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37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才有真正的善的境界。所以这善的境界跟真的境界是不可分离的。所以现在说,你要真正能够认识到唯了别识性的话,那你还是在入地以前,还要另外注意到六到彼岸,没有这个善行你也没有方法能认识到唯了别识性。所以真跟善是没法子分开的。你象能堪忍到一切对自己的损害,毫不介意,而对于真正的理论,非常介意,决不轻易放过。所以对真实他也是非常入骨三分的。真实跟善法,这两个好象两个范围,可实际上互相影响非常密切。所以我们对于大乘佛法的道理能够一点儿不忽略,任何的问题都好象入骨三分一样,一点儿不麻虎。跟自己受痛苦一样地看待,真是我们痛苦就由于不认识真实,才生起种种的痛苦。(吕:至真跟至善是一体的。)是一体的。至善也能够想法达到至真的地步,至真也想法更进一步达到至善的地步。互相都密切结合着。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善是什么,可是大家只注意这个善还不够。

  这个精进的道理也非常重要。它本身不但不做坏事,而且做好事也没有停止的时候,没有休息的时候,没有松懈的时候,什么善事都没有荒废、放逸、松懈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对所有的善法,都要能够做到,能够想到,能够做到,能认识到我们就能够做到。

  这四个到彼岸要能做到的话,就能够使你散动心,我们散动心就由于前头四到彼岸做得不好,心才非常散动。我们前头四到彼岸都做得非常好的话,那你这心就没有散动的问题,你心就没有对真实的东西有忽略的问题,你心一点儿散动没有,那就对于真实至真至实才能一点儿不忽略,你前头有能这样子一种不散动的原由,那你第五个到彼岸就是静虑到彼岸,你才能够非常清净的心,认识能够真正清净的法。而真正的清净的心,能够认识真正清净的法。那也就是真正大乘佛法就是最清净的法,最清净的法,必须你有最清净不散动的心,才能认识彻底,才能真正认识,否则你还是飘在面上,还是在四寻求,晃荡。所以真正认识佛法还有条件,就是不散动的心,也就是最清净的心。这就是第五静虑到彼岸。

  第六个就是般若到彼岸,就是你很聪明,很锐敏,能够理解佛法。你怎么能够最聪明、最锐敏地理解佛法、认识佛法?那就是可以说他是最能够理解到唯了别识性,也就是他最能理解无分别智。这无分别智跟唯了别识性,唯识跟无分别智,是不是能把它分别开呢?我们能够认识唯了别识,那就能够认识没有遍计所执性,也就是进一步能够认识“由此远离二能相,成为法界现证性”。我们由认识唯识无义的话,本身就能够认识无分别智。可是唯了别识性,跟这无分别智是有没法离开的关系。因为什么?唯了别识性,它就是对于唯识无义,没有能取所取,没能人我、也没有法我,能够认识无人我、无法我,那就是到了初地的时候,也就是无分别根本智,证真如的时候是无分别根本智,得后得智的时候,它还是能够证明唯了别识,没有所取能取。

  所以无分别智,跟唯了别识性应该是什么关系?一般都拿唯识跟般若波罗蜜多,唯识宗,大智度宗,一般有这么分别的,两个宗派,其实他不懂,唯识无义就是证知无分别智,无分别智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般若波罗蜜多也是能够证唯了别识。在地前,六到彼岸都可以作能证到唯了别识的原因,就是善能够证到真实,善跟真实的关系,不能把般若跟唯识分开,尤其不能把它当成两宗来看。为什么我们这样说呢?就是认识有好些过去成为习惯的认识的话,弄得非常复杂,他也不知怎么来的,就是乱说一气。所以这地方,什么叫无分别智?什么唯了别识?这两个理论还是没法分开的,都是要讲唯识无义,都是要讲无分别智根本没有所分别。(休息)

  

  (吕新国:无著菩萨这里提出两问,就是说六到彼岸既是悟入唯了别识性的因,又是悟入唯了别识性的果,悟入唯了别识性以后还要修习六到彼岸,但是与地前的修习完全不同了,下面一段就是回答第二问。)

  

  “由已悟入唯了别识性菩萨者:谓能获得由清净意乐所摄持之六到彼岸等。即如是虽无于此之六到彼岸现在目前之加行,然而亦由胜解于教法、作意于领略、随喜、及喜悦故,亦于恒常相续不断道理中当圆满修习六到彼岸。此中颂云:

  诸菩提萨垛清净所有白法遍圆满,

  获锐敏忍于自乘甚深而广大法中、

  由仅分别可证知、由获得无分别智、

  希欲及胜解清净、以及意乐清净性。

  另于前、于法相续、由看到诸佛陀故,

  由通过临证菩提、较轻易可获得故。”

  修习六到彼岸,有地前跟地后的分别。地前好象六到彼岸,每到彼岸就是一条,一个到彼岸,进一步证了真如以后,也就是了别识已经由六种善事,六种到彼岸能够跟真实溶在一起了,六到彼岸的善行跟真实溶为一体了。以后怎么修习六到彼岸呢?这个到彼岸是你已经证了真如以后,已经证了唯了别识性以后,而要进一步修习六到彼岸,它是成为了已经悟入了三性以后,悟入了所知能相以后,再作为悟入所知能相以后的果,这样的六到彼岸怎么开展一个修习的规范,一个新的修学的园地。它因□(习?袭?)很多,但是它不一定非得按六到彼岸的条条,每一到彼岸的特别行相,而把新的学习的领域建立起来,新的学习六到彼岸跟原来的学习六到彼岸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首先好象它不是非得每一到彼岸独立地来学习,而是互相会通的,用一个设想的办法,这个设想的办法就是属于作意的范围,作意什么呢?作意由六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六到彼岸都是由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就是这六到彼岸不是每一到彼岸是有它一个个别的行动,它是六个到彼岸都有共同的一个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这样的六到彼岸,是整个的六到彼岸。这是菩萨一个特殊的学习的领域,这个学习的领域有好多的条件,最主要的是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

