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显现,识显现完了还认为有个东西存在,这是我们凡愚认为有的东西,认为有一个遍计所执性的东西。“通过义想违反已”,我们凡夫起心动念都有一个义想,“孰为自想决定持”,什么是我们凡愚自个的想,决定持续下去,把它任持下去,到底你要任持什么东西,来决定持什么东西。所以我们都认为有一个自体的东西,于内就觉得有个身体,能取、能享用这样一个身体,于外有一个所享用的整个世界。这是我们凡愚决定持的,那里头有能缘,外头有所缘,就是内有能取,外有所取。
这两个颂子就说明,我们的颠倒、错乱在什么地方,就是内里头我们认为有一个能够享用一个身体,外头有一个所享用的广大的世界。当然内里头这个身体、外头这个世界,最主要的是由我们过去所作的业的关系来生起内外两重的世界,可是我们的业力跟众生合起来的业,显现为现在的这样的外头好像有一个共同的世界似的,我们内里头各自有个人的身体。不管怎么样说,总是有个所取,有个能取。
(吕新国:上午讨论时我提到你说过,没有器世间,只有五识。)这就是根本器世间跟内里头根世间,根器两种世间好像都是离不开色法,实际本身它都是一(块?)了别识。因为什么?你要讲起来这里头什么是依他起性、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你一分析,就是只有了别识存在,没有了别识以外的辨别识的存在,所以说为“辨别识的了别识”,所以说“耳识识、眼识识”,等等的识识。提到识识的时候,里头就已经把遍计所执性根本不存在这些色法给破灭掉了。你没法子承认遍计所执性还继续存在。
这遍计所执性,就是我们一个所取、一个是能取。所取能取本身都是遍计所执性,在遍计所执性上头我们就有承认不承认的问题。所以在内部我们就是安立心(“如是于内安立心”),“所取无有当善择”,同时我们又是“是故择定无能取”,用这个“择定”,也是人的智慧里头可以自由自在的,因为既然无有所取,这个能取也跟所取一样,它都是一个遍计所执性的东西,你不承认它就是没有,你承认它到底它就有。所以“是故择定无能取,因此触证无所得”,无所得就是根本没有所取、所缘,所缘、能缘平等平等。(休息)
所取能取都是遍计所执性,主要是你怎么能认识这个问题。所缘能缘跟所取能取,都是也可以说是相同的。所取能取好像是遍计所执性的问题,是人我跟法我的问题。我们这所缘能缘,都可以是外色跟内色,认为内色、外色,每一个人都是过去业力所感生的,由业力这个增上缘生起的,好像是个依他起的东西。每天每个人都没法子超过过去业力的影响,也就是每个人不能超过自己身体跟内外两重的世界。没法超过内色跟外色的范围,可是内色跟外色也有一个相同的遍计所执性的存在。
当然我们现在内色跟外色都有过去业力的所规定的范围,可是在内色、外色业力所规定的范围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把异熟内色、异熟外色同时执着它成为遍计所执的能缘、所缘。在我们都是过去同样一个身体,它有色根能感觉外色,所以咱们每个人都叫做有情,能够感觉,有感情,有喜怒哀乐。在依他起的范围内,本身就有遍计所执性的问题。就是所缘跟能缘,它都是色法,你执着外境的时候,它有个执着所缘,能缘的根色本身就是能缘的范围,能缘的范围里头也有遍计所执性。
所以要真正讲起来,这能缘跟所缘的色法,都是色法、同样是色法,同样是有依他起性这范围,可是这能缘跟所缘的色法本身也有遍计所执性。在能缘跟所缘遍计所执性上来说,它是没法说是两种色法不同,两种遍计不同,只能说你有能缘的遍计所执性,也同时就有所缘的遍计所执性,这样子所缘跟能缘就变成一个同等的东西了。
所以这时候,在《总摄大乘纲领论》就提到,这时候这个菩萨就证到既内部没有能取,外部也没有所取,也就是证到了所缘跟能缘平等性,所缘跟能缘在遍计所执性上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就提到,这时候就已经是菩萨证到法界,也就是能够遍知众生的心平等,同时也就能遍知菩萨的心平等,同时也能遍知跟如来的心也平等。这时的心平等都是不以遍计所执性为所缘,都以法界为所缘。那就是“因此远离二能相”,我们可以把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两种所知相都能远离,那就因此“成为法界现证性”,那时候就是已经超出了遍计所执性,也超出了依他起性。
咱们讲了别识性的话,可以破灭遍计所执性的一切事物,同时了别识性也能够破灭本身。你要把了别识性当作个所缘来看、所取来看的话,那它本身也就是不存在了。所以唯了别识性能够破灭其它的遍计所执性,也能破灭本身的依他起性。它能够可以一向表示唯依他起性的意思,唯是依他起性,同时它也可以破灭本身的依他起性,也成为圆成实性。
所以这里头就有怎么通达三所知能相,也就是真正能够通达三性的意思。你通达依他起性的唯了别识性的时候,就可以通达唯了别识本身也破灭。也就是真正彻底了解唯识无义的话,那你可以就通达了依他起性,通达依他起性本身,就可以通达圆成实性。因为你破灭遍计所执性的依他起性,了别识性,这了别识性本身它就能够破灭它本身的存在。要是唯了别识性的话,本身就可以使遍计所执性破灭,同时它也可以使依他起性本身作为遍计所执性而破灭。
