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讲:第五品
(2000年1月9日)
上次谈的是两个引文,一个是从《庄严现证颂》里头两个颂子,一个是从《庄严经藏颂》也是讲现证的五个颂子引文,希望大家对这七个颂子很好地理解,常常思惟一下。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解放目标,就是解脱生死轮回、轮转的目标,就是第一个是证真如,第二个是我们把佛果,就是佛陀的无上真正圆满菩提我们能证到。所有这两种目的我们必须很好地理解和贯彻到底。第一步,咱们是从顺解脱分开始,然后是顺抉择分,这样子来慢慢地讲到真如。怎么能够证真如呢?那必须要所取能取都平舍,能舍去才成。怎么能够真正贯彻到底,成为无上真正圆满菩提?能达到这个结果,这个还要看后来这五个颂子所谈的。五个颂子,最后的一个颂子,是讲“牟尼善法善树立,根本法界树立慧”,还有“念相续知仅分别,平稳速归彼海岸”。这“平稳速归彼海岸”也就是达到咱们真正解脱的目标了。那也就是真正得到最圆满的菩提果,无上非常圆满的菩提果。能达到这个地步我们才能够完成任务。这个时间是很长的。但是能够现证真实这个目标,是始终如一的。
这个始终如一的目标,就是在第一步,我们就是要悟入所知能相,所谓悟入所知能相也就是悟入圆成实性。怎么真正证到圆成实性呢?还要通过对于唯了别识性有一个真正的认识,那也就是对于遍计所执性彻底地不增益,彻底的不顺从,那就是真正能达到现证真实的那个目的。再进一步,我们经过很长的时间,净化我们过去的一种错误认识,净化我们过去就认为有自性,这个自性颠倒的认识,成为我们长时期的受到苦恼,而没有一时能够认识到它的错误、它的颠倒性。这是最最主要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对三性有一个认识,遍计所执性根本是没有能相的。我们对遍计所执性怎么认识呢?就是认识它只有意识中的分别,并没有一个真正如名言所指的那个义。这个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所有名、义、自性、差别,以至于四真正如实知里头的自性、差别,一共六个行相,这六个行相真正讲起来根本是无义性。它根本没有它真正所指的那个东西,只有意识中的分别。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们能够把遍计所执性它的所谓的义,能够认识它如同黑洞中绳上的蛇一样,这样子一层一层,我们认为蛇在绳上是不存在的。可是这绳在色声香味触上头它也不存在,它就是色声香味触上头认为有个绳子。那么我们现在所谓这个外在世界,就是所取的世界,以至我们这个能取的世界,能取的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五尺之躯,就是根,所取世界就是境,这些个身和境,实际上你要把它能够看到除了色声香味触以外,也没有一个根,也没有一个境,不管我们这五尺之躯多么宝贵,不管我们外在世界怎么广大无涯,但是你要把它好象绳上的那个色声香味触,只是有色声香味触而已,没有一个绳子存在,那也就是没有一个外在世界的存在。我们能取的身、所取的境,实际上要是认为只是有色法的支持的话,那良这个色法也就跟这个绳子一样,除了色声香味触以外,并没有绳子,也没有一个身体,也没有一个广大的世界,只是色声香味触而已。
那么色声香味触的本身,它也不是有一个自性的存在,那就是色声香味触本身就是了别识,除了了别识以外,并没有色声香味触,并没有所了别的东西,就是了别识。那么了别识是不是也存在呢?可以拿它当作一个最后的义,最后所指的义性?它本身本来就是唯能无有所的,你要把它当成所的话,它本身就是没有的。所以这个地方,怎么能认识真实?是我们凡愚最主要的问题。所谓唯识就是唯了别识,唯了别识性,就是唯有能而无有所。你要把这了别识也当成所的话,它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这样一层一层地,跟剥芭蕉一样,所取能取都是不存在的。然后你证到真如以后,再由十地更进一步来证真实的话,到最后能够达到无上真正圆满菩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我们现证真如、真实法界最后的一个结果,是最真实的境界。
最真实的境界,它跟最善的境界是联系在一起的。象“牟尼善法善树立”,因此善法……咱们底下还要由六到彼岸来讲佛教里头的无漏善。这善法在世间来说,是不是有一个至善?在儒家来说,它说要止于至善,人类要找出至善,而能够止于至善,完全依靠这个至善。这至善,最好的善法,当然跟最真实的法是离不开的。可是最善、最好的法,世界上你可以想法找,哪个哲学家,哪一个科学家,谁能够看到人类里头最善的、最好的法?最好的就是至善,没比它更好的善了。这个善是不是世界上有?儒家就是只提出来要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它也是止观这一套,必须先发现至真至善的完满无缺的善,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是不是有人已经能够找到了,而且在那儿遵行?