  这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可以说它不只是善法,我个人看,它是真实的看法,跟最善的看法合为一体的一种设想,所以造成了我们已经证到真实的菩萨,还进一步学习、修习新的一种六到彼岸。这个六到彼岸是由六种最清净意乐所摄持的。它是善法,同时它也是最真实的行动。所以这是真与善和合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就是用种种的条件,来汇成新的学习方法。汇集有增上的,有过去修习还不停止地修习,以至于能够都看到了佛陀,过去所修行的跟将来……现在已经看到的情况,所有的条件都会同到一起,成为新的一种学习六到彼岸的方法。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所以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必须要领略这个精神,领略这个新的六到彼岸精神,才能非常喜悦,也可以说喜悦的是什么?就是它新的领略,新的领略也包括新的作意,新的领略跟新的作意都有一定的学习的基础,由过去学习六到彼岸不断学习的基础,而已经看到佛陀、看到将来成就这个条件,过去的条件跟现在的条件都成为新的学习的一个基础。新的学习的基础是有领略为先的,也就是对于六到彼岸特别喜欢,特别喜悦的这种清净的意乐。

  把六种清净意乐集中起来在六到彼岸上,并不是一个随便想的,它有过去修习六到彼岸行为的基础,也有展望新的觉悟的前途,既有过去的成就,也有未来的展望,都放在一起,就形成一个设想的一个新的六到彼岸,这不是天天具体的行动,而成为一个菩萨没有那个时间都不想这个六到彼岸,时时刻刻在修习六到彼岸。因为这个六到彼岸它的意味非常深长,它的意味就是咱们说领略吧,这是善法跟真实密切结合的一种滋味,是令人不说陶醉,是令人喜悦的,是特别喜悦的。因为真实跟至善可以说合在一起了学习。

  这个新的六到彼岸的学习,是我们证到真如以后,就是已经对于唯了别识的问题没有问题了,进一步又学习真实跟善法都合在一起、溶在一起的那种六到彼岸,新的意识中学习的方法,新的真与善和合起来的,有特别味道的、特别领略的六到彼岸。特别能领略它的意乐,它六种意乐很特别。由这六种意乐所摄持的六到彼岸,形成了你证真如以后,更进一步学习真与善密切结合起来的六到彼岸。我是有这么一种看法。

  所以大乘的道理,教理行果都联系着的,很难一下我们自己都能理解。我这不过是想法子来理解几分,就跟大家说到几分,还希望大家能共同地想法开发慈氏学,这非常重要。今天就先讲到这。下次是三月六号。咱们慈氏学开发的任务还是相当重,我们放假时期咱们能够想法有人组织一个班大家讨论的话,还不要放松。我们中心的校对工作也要想法子能够有所进展,虽然是很困难。大家有什么意见也可以提一提。咱们怎么能把开发慈氏学的问题,能够一天天深入地发展起来,就把慈氏学堂堂正正之风日益兴盛起来。

  无著菩萨作的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实际上是很深遂的,很难理解。(吕新国:韩老现在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第三第四品最重要,所以讲了几年。现在第五品重点讲一下六到彼岸,因为这还关系到证真如之前,这是关键,证真如之后是另外一个境界,)后边就比较容易了。(吕:所以韩老的意思第五品以后重点讲一讲六到彼岸,后边就不用一句一句地讲了,可以很快就结束了。)只要大伙按照咱们新翻译的文字思索就成了。(吕:然后就可以新开一个内容了。)我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总摄大乘纲领论》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大乘论典。

  现在是把所有的大乘理论的重要名词、术语都经过丹珠尔藏文的翻译,然后又重新在汉文里头形成了新的文字结构跟理论结构,那就成为新的一个经论,开新的经论一个先行,也就是咱们现在21世纪开始我们有所大乘理论的新的遵循,有这样的一个开拓的境界,不知大家有这感觉没有?(吕:我是有。韩老认为佛教应该是有发展的,应该越来越弄得清楚一些,前头老是说唯识特别难学,好象成历史定论了,应该改变这种状况,让大家比较好学一些,文字上理论上好入门一点。)不是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我们现在已经找到可以遵循的一种慈氏学的经论,这个新的经论的构成,是我们21世纪一个新的开创。大家不信可以作比较,咱们翻译的东西跟过去真谛、玄奘所有的翻译作比较,这一比较就弄清楚了,这一比较等于把这历史中的翻译都汇成一个译场了,我们可以把过去所有的翻译跟现在的翻译作比较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新的译场。这新的译场可以决定,哪个翻译是比较正确的,哪个翻译是有问题的。(吕:今天就到这吧。韩老感冒好几天了,还坚持作了一次讲座。)自个做得很差,我们实际上时刻不安的。得大家共同地努力。(吕:我们提前给韩老拜年!)我也给大家拜年!

  

《摄大乘论 第137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