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一下子都理解得很清楚,就是这个原因,经验不一样。(吕新国:地前的分析只能是一种猜测。)就是能依靠法。
崇智法师:后得无分别智有无间断?比如菩萨修灭尽定时……
韩老:后得智跟根本智离不开的。
栗强: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过去月官菩萨有一个地前地后证真如状态不同的特别完整的回答。他说,很多人都在想同样的一个问题,后得智会不会间断呀?在后得智中是不是还要有能所呀?月官菩萨说,这就好比是一个房间,在登地以前没有灯光,或者是灯被黑布罩住了,什么都看不见,觉得很黑暗。登地以后打开灯以后还会不会有黑暗呀?其实灯罩没打开之前也没有黑暗,地前这黑暗都是我们误以为有的,灯罩打开以后更不会有黑暗了。月官菩萨说,灯罩打开以后,房子里虽然没有黑暗,但这一切一切,一幅一幅的画儿,一幅一幅字你还得去了解,这个了解就是后得。这个后得和根本这两个词的来源,根本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本的本有的无漏种子起来现行了,后得起现行以后,是使得本有的、一些杂染的习气在根本无分别智光芒的照耀之下,它不再熏习一个染污的种子了,熏习的是一个后得的但依然是清静的种子,这个种子是后得的,所以使种子产生功德的智也是后得的。(吕新国:你这是从哪儿看到的?)这是徐梵老讲《三十颂》时讲的。
宽见法师:登地以前我们知道没有人我法我,没有自性,但还没有证到它。登地之后我们确实现量地能够体证它,但是证到它的初地跟到八地等等的每一地还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到底在哪里?比如说我们讲第八地是无功用行,能够任运地,处于一种无相的状态。八地以前还是有功用,有功用是不是还是有能所?
宗性法师:我们一开始讨论过二障的问题,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问题。初地只是烦恼障的问题解决了,所知障的问题没解决。所以十地的一地一地是解决所知障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种子转换的问题,需要十地就是因为里面的种子还没有彻底地净化掉。(吕新国:没有现行了,但还有习气,也叫种子、随眠。)
韩老:每一地都要解决无知的问题。无知、无明,不是杂染里头的。跟普通地前的无明不一样,它不是染污的,它就是不知道的,一地一地都有跟前一地不同的所知的东西。(栗强:过去所知障所障住了的应该知而没知的所知。)他要通过十地来解脱这种非染污无知。……这跟咱们地前完全不一样,地前无明、无知都是有遍计所执性的,地后的无知没有遍计所执性,都是依他起性的。
栗强:您刚才反复强调发菩提心时,说要特别重视唯识无义和唯了别识性,菩提心里清净正见这一块,和另外两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大悲心,关系是怎么样的?
韩老:这出离心根本就是对真理认识不认识的问题。你要真正了解了别识性,那你才能真正出离,也才真正能够到彼岸。大悲心是有一点儿菩萨对于本来不是菩萨的世间人受苦,因为不知道真实而得到痛苦,大悲心是针对愚痴的,有愚痴才有菩萨的大悲心。要没有众生的愚痴的话,也就没有痛苦。大悲心特别对于愚痴、痛苦……(吕新国:就是说一切以清净正见为根本。)(宗性法师:如果对唯了别识性不了解的话,他老有怀疑,出离心和大悲心会经常动摇,老是怀疑到底真实不真实,如果彻底了解唯了别识性,就会斩钉截铁,不会动摇,才是真正发了菩提心。所以八正道以正见为首。)大悲有点对付愚痴,不明白,不了解真实的问题,于是乎增加菩萨的大悲心。
崇智法师:我始终对这个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智,根本智是缘实性,后得智是缘差别相,我感觉还有有点……
吕新国:根本智和后得智实际是一回事儿。诸法的实相、真正面目,就是它的差别相。诸法离了差别相还有相吗?比如你认识世界,实际没有一个“世界”让你认识,你认识的是世界的各个组成部分。
韩老:差别,跟分别也要区别开,差别是所分别,分别是能分别。所有差别都离不开能分别,所有的差别都是所知、所的方面,不是能的方面。
吕新国:根本无分别智完全靠后得智表现出来,它只是一个名,它的内容就是后得智。
韩老:它的真实性比我们普通的知识还更真实,因为它包括了能知、所知,没有能知、所知,就是一个知识。
宽见法师:刚才谈出离心、大悲心和清净正见这三者的关系,最后回归到修福慧。因为大悲、大愿、大智、大行,作为不同因缘的菩萨他肯定走的路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坚定地以大悲为本,大悲为本是修福德,更多的是体现在行上,体现在愿上,像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更多的是从福德资粮开始入手。像文殊菩萨他们更多是坚定清净正见,从积累智慧资粮入手。韩老是更多强调清净正见,更多强调以智慧资粮作为根本的一个入手点。这是在咱们这种因缘里促成的一个集合。可能在另一种因缘还有的菩萨更强调大悲等福德资粮。
宗性法师:这两个还是不能偏。地藏王菩萨为什么能发那么大的愿?就是因为真正有了清净正见。为什么我们发不出来?还是智慧没有达到。(吕新国:有共相,也有自相,福慧资粮都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证菩萨,而在这个基础上菩萨又各有特点。)
《摄大乘论 第138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