当然这跟认识真实是很有关系的。但是我们从真美善这善,世界上什么是最好的好?最善的善?有没有?“牟尼善法善树立”,牟尼和善法,实际上真正能达到完满无缺的善的地步。怎么样认识这个完满无缺呢?那还有种种的认识的方法。所以我们底下跟着就要讲六到彼岸。这六到彼岸是不是能够达到完满无缺的善法的地步?我们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叫大家思考一下,世间是不是有完满无缺的善法?它如同完满无缺的真实一样,是不是有这样的善法?一般人也想做点儿好事,所谓哲学家,真正的科学家,他也想给人类做点儿好事。而这些好事是不是真正能到圆满无缺的地步?这是需要大家要考虑的,要比较的,不能谁说了就算的。是不是这样?
所以我们底下跟着就谈怎么能够觉悟到唯了别识?怎么能悟到这唯了别识呢?还是需要有善法,六种善法,离不开这六种善法来达到能够认识真实的地步。所谓真实跟善,是密切相连带的,谁也不能够单独地存在。所以我们是要认识真实,也就是能认识所知能相。认识所知能相还离不开善法,而我们认识所知能相离不开善法作原因,又离不开无漏的六到彼岸的进一步的善法为果,底下念一下咱们要对于六到彼岸跟能够证到了别识这个关系。
“悟入此所知能相之因果品第五
如是已显示悟入所知能相时、云何看显示悟入彼之因与果耶?谓布施、戒律、堪忍、精进、静虑、及般若之到彼岸、及由六悟入。
云何由六到彼岸悟入唯了别识性耶?何者六到彼岸为悟入彼之果耶?
此中菩萨于诸享用遍无染著、于诸戒律无有陷堕、于诸痛苦无有错乱、于诸修习无有懈怠、通过于此等散动之因不流转,心能专向、于诸法能如理极善抉择,并依于六到彼岸悟入唯了别识性。”
你看说得很清楚。怎么由六到彼岸来悟入所知能相。所谓六到彼岸,为什么叫到彼岸呢?也可以是到所知彼岸,因为六种到彼岸是可以达到所知能相,能达到唯了别识性。为什么呢?说得也很清楚。那也就是善跟真实的关系密切到什么程度。
首先是布施到彼岸,咱们只知道拿点儿钱给没有钱的人来用,这叫布施,这是很浅的看法。布施最深刻的意义,是根本我们对于享用的东西根本一点儿留恋、一点儿染著没有,这才叫做布施。因为你一点儿染著没有,就没有不想施的意思,总想悭吝,总想自个有财有物,享用终身。这首先布施就是对于一切的享用,我们都没有留恋。这里头包括我们内里头根,外头的境,都可以包括在内。凡是我们享用的东西,好象我们对身体特别爱惜,那也就是对于享用有所染著。
象戒律里头,犯戒,杀盗淫妄酒,这些普通的行动都是犯戒的,为什么都是犯戒的呢?也就是都是为自个享用来找依据的。所以第二个戒律里头,就要没有陷堕,没有犯杀盗淫等等的,那么也就是这个戒律实际上在佛教里头,不管小乘、大乘,它都有一个出家的问题。离开家庭,这也就是离开许多享用,我们要在家学佛的话,当然有种种的困难,离开家庭也就是离开非梵行。所以第二戒律的问题,那也就是有点出家的问题,就是离开非梵行的问题。这两个到彼岸,都在我们凡愚的本身享用的方面,作了根本的决定。
再来,第三个到彼岸,就是我们对于痛苦的话,常常形成一种颠倒。在我们杀身的时候,流血的时候,就有些个不能忍受的,尤其他人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那我们当然愤恨不平。对着痛苦的时候,一点儿不介意,好象没有那么回事儿似的,这普通人都做不到,我们也很少能做到。尤其对他人侵犯自己的时候,不能忍耐,不能不介意,不能不发怒,不能不愤恨。前头这三个到彼岸,就把我们身心器界所有的享用,都作了一个交待。
(吕新国:韩老,问一个问题。比如别人给我造成痛苦的时候,欺侮我的时候,我应该怎么看待这个痛苦心里头就不会愤恨不平了?)这个主要的还是你怎么看自个受害的时候的情况。自个受害的情况,就是不能忍受,第三就是能堪忍到彼岸,旁人加害于我们的时候,我们还对他有一种怜悯的心,还可怜他,实际上他太愚蠢了,这么做,还要感化他,还想……感化他就是要成熟他,教育他,调伏他,就由他害自个的时候,就是调伏他的一个机会。所以这个善法,你说世间比这更善的好事吗?所以六到彼岸这个善法是非常突出的善法。就是利用他欺侮我们的时候,加害于我们的时候,正是能想法叫他受教育的时候,正是能够成熟他的时候。象这样一种宽容的心境,你说世界上这个善,比较比较,哪有比这还善的事情?那就是他欺侮自己的时候,还希望他错这个机会叫他理解这样不对,还能够进一步叫他做到改过自新的路线。这样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是不是最好的?世间有这样的好事吗?
所以六到彼岸真正是代表了悟入真实的境界,它才能够这样宽容。心里头一点儿介意没有,决不在乎,这是什么一种心境?这时候你问真正是对于无有自性的认识,内无根的执著,外无境界的执著,你必须对真实那么悟入以后…
《摄大乘论 第13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