所以真正理解到唯了别识性,真正理解唯识的话,这里头不只是对遍计所执性能生出觉悟,也对于依他起性本身也能生起觉悟。所以对于三所知能相的觉悟,是以唯了别识性作为一个转移的认识,必须你先能理解到唯了别识性,必须你能了解到这个,彻底没有遍计所执性,这样你才能够对于圆成实性你也就证知了。就是把前头二所知能相能够远离了,本身就是对于法界的现前证知。
对于三所知能相能够整个能觉悟,能认识,这是一条所有的菩萨能生起菩提心的人共同要遵守的道路。所以这时候,到了你能证真如的时候了,能证知初地的时候,那就是你证知到根本没有能缘,也没有所缘,就有了无分别智。你证真如以后,就是你对于所取、所缘,能取、能缘都看得一样的,没有分别,不能分别这是所缘,那里能缘,这叫无分别智。
你要真正证知圆成实性以后,那你就是没有能缘跟所缘的分别。你那无分别智本身是能缘,同时也就是所缘。跟我们现在凡夫把这所缘、能缘分了两个,这种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叫做无分别智。我们证到初地以后,所有的认识都是不能够也分出一个所缘、一个能缘的。你在真实的方面也就是已经证到既没有所取、也没有能取,没有能缘、也没有所缘。跟我们的所缘、能缘是两回事这种情况是不一样的。
对于三种所知能相,能够觉悟、能够认识,就是主要的是围绕二种遍计所执性,一个是所取,一个是能取。我们必须能够认识事物中根本没有所取,根本没有能取,必须认识这个,你才能够真正认识真实,证到真如。
咱们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最重要的是你能够认识到怎么样地破灭遍计所执性的自性,也就是你怎么能够破灭自性的认识。所以我们最主要的问题都是在于自性的颠倒方面,因为有这种自性颠倒,于是我们用梦幻、泡影来譬喻这种自性的颠倒,能够使我们真正认识阿赖耶识中造成的种子、以至使这种种子能成为现实的现前的现行,这阿赖耶识里的种子跟现行都跟自性颠倒有关系。我们业也有自性颠倒的问题,我们的认识、我们的无明都是跟自性颠倒有关系。
总之,必须要能够认识自性决定决定没有,自性没有了就是能使“义想”破灭,最主要的就是把自性的义想怎么能破灭,自性颠倒能够不颠倒,这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也就是一切菩萨能够怎么生起菩提心,能够生起觉悟,以至认真学习到彼岸,完成到彼岸的修行。首先到彼岸就是要到的所知的彼岸,就是达到我们远离真实彼岸、再返回真实这样的一个道……,离开颠倒错误的认识,达到真正无有错误的认识,这就是此岸彼岸的分别。好,我们今天是不是先到这。看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一下。
崇智法师:菩萨见道之后,是不是就不存在能缘所缘了?(韩老:对。)根本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的区别?……
韩老: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将来在根本无分别智上,来能够讲有后得无分别智,讲后得无分别智有点像咱们讲认识什么事物以后那种知识,是不是这样子?……后得无分别智就好象世间讲的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可以拿这个作譬喻,但是(境界是不一样的)。
宽见法师:证真如以后,根本无分别智生起了,但是这时候它不能长时相续,比如说我在定中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但是一出定可能就失去了?
韩老:这个以后你们就接触到了,就是十地中每一地都有无知,这个无知跟地前的无知、无明不一样,它不是染污的,非染污无知。
宗性法师:你刚才说的那还是地前的状态。地后是长时都处在真如状态,只是它不圆满。就像早晨到中午的太阳,它一直是太阳,只是早晨的太阳没有中午的太阳那么光辉圆满。(吕新国:每地去一种非染污无知。)
韩老:也可以结合无分别来讲。每一地的无分别智跟下一地的无分别智(相比)是有的不理解,现在理解了。(宗性法师:就是彻底不彻底。)地后所有的知跟行都跟地前都不一样。地后的智都是无分别的,是无分别智跟后得智的关系。行,不是加行以后修行的问题,他这个行慢慢地往前都是任运的行,到第八地是真正没有加行,但是前头每一地慢慢都是不是特别的加行的。还一个不同就是,咱们地前都是有所相,地后都是没有所相。(吕新国:还是能所分别的问题。)大伙以后应该好好分析地前地后不同的地方。证真如以后跟没证真如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咱们对有些个,像《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的问题,不…
《摄大乘论 第13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