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讲:第四品(三力和四加行三摩地)
(1999年9月5日)
大家对以前讲的或者将要讲的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提。
现在出世间的问题已经轮到我们头上了。什么叫世间的法?什么叫出世间法?这问题需要我们现在要冷静地好好地来分别、来学习。咱们很大的问题现在就是自然的诠表问题,就是原有的诠表问题,跟唯了别识在意识中形成用分别诠表一切的问题,这是所谓我们怎么样子学习大乘法跟世间法不同的症结在什么地方。这个关键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也是我们非常难于学习的。
因为什么?我们都是在生死轮转里头生活惯了,对于能够证到真如,走向十地学习的这个阶段,我们是困难重重。就拿四加行的三摩地,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的一个段落。我们怎么样子把四加行,它讲的四种的遍寻求、普遍寻求这个道理,跟四如实知这个道理,怎么能够真正理解,以至于对四加行定怎么样我们能够掌握。
关于定的问题,我们现在也必须想法子学习、掌握。所以在走向出世间的学习,能够真正证真如,这是摆在我们当前必须努力做到的。四加行的理论跟它的三摩地,这是我们现在第一个无数劫里头要解决的问题。不但要在理论上认识清楚,并且在实践上,就是在三摩地的学习上,我们也必须想法子做到。我们知道世间跟出世间这个分界线我们怎么能突破?这个看起来,四遍寻求,四如实知,在理论上讲,前头已经说了很多,主要就是我们原来的诠表的那个方式、那个模式,跟我们能够升到出世间这个修习趣的话,那必须是把理论方面、在定的方面,就是在三摩地的方面,必须想法掌握。
那首先,今天可以给大家讲一讲,一个四遍寻求,一个四如实知,所谓四加行的问题,主要的是什么?主要的就是我们的人间的所有的一切的建设,都是围绕着诠说模式,诠说模式完了还有判断的模式,诠说模式就是名、义,名和义;判断的模式就是自性、差别。而我们欲界对于这些方面,是特别把诠说模式跟判断模式做得非常宽广。那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生,这生活经验是很多的,跟上边色界天跟无色界天这两个世界有很大的不同。欲界有五趣,还有人趣,这样它主要是这个欲界范围,那也就是一个主观世界,一个客观世界,这欲界的客观世界要按现在西方的自然科学了解,那是也相当广大,还有可以飞到月球上去,还有太阳系也不是一个,等等的这些问题。这些都是欲界客观,可以说是欲界有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这两个世界都是相当广泛的。比以上的色界的世界跟无色界的世界都比较广泛,问题更多。所以佛陀为什么非到欲界来成佛?而在这地方这广大的众生非要这么复杂的问题中,使得众生能够彻底解决,这样子使欲界的众生能彻底解决的话,那色界跟无色界问题就是少了。因为在欲界就可以解决了。
不管世间这些问题多么复杂,但是现在已经看出来一种苗头,就是三界里头无论它、无论散心所、散动的心所,也就是业方面的,只是靠业方面来决定它的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最主要三界的问题,跟出世间的分界线,就是在于有没有人我、有没有法我,有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这个鸿沟,也就是三界的世界,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跟出世间的那个世界造成分界线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所以用一般的自然的诠表的方法,就是以声音的言说,或者记录成文字的一种符号的典籍,充斥在尤其人间,认为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只有向前发展,也用些实验的办法,在实验室里头,或在另外设立大的实验室,或者是社会科学用种种的办法对人类社会做实践。
所以不管怎么样,一个主观世界,一个客观世界,一个人与人的相处的、人我的、人跟其他的人,就是自己跟他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一个是自然界,也就是所谓的器界,一个是有情世间,也就是主观世界,再来在主观世界里头,社会的关系,社会里头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己之关系,自他的关系。这也是三界众生要构筑的三个方面。一个要构筑的是主观世界、一个要构筑的是客观世界,一个要构筑的是有情跟有情的关系,也就是有情跟有情、自义利跟他义利的关系,也就是要把这三方面能够有一个建设的问题。怎么建设、怎么构筑呢?就是可以用大乘法里头讲的五根、或者五力几种的条件,可以作参考。五根、五力讲的是什么?就是信、勤、念、定、慧。这五根是建立刚才说的三方面,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跟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界,都要由这几种因素来承办。第一就是要有信,信就是你对于这方面的事物有最强净的胜解,信跟胜解往往是分不开的,就是你对哪方面问题最有拿手,最有胜解,最相信。然后再勤,就是你非得多做工作不可。念就是你常常对过去、未来,尤其意念,对历史方面,你也得精通。再来就是定跟慧,慧也是很重要的,慧也就是咱们刚才谈到的,到底是用什么诠表方式。三界所有的定的方面,跟欲界所有的散动心的方面,也就是作业的问题,它都是受刚才咱们说,受诠表方式跟判断方式的影响。
