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36讲

  第136讲:第四品(总结颂偈)

  (1999年12月26日)  

  讲解《总摄大乘纲领论》,是在本世纪最后一次。今天是26号,还有几天就是21世纪了,我们对慈氏学的开发还是比较慢的。所以我们应该还得特别努力。今天我们正碰到对于慈氏的两部著作引了七段颂子,一个是《庄严现证颂》,也叫做《辨别瑜伽之教授颂》,这个名字是无著给起的,就是《庄严现证颂》也可以叫做《辨别瑜伽之教授颂》,无著现在引了两个颂子。另外还引了《庄严经藏颂》五个颂子。这七个颂子都是慈氏菩萨对于什么叫做现证给我们指出来很扼要、很总摄的、能够把现证问题总结出来,据他的学习经验、修行经验作了一个总结。而无著又把它重要的七个颂子引出来了。我们今天就想把七个颂子应该怎么理解,跟大家能够一块儿分析一下。

  在分析以前,我想跟大家谈到辨别识跟了别识的问题,稍微谈一下。为什么非要谈这个了别识跟辨别识呢?辨别识,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都要碰到辨别识。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辨别识它是既有身色,又有境色,象我们根本一个人他离不开身体所摄的色法,也离不开每天每时每刻所接触的境色,境的物质,我们每天每时每刻,我们当前,就是我们身体在这感觉到一个房间里头,有多少人,一块儿学习,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有一个能取所取的问题。一天的生活里头,就是这个身体跟境界接触,造成种种的不同的显现,就是造成不同的识体。我们都认为是一个色法,身也是色法,我们的对象也是色法。于是乎一般人跟世间学就认为色法是我们每个人离不开的,好象色法比心法还要紧。其实呢,好象是眼耳鼻舌身,以至于第六意识,尤其前五识,它好象离不开根色,也离不开境色,那就好象一般人离不开物质。

  可是,前五识,色声香味触,都是前五识所管辖的、所了别的境界。看起来好象是前五识必须依靠它的根和境,可是也可以另外一方面来看,色声香味触根本离不开前五识,色就是色的识,声就是声的识,香就是香的识,味就是味的识,触就是触的识。所以你看起来表面好象是五识必须依靠它的根境,可是实际上它的根色跟境色都是离不开前五识的分别。呵呵,另外看它根本离不开前五识。可以说色声香味触,好象表面上是它表现了根,也表现了境,可是真正来讲这根境它都是离不开前五识,离不开前五识的显现。

  而且,我们要讲到唯识学,这个身体跟整个自然界,都是前五识在各自的阿赖耶识里头熏成种子,从这各自阿赖耶识的种子才生起现在的身体跟境界。你看似一个广大的一个自然界,看似一个身体的这么一个五尺之躯,可是这五尺之躯跟广大的自然界,你要细分析起来,它也是阿赖耶识种子生起来的,也就是前五识等等的现行在阿赖耶识熏成每个人的各自种子,还作了种种的善恶业都熏成种子,这样子每个人才感生现在这样的五尺之躯,而无量无边的自然界。这个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象之外的。

  而且在五尺之躯里边,跟这无边无外的自然界,自然界的变化也是无穷的,五尺之躯内部也是变化无穷的。拿现在我们分析这五尺之躯里头有多少个细胞,这细胞之间有什么关系,跟广大的自然界,这气候互相影响,种种的自然界的坚湿暖动互相影响。可以说时间是很长的,我们人类,人趣的众生,要对于自己的五尺之躯跟它所在的自然界,它的变化是无穷的。认识这五尺之躯,认识这广大自然界,也不是一时就能作结论的,且得认识,而且且得拿这两个作为黑洞,不定要是出现什么样的绳,这绳上出现什么样的蛇,那很难担保的。

  所以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既然有一切种子、一切过去熏成的各种种子,熏成各种种子的时候,它当然也有能执着心作为它后盾,必须有能执着的心才能熏成种子,而它所执着的自性一点儿影像没有,那是熏的成的。只有能造善造恶的心、行动熏成种子,是咱们每个人的现在几十年的生活有一个总的安排,这个总的安排里头,主要是过去咱们的善恶业的影响,再来也是我们过去执着一切我、法,执着不同的种种所取能取,这执着的心熏成等流性的种子。那业种子都是过去业的增上。

  所以这地方看起来,我们讲阿赖耶识,普通讲阿赖耶识好象鬼魂似的,明朝人就“去后来先作主公”,把它当作鬼魂看,其实阿赖耶识既是相似相续,它自己也不能独立存在,也是依靠前五识、前七识现行的熏习成种子,才生起我们现在的一个五尺之躯,和广大无边的世界。所以在五尺之躯里头,跟广大无边的世界里头,它变化也是无穷的,就是因为我们过去的两种种子,一种是一切能执着的一切种子,一种能造作善恶的种子,这就使我们世界得到一个结果。

