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38讲

  第138讲:关于外境问题

  (2000年3月5日)

  (安慧《唯识三十论》研修班上午讨论后提出问题:外义和所缘缘的定义和关系。)

  所缘缘、外境这些问题,在慈氏来看都不是中心问题。无著在《总摄大乘纲领论》引了两处慈氏的颂子,一个是《庄严现证颂》,一个是《庄严经藏颂》,从这两个著作里头引了七个颂子。这七个颂子非常非常重要。可以说大乘所有的问题,从这七个颂子里头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东西。

  大家都注意唯心、唯识的问题,是对着色法来说的,对着极微、或者对着所缘缘来说的,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像《庄严经藏颂》里头也讲现证的问题,就提到“通过唯言义决知、从此住于唯心性”,从这以后才住于唯心性。并不是通过唯“色”义决知,而是“通过唯言义决知、从此住于唯心性”。又提到“慧证心外无余已、是故亦证心无性”。因为识外什么东西都不存在,于是乎识也不存在。

  这地方讲的就是唯心、唯色的问题。就是根本的问题并不是因为有色的关系,才有外境,也不是因为没有色才成为唯心,成为唯识,而是因为有没有自性的问题。因为“通过唯言义决知”,通过唯有语言而决定了知义。这义包括的一会儿还可以细谈,义指的什么。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就提出唯识无义,又提到“破灭义想”。义是指的什么?今天咱们也要重复地多谈一谈。

  义,以前说是咱们所面对的真实,等等的。实际上这义,就是指的自性、我的问题。你对外境,或者对于唯心,里头都有一个自性问题,(就是错误地认为)真正有自性的话才是真实,或者属于真正存在的,要没有自性它就不是真正存在的。并不是因为有色,世界上才真实存在,不是这个问题。而是因为认为内里头有能缘的根,外头有所缘的境,这就好像能够证明真实的存在好像是色,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咱们认为有一个真实存在,有一个自体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语言跟文字问题。要没有语言跟文字的话,就根本没有所谓自体存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认为有个自性的东西能存在?这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在慈氏菩萨跟无著菩萨的言论里头都可以看出,我们认为有一个自性的存在,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原因就是有语言,跟符号。“通过唯言义决知”,只有语言的关系你才认为我们有面对的一个真实的体性,真实的自性,真实的我体。否则你要说由于色法存在,由于内有色根、外有色境,这足证明义的存在、自性的存在,是不是我们一般人都认为色法是自性存在、真实存在的一个最后支撑点呢?我想我们人一般都是这样。

  可是,我们现在是应当揭开这个内幕的时候了。好像内有色根、外有色境,以色对色,才有眼识存在。实际上是怎么样的?实际这根也是由色组成的,境也是由色组成的,这个色到底是什么?到底是物质啊?还是心?这个色,内里的色根、外头是色境,这么强大的色的存在,你说这个色本身是什么?我们今天可以研究研究。

  我们在过去课堂上讲过,中国庄子曾经有这样的话:“形形者非形。”使形色能成为形色的,必须是非形。那就是咱们可以这么讲,你看起来色法是内里头也有,外头也有,可是它本身就不出于形色。咱们也念过几何学,点、线、面、体,这是组成形色的一个根本。这形色内里头色根、外头色境都离不开点、线、面、体而存在。咱们不说它显色,显色可以组成种种的形色。咱们就单提形色的问题。

  内里头色根、外头色境,看起来宠然大物,你要问它,不过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这么组成的,过去说点是无长、无宽、无厚。你说无长、无宽、无厚怎么能叫做点?可是咱们小时候念的几何就是讲,点无长、无宽、无厚。要是点还承认有长、有宽、有厚的话,还是得说它不存在。是不是?有长、有宽、有厚,它这个形怎么组成的?怎么形成的?使长宽厚这个形能成为形的,必须是无形。有形,你说“点”还由“点”来形成吗?长、宽、厚还由长、宽、厚来形成吗?

  所以庄子说“形形者非形”,使形能成为形的,必须是非形。那咱们可以在大乘理论里头,使形色能成为形色的,必须是眼识、色识。所以这地方好像是色法是生起识的一种原因,要真正讲起来,色法本身就是识才能显现的,就是眼识跟眼识识,眼识的识,就是眼识的意识,也就是眼识的了别识。根本色法,不但它本身是个假法,不是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并且所有的显色跟形色都是由眼识跟意识的识显现出来的。要没眼识,没有意识,就没法子使形色、跟显色显示出来。

  这地方是有一个倒因为果的问题,根本它这果是色根、色境的因。就是色根、色境的色,必须是意识跟眼识它显现的。要没有眼识跟意识就没有所谓色的显示,就没有眼识的显示。要没有意识,意的了别识,这个眼识也是没法子显现的。真正能显的最后还是意识的了别识。这就是《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讲的“眼识识、耳识识”,两个“识”重叠的原因。

