,得生天上,遂本为名。《慧苑音义》卷一云:或有释云摩者,不也;竭提,至也。其国将谋兵勇,邻敌不侵至也。又有云:摩,编也;竭提,聪慧也。言聪慧之人遍其国内也。又有云:摩,大也;竭提,体也。谓五印度此国最大,统摄诸国,故名大体也。释云:摩,无也;竭提,害也。此国法不刑戮,有犯死罪者,送置寒林耳。泥连河者,亦作熙禅河。《玄应音义》卷三云:尼者,不也;连禅那者,乐著也。名不乐著河也。又卷二云:阿利罗跋提河,《泥洹经》作熙连河,皆讹也。正言嘱刺拿伐底河。嘱罗拿,此译云金;伐底,此言有名。为有金河也。菩提树者,佛于此树下成道,故名其树之本名,诸说非一。《法苑珠林》卷八云阿沛多罗树。《法显传》云贝多树。《观佛三昧经》云阿输陀树。《西域记》卷八云毕钵罗树。《酉阳杂俎》云菩提树,出摩竭陀国,在摩诃菩提寺。盖释迦如来成道时树,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翠青,经冬不凋。至佛人灭日,变色凋落,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已下有银塔周回围绕,彼国人四时梵香散华,绕树作礼。唐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裟。至显五年,于寺立碑,以纪盛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机梨力义;二日阿湿曷哋婆力义。《西域记》谓之卑钵罗,以佛于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义,汉翻为树。《西域记》云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谓之菩提树。证道果者。《胜鬘经》宝窟云:缘起相应,名之为证。《大乘义章》卷一云:已情契实,名之为证。又卷九云:证者,是已得之别名也,谓以无漏正智,如实觉知真理也。道果者,道为菩提果为涅槃,由菩提道而证涅槃,故曰道果。

  第三迦尸国波罗奈城转大*轮处。

  《大乘心地观经》云:波罗奈国鹿野苑中初转*轮度人宝塔。圆照《十地经·后记》云:波罗尼斯城,仙人鹿野苑中转*轮处塔。迦尸国者,《慧苑音义》卷上云:迦尸者,西国竹名也,其竹堪为箭干,然以其国多出此竹,故立斯名。其国即在中天竺境侨萨罗国之北邻,乃是十六大国之一数也。波罗奈者,一作婆罗尼斯。《毗婆娑论》卷一百八十二云:何故名婆罗尼斯。《玄应音义》卷二十三云:波罗奈译云江绕城。转*轮者,如来教法名曰*轮,说教法,故为转*轮。《法华文句》云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人他心,名转*轮。吉藏《法华义疏》流圆演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无累不摧,亦是轮之义。《止观辅行》卷一云: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者摧破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中本起经》云:佛复惟曰,甘露法鼓闻于三千大干世界,谁应得闻父王旨,遣五人,一名枸邻,二名颈倮,三名拨提,四名十力迦叶,五名摩南拘利。供给麻米,执侍劳苦功报应。叙时五人者皆在波罗奈国,乃至于时,如来便诸波罗奈国古仙人处鹿园树下,趣彼五人,于是世尊因广说法。何谓泥洹

  先知四谛。世尊说是法时,枸邻等五人漏尽意解,皆得罗汉及上诸天八万,逮得法眼,三千世界为大震动,是为如来始于波罗奈,以无上*轮转未转者,大度一切,莫不乐受,广口如彼经所说。

  第四舍卫国只陀园现大神通处。

  《大乘心地观经》卷一云:舍卫国中给孤独园,与诸外道六,凡论议得一切智声,名宝塔。圆照《十地经·后记》云: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度诸外道处塔。舍卫国者,一作室罗伐国。天台《金刚经》疏云:舍卫名闻物国胜物多出此境,嘉名远振诸国,故名闻物。又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跋提,此云不可害。合此二人以名城也。《善见律》云:舍卫是道士名也。昔有道土,居住此地。往古有王,见此地好就道士,乞立为国,以道土名,号为舍卫。《弥勒上生经》疏云:此中印度境侨萨罗国之都城,为别南侨萨罗国,故以都城为国之称。又云:应云丰城,一具财物,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国丰四德,故以名焉。只陀园者,一名只树给孤独园。《玄应音义》卷三云:誓多,此译云胜氏,即侨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太子也。盘那,此云林,正言饭那,以树代之耳。《慧琳音义》卷十云:给孤长者,就胜太子买园地。为佛建立精舍,太子自留其树供养佛僧,故略云只树也。现大神通者,《舍利弗所问经》云:以腊月八日,于舍卫国长水河边,与轮丽外道桷术,先逼以神通,令堕负处其生惭羞,投水自尽。《西域记》卷八云:如来六神变,月满之日,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当此正月十五日也。《贤愚因缘经》卷二《降六师晶》中说,佛在王舍城竹园,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并沙王信敬隆厚,王弟敬奉六师,信惑邪倒。王数勅令,请佛供养。弟白兄:王当设大会,不限来众,办设供具。六师来集,遣人白,时佛与大众来至会所,六师移座就上,乃在下末,行水罐,水罐口自闭其水不下。从佛作次,尔乃水出。既竟咒愿。六师口噤,不得出言,佛便咒愿,梵音声畅。次从六师付食,上住虚空,取不可得。行食与佛并僧遍讫,食乃还下…

《说八大灵塔名号经集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