不管欲界、色界、无色界,跟出世间的隔阂,就在于对于诠表跟判断的问题上,有所不同,形成了整个问题的差异。三界世间法,跟出世间法,要比较起来,这个差别、这个不同,究竟在什么地方?就是咱们怎么建造当前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跟有情之间的关系问题。用现在的话可以这么讲,也就是自然科学跟社会科学,当然说自然科学跟社会科学还是跟佛法里讲的(比较)还是有一定限度,尽管是非常复杂,非常莫测的。所以不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里头它还也有一种实验、实践问题,就是反复来研究,来比较,有这种方法。可是真正的方法就是定力,就是三摩多的力量。
所以我们可以归纳出来,有三种力量,一种是业力,也就是散动的心所造成的。一种就是定力,就是心一境性,等持,对于一件事情专心不二的去认识。这个定力的问题。慧力其实更重要,慧力也就是对于诠表方式、善恶的业、出世间、世间的分歧,都需要慧能够来所认识。所以咱们《总摄大乘纲领论》后头也就有这更上的三学问题。一个更上戒学,戒学就是咱们行为的善恶业问题,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所以这个学问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乘佛法对于戒学有特别的理解。还第二就是更上心学,就是所有的定、散的问题都是心学里头的。这心的力量也是非常非常大的。它可以建造很多的不同的大乘定法。还有更上慧学,这更上慧学实际上就讲的无分别智。无分别智问题是非常重大的。
在我们欲界众生,任何都是有分别,有能取所取,有主观世界、有客观世界。它不理解真正的世界不是有两个组成的,就是由一个慧体、由一个无分别智的体性来组成的,它说一切一切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本身就是慧的本身来承担的,没有所取能取、所缘能缘的问题。普通讲“众生心二性”,他总是两分法,“内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缠,有分别而转”。他就是离不开所取能取,也就是离不开能缘所缘,就是离不开他用自始以来就用的诠表法,用名言来诠说他所有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的那个世界的真实,有真实的主观世界,有真实的客观世界,这个用什么来保证呢?就是用名言。
所谓名言就是声的问题,声音的问题。这声音再写到纸上的话,那就成文字了。成了原来是语言或者是消息、信息,都是声音,你记录下来就成了文字,就成了符号或书籍、典籍这样的问题了。可离开语言跟符号,就没法子建立他这个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也就是没法子叫他生死轮转,老轮转下去。
所以在利用语言的方便的时候,大乘佛法怎么利用语言?而把佛陀证到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怎么冲击世间的人我法我,莫须有的这种承认。这也就是大乘佛法怎么用所谓证到清净法界能够等流出来的法,也用文字、语言来冲击这世间的这种诠表、这种坚持人我法我、常一不变这种错误的看法,这就是证真如的问题。证真如以后,用后得无分别智,证真如就根本就没有所取能取,没有能诠所诠,也没有所缘能缘,这个时候就是能够遍证一切有情的心平等,也能遍证菩萨一切心的平等,也能证到一切如来的心平等,就是有地方就提到,这就是心的法性。真正的无分别智,就是真正的心性。
所以前头提到,补特伽罗、法、法义、总摄、广详、及种姓,清净、不清净、究竟,象这种概念,这种名言也是名之义,名之境。这个名之境就是实际上刚讲到一切名是无分别,就是一切义安立于无分别名,那就是成为根本就可以证到真如,没有所取能取,没有所诠能诠,没有所缘能缘,证到这个东西。所以这个名之境,也就是刚说的这个名可以作为没有一切……而一切义所诠的无分别名,这个名之境也可以说……那名言到底是声音、文字,还是第六意识里头的就是的分别?意识里头的所谓的名言就是分别。把名、义、自性跟差别都成为意识中的诠说、意识中的判断的时候,那时候就是只有名言的假安立。并没有这名言,因为一起名儿的话,就有义的问题,有自性的问题,有常一不变的问题。
这起的名都是指的一种言说,就是声音,声音然后再注册在典籍上、纸面上,那就成为文字,成为一种资料,历史资料。要把这个声音跟资料,把它变成意识中的分别,在意识中的诠说,它只是用分别来代替了名、义、自性跟差别,那就是用意识中的分别代替了能够使遍计所执性出现的可能性,那就是所谓第一步骤,能够觉悟到没有遍计所执性。就还原到前头所谓要悟入三所知能相。首先要悟入三所知能相的遍计所执性。遍计所执性就是名言所诠的这个义,要把名言都认为是根本没有诠说义的可能性,把它这个结构、把它名诠说义这个关系,把它这个名言跟义所有的变成了意识中的诠说、意识中的分别。变成这个的时候,那就不会有生出一种好象常一不变的分别,跟独立存在…
《摄大乘论 第12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