  为什么非这么重叠不可呢?那就是你眼识里头的能够显现出来,还离不开意识的显现。为什么这么说呢?眼识显现出来东西,它还受原来色的遍计所执性的影响,好像还受这个影响。你要把色法的能取、所取这两个遍计所执性……,但遍计所执性在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的,它背后就是依他起的了别识,离开了别识并没有义,并没有自性。所以我们尤其看到自己的身体,实实在在在这儿存在,感觉的都是外境,无穷无尽的色界,内有身根,外有色境、器界,你说这色法你能否认吗?可是越是这样,你外境的执着,跟内根的执着,这东西它都是不存在的,一点儿影像没有。这是它自性的问题。

  你再来说,按中国的说法“形形者非形”,在大乘佛教里头,你所谓形色都是假法,这“点”色你说真正存在吗?点、线、面、体,这四种好像我们看的世界多大,都离不开这个点、线、面、体。可是你要问点、线、面、体本身是不是实在?是不是有自体?那就问题大了。你说形色最后还有什么东西?于是乎说还有极微,极微之后还有什么东西?中国人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我们现在也是把极微分到最小的夸克的时候,是不是最后的夸克就是最后的极微呢?还不是。

  所以你说色法是世界上最后的支撑点,这话就有问题了。这个点,还不能自己支撑自己,你说它还能支撑线、面、体吗?它支撑谁呀?讲自体、自性,拿色法作代表,色法能代表?说来说去还是语言跟符号的问题,要没有语言符号,就没有最后你承认的那个真实的自体。“通过唯言义决知”,只是因为有言,才有义决知,你才觉得有个自体的东西存在,并不是你说有一个点,能使这个义存在的。

  所以你说那个所缘缘的最后的那个极微,那个极微是什么?就不过是个形色的一个段落。那个段落一下就可以变成不存在了(刹那生灭:生起的刹那当下就灭)。所以真正讲起来,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最后支撑点呢?在慈氏学里头说,那就是“通过唯言义决知”,只能通过“言”才能使我们认为有自体的东西存在,显现出来。所以“从此住于唯心性”,从这一点上才住于唯心性。不是由极微、或点跟色法来成为自体的东西,只是唯言义决知,只是语言才能使义最后感觉到有,真正是语言是义的支撑点,色法没法支撑。

  慈氏就说:“通过唯言义决知、从此住于唯心性。”再来进一步来说:“慧证心外无余已、是故亦证心无性。”你看慈氏菩萨讲什么是自性存在,并且慈氏讲也过这话,就是《辨法法性论》,咱们也翻译了,头里有这话:“如其显现,不如是有。”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直摸不住他这个底蕴。“如其显现,不如是有”,所有的色法都是识的显现,都是了别识显现,离开了别识并没有所显现的东西。慈氏又说,“如其显现,不如是有”,如其色法显现的时候,就不如识体显现的那么(个样子)存在。

  这地方,慈氏菩萨也告诉我们,你要把显现色法的识,要认识它显现的本身还有所显现的,那就是又成为遍计所执性、不是依他起性了。要是依他起性,它就是色法显现的时候,它本身就是不如其显现而有,只有依他起性一时的显现,显现完当下就灭掉了。种子刚生起现行,那现行你不能拿它当作一个真实的东西来看。刚从种子生起的时候,同时、当下它就灭掉了,你还认为它继续还有存在的话,那个存在就不是依他起性的存在,是你遍计所执性的存在了。

  所以在《辨法法性论》最头里就说“如其显现,不如是有”。辨别法跟法性的时候,就提到这个“如其显现,不如是有”。我个人觉得就好像是依他起性所以为依他起性,那就是生起的当下就灭。你要认为它在继续的时间还有,在第二刹那还存在的话,那个存在就是你执着的遍计所执性的存在,并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看起来,什么叫“眼识识”,什么叫“如其显现,不如是有”?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咱们现在提出来一个看法。大家可以讨论。

  所以慈氏学,我们看起来好像话也不是太引人注意,可是你要自个真正理解,那道理是很深远的。再把《庄严现证颂》那两个颂子念一下。

  “菩提萨垛由等至、于意观见唯影像,

  通过义想违反已、孰为自想决定持。

  如是于内安立心、所取无有当善择!

  是故择定无能取,因此触证无所得。”

  你看就两个颂子,这里头有很深远的道理。“菩提萨垛由等至、于意观见唯影像”,这还是指的我们依他起性的,就刚才说的能显现的识,能显现的识,本身也就是一个影像,你不能拿它当成一个“如其显现”,就是真实有的东西。“于意观见唯影像”,这影像就是咱们刚才说的“如其显现,不如是有”,应该这么理解。

  “通过义想违反已”,我们总觉得有个自性性的东西,这是所有我们凡夫都是有一个义想,可以说有个自体想,也就是“我想”。不只是识方面…

《摄大乘论 第13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