  真正讲起来,只有大乘唯识学,才能把宇宙人生的来源、去向弄得一清二楚。可是,阿赖耶识我们本身是认识不到的,这是个大问题。还有,我们到底为什么认识不到?那也就是跟我们过去的熏习有关系,过去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也就是善根的问题,积累的不同,所以你认识不到。这是一种。另外就是你要认识现在的真实,必须通过等至心,通过定心,你才认识到,我们这个无论是自然世界、客观世界跟主观世界这一切的事物里头,都有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阿赖耶识本身跟前七识、前六识、前五识它本身都是依他起性,本身都不是能够有自性的。它是依他起性,互相依存。

  这一点我们一般人都是认为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有自性的,真实的,常一不变的。是物质不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物质不灭,所谓我们说是你把色法分得最小的时候成为夸克,或者扩为最大的时候成为大爆炸一种大的自然界,可是咱们可以说无论你是最小的夸克,无论你是最大的或是在间各种不同的色法,以至那最大的大爆炸,它都是依他起性的表现,中间并没有一个自性,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色法在里头,我们认为里头有一个常一不变的,实际上刹那刹那它是生灭的,也离不开阿赖耶识种子。种子跟现行也刹那刹那有变化,而且现行、种子互相依存,也是没有自性的,不能独立存在的。所以我们虽然是五尺之躯,和这广大无边的自然界,好象非常复杂,好象是它有不灭的物质在那儿支撑,实际都不是不灭的物质,是你本人执着有一种自性在支持,这个自性是没有的。补特伽罗,象我们这五尺之躯是数取趣的,每时每刻都有不同的变化的,你哪能说它里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有自性的东西?

  所以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遇到所取能取的问题,能说所说,无边无量的,每时每刻,能吃能喝,所吃所喝,所有的一天生活里头离不开能能所所,所取能取,每时每刻都有好象是一种根色,还一种境色,这根色就好象能的方面,能取的方面,境色就是所取的方面。我们这五尺之躯天天能感觉到什么,所感觉到是什么,时时刻刻在这儿,我们的阿赖耶识种子都生起的。可是这都是依他起性,可是我们凡愚无始时来就习惯把依他起性当作遍计所执性,把一切都当作不灭的一种物质来看,他不是真正当物质来看,那物质就代表一切东西有一个常一不变的自性。因为色法好象是比较前后有一致的样子,于是就把色当成我们认为是真正的真实体性,真正的我,真正的自性,拿它作代表。

  实际上我们天天在依他起性上都执有遍计所执性。这种执有,这种习惯势力是无始以来我们就有的,所以影响现在我们生活内容里头,好象非有一种根的色法,物质,必须有一种境的色,实际上就是你不但执着能取,还必然执着有所取。可这能取所取都是人们增加上去的东西,不是原来就有的。所以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他就很鲜明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要不增益遍计所执性,就是不损减圆成实性。这个断定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把上次已经讲过的《庄严现证颂》的两个颂子再念一下。同时也把过去玄奘他们翻译的两个颂子也念一下,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菩提萨垛由等至、于意观见唯影像,

  通过义想违反已、孰为自想决定持。(韩老)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玄奘)

  菩萨静心中,得见其心影,灭除于义想,但观于自想。(笈多共行矩)

  菩萨在静位,观心唯是影,舍离外尘相,唯定观自想。(真谛)

  镜像意于后,菩萨在诸定,回彼义想已,忆持自想事。(佛陀扇多)

  

  如是于内安立心、所取无有当善择!

  是故择定无能取,因此触证无所得。(韩老)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玄奘)

  如是心住内,知所取非有,即无能取者,故证无所有。(笈多共行矩)

  菩萨住于内,入所取非有,次观能取空,后触二无得。(真谛)

  住心如是内,知无所可取,于后无能取,无分别知尔。(佛陀扇多)

  

  我们现在根据藏文解释了两个颂子,上次虽然简单地讲了一点,今天咱们再详细地说一下。“菩提萨垛由等至、于意观见唯影像”,这地方,完全我们根据新翻译的《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的三性问题,对这个作一个解释。菩提萨垛由等至,这个等至很要紧,就是定心。这个等至也不是世间的等至。在前头也就是,一个是遍寻求里头的等至,一个是真正如实知的等至,都各有两种等至,一共是四个等至。由这个等至心,才能认识到“于意观见唯影像”,那就是真正认识到只是依他起性的这个法,没有遍计所执性的法,也就是真正能够认识唯了别识性。所以咱们说唯了别识性,过去咱们曾经用过“图景识”,那就是根本没有所谓,这里头有能所问题,能取所取,有境和根的问题。你把境色跟根色当成一种实有的东西,那就是认为在依他起性里头一定有遍计所执性,离不开遍计所执性,离不开补特伽罗我跟法我。一定是这样。

  所以在大乘的等至的定心里头所缘的境界,已经把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的东西都排除…

《摄大乘论 第13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