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38講▪P3

  ..續本文上一頁能一下子都理解得很清楚,就是這個原因,經驗不一樣。(呂新國:地前的分析只能是一種猜測。)就是能依靠法。

  崇智法師:後得無分別智有無間斷?比如菩薩修滅盡定時……

  韓老:後得智跟根本智離不開的。

  栗強:我的理解是這樣的。過去月官菩薩有一個地前地後證真如狀態不同的特別完整的回答。他說,很多人都在想同樣的一個問題,後得智會不會間斷呀?在後得智中是不是還要有能所呀?月官菩薩說,這就好比是一個房間,在登地以前沒有燈光,或者是燈被黑布罩住了,什麼都看不見,覺得很黑暗。登地以後打開燈以後還會不會有黑暗呀?其實燈罩沒打開之前也沒有黑暗,地前這黑暗都是我們誤以爲有的,燈罩打開以後更不會有黑暗了。月官菩薩說,燈罩打開以後,房子裏雖然沒有黑暗,但這一切一切,一幅一幅的畫兒,一幅一幅字你還得去了解,這個了解就是後得。這個後得和根本這兩個詞的來源,根本就是因爲有一個根本的本有的無漏種子起來現行了,後得起現行以後,是使得本有的、一些雜染的習氣在根本無分別智光芒的照耀之下,它不再熏習一個染汙的種子了,熏習的是一個後得的但依然是清靜的種子,這個種子是後得的,所以使種子産生功德的智也是後得的。(呂新國:你這是從哪兒看到的?)這是徐梵老講《叁十頌》時講的。

  寬見法師:登地以前我們知道沒有人我法我,沒有自性,但還沒有證到它。登地之後我們確實現量地能夠體證它,但是證到它的初地跟到八地等等的每一地還是不一樣的。這個不一樣到底在哪裏?比如說我們講第八地是無功用行,能夠任運地,處于一種無相的狀態。八地以前還是有功用,有功用是不是還是有能所?

  宗性法師:我們一開始討論過二障的問題,就是煩惱障和所知障的問題。初地只是煩惱障的問題解決了,所知障的問題沒解決。所以十地的一地一地是解決所知障的問題,也就是解決種子轉換的問題,需要十地就是因爲裏面的種子還沒有徹底地淨化掉。(呂新國:沒有現行了,但還有習氣,也叫種子、隨眠。)

  韓老:每一地都要解決無知的問題。無知、無明,不是雜染裏頭的。跟普通地前的無明不一樣,它不是染汙的,它就是不知道的,一地一地都有跟前一地不同的所知的東西。(栗強:過去所知障所障住了的應該知而沒知的所知。)他要通過十地來解脫這種非染汙無知。……這跟咱們地前完全不一樣,地前無明、無知都是有遍計所執性的,地後的無知沒有遍計所執性,都是依他起性的。

  栗強:您剛才反複強調發菩提心時,說要特別重視唯識無義和唯了別識性,菩提心裏清淨正見這一塊,和另外兩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大悲心,關系是怎麼樣的?

  韓老:這出離心根本就是對真理認識不認識的問題。你要真正了解了別識性,那你才能真正出離,也才真正能夠到彼岸。大悲心是有一點兒菩薩對于本來不是菩薩的世間人受苦,因爲不知道真實而得到痛苦,大悲心是針對愚癡的,有愚癡才有菩薩的大悲心。要沒有衆生的愚癡的話,也就沒有痛苦。大悲心特別對于愚癡、痛苦……(呂新國:就是說一切以清淨正見爲根本。)(宗性法師:如果對唯了別識性不了解的話,他老有懷疑,出離心和大悲心會經常動搖,老是懷疑到底真實不真實,如果徹底了解唯了別識性,就會斬釘截鐵,不會動搖,才是真正發了菩提心。所以八正道以正見爲首。)大悲有點對付愚癡,不明白,不了解真實的問題,于是乎增加菩薩的大悲心。

  崇智法師:我始終對這個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智,根本智是緣實性,後得智是緣差別相,我感覺還有有點……

  呂新國:根本智和後得智實際是一回事兒。諸法的實相、真正面目,就是它的差別相。諸法離了差別相還有相嗎?比如你認識世界,實際沒有一個“世界”讓你認識,你認識的是世界的各個組成部分。

  韓老:差別,跟分別也要區別開,差別是所分別,分別是能分別。所有差別都離不開能分別,所有的差別都是所知、所的方面,不是能的方面。

  呂新國:根本無分別智完全靠後得智表現出來,它只是一個名,它的內容就是後得智。

  韓老:它的真實性比我們普通的知識還更真實,因爲它包括了能知、所知,沒有能知、所知,就是一個知識。

  寬見法師:剛才談出離心、大悲心和清淨正見這叁者的關系,最後回歸到修福慧。因爲大悲、大願、大智、大行,作爲不同因緣的菩薩他肯定走的路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堅定地以大悲爲本,大悲爲本是修福德,更多的是體現在行上,體現在願上,像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更多的是從福德資糧開始入手。像文殊菩薩他們更多是堅定清淨正見,從積累智慧資糧入手。韓老是更多強調清淨正見,更多強調以智慧資糧作爲根本的一個入手點。這是在咱們這種因緣裏促成的一個集合。可能在另一種因緣還有的菩薩更強調大悲等福德資糧。

  宗性法師:這兩個還是不能偏。地藏王菩薩爲什麼能發那麼大的願?就是因爲真正有了清淨正見。爲什麼我們發不出來?還是智慧沒有達到。(呂新國:有共相,也有自相,福慧資糧都達到一定程度才能證菩薩,而在這個基礎上菩薩又各有特點。)

  

《攝大乘論 第138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