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28讲▪P2

  ..续本文上一页这种分别,就是“我”的分别,不变的分别,这东西根本不存在。

  所以为要证实人我法我只是在真实的安立上才有,也就是真实的诠说中才有,而在假安立的分别中来说,在唯了别识中的分别、所有的分别中,来找名义的问题,那是找不到的。所以一层一层地在黑洞中,在绳子上头好象有个蛇的概念,一个现实吧,一个特别世间吧,你都可以说。但是真正你知道,就由这种黑暗中看的这个蛇觉,实际上就是绳;绳觉那绳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识的一种分别。前头虽然没有提到声音,就提到它本身也不过是颜色、味觉、触觉,只是几种识的表现。绳的这个东西,这个概念,或者这个成为现实的,就因为不知道它本身就是几种识的眼识,这书里头没提到耳识,身识、鼻识、舌识、味觉味识,跟触觉、触识,你要知道这绳子就是几种识、几种分别,除了几种分别外,并没有一个麻绳。再进一步,这种六识,实际上也就是咱们前头提……应该是四如实知的知,就是前头那个四加行里头,四加行到更进一步的时候,能取的方面,就是讲主观世界的时候,它就是这些个识、眼耳鼻舌身识,到了别识的上头来说,那就是前头说,眼识识、耳识识,玄奘法师把两个识不分,实际上耳识识是耳识的了别识,以至到触识的了别识。

  一提到这了别识,那就是前头这五识的识,也就成为无义了,成为没有对象了。可是要在唯了别识这个问题上,唯了别识就是整个悟入依他起性。要把了别识的相也不存在了,那就是证到真如了,证到了圆成实性。证到圆成实性的时候,那时候就是单一性,就是无分别智的单一性。不是象我们这种一定有能取所取、一定有能缘所缘这种认识方式了。也就超出了三界之外了。所以四加行的慧,跟四加行的定,四加行的三摩地,在证明能觉悟到了别识性、了别识这个相也不存在,那时候就能够觉悟到真如了,悟入圆成实性了。(休息)

  

  “于此悟入唯了别识性时云何视之为即是安住四三摩地之顺抉择分?由此等四寻求下品无义忍时为创获光明三摩地。即成为顺抉择分暖位。于上品忍时为转烈光明三摩地,即是顶位。于真正如实四遍知等时已悟入唯了别识性、及决定无义者:谓随趣悟入一分真实义三摩地,即随顺真谛忍位。于此以后此破灭唯了别识想者、为无间入证三摩地。视之为世间法之最胜处。此等三摩地者、当视为临近现证。”

  咱们现在也提到定力问题。定,有点好象咱们五识里头现量境,有点象,但是并不是真象。到出世间定的时候,跟世间定就有完全不同的分别。你拿现在色界定,有四禅,无色定也有四种定,这些定都是离不开我跟法的问题,也就是离不开人我法我的问题,也离不开常一不变的问题。因此咱们可以好好比一比,中国的禅宗它是不是出世间的定?它在世间定到底占一个什么地位?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在国内应该辨清的问题。不但这个,还西藏密宗的也有许多定,是不是它也是跟世间定是分不开,但是可以跟世间定比一比它是不是懂定。

  定,在前后文里可以看,定,它是一种证知,是亲证的一种智慧。那也有点象现量似的,能缘跟所缘分不开的那个情况。证知,亲证。所以四个加行的三摩地,就是直接能够证真如的那个初地,直接连接到那里头。暖、顶、忍、世第一法。这暖,它就是譬喻来钻木取火的,长时间的磨擦,生起暖,那就是我们那种在胜解行位里头,象我们长时间不但对净信佛法顺解脱分能够做出一些个成绩,做出一些个根源吧,对于证知、亲证没有我、无我这种大乘法,经过长时间的磨炼、修习、学习,出现了暖的现象,这就是创获光明三摩地。在这个时候,首先能够出现这种也是很了不起的。首先出现能够证知无有法我,不但是没有人我,没有人我是二乘,它能够证知没有法我,这个创获光明这是了不起的一件破除黑暗的成为光明的一个阶段,一个最初阶段。这是创获光明定。

  然后进一步,忍,更使证无有所取、无有所缘、无有所诠,这种更进一步的时候,进一步地认识,忍,有点认可,到这时候就成为更转烈的光明三摩地。就是暖、顶,好象证所取、所缘都不存在。那时候就是四遍寻求的第二个分位,就是忍,就是更认清没有人我法我,没有所取,这样的阶段就是转烈光明定。

  然后更进一步,这个它就是更进一步对能取中的我和法,人我法我,对进一步的人我法我,进一步的就是指的能取,就如同无色界天四种定,它都是所谓如同真正真正如实四遍知,真正如实四遍知就只有分别、能分别,分别本身就是实际上的认识,并不是我们认识一个能取,就是能取本身自己认识自己,亲……,遍……,前头是遍寻求,现在是遍如实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就是我们这识体本身,就是能……前头就是客观世界,现在是主观世界,就是我们主观本身自己认识自己,自己证实自己,叫四如实知。那本身如实知自己,没有个所知的问题,就是本身能知它自己,能证明它自己,是不是就这个意思。它已经提高到另外一个真实义,不是对色法的真实,另外提高一种另外的一种能知的真实义,能缘的真实义,提高到这种……。另外的一种真实义,另外一种认识,不是所取的,而是能取本身,就是主观世界本身,如同真实掌握自己的知识,自个认识自个,也没有……在自己认识自己上头,就主要是……这个识体上、这个分别上,这个能知主观的能知上,本身都是没有人我法我,都不成为人我法我,就好象我们现在对了别识本身也真实认识就是无义的,再进一步那就是过去翻的世第一法,我们翻的“世间最胜”。

  真正对自己识体本身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上头没有常一不变、没有独立存在,没有人我法我的问题。这个真实义,跟所取能取的真实义又有些……这真实性有所不同,它另外一种真谛好象。用现在说,就是真正能理解唯有了别识的唯识学,它本身对唯识学本身并没有人我法我的问题,这种识体本身并不是……离开世间诠表的名义的问题,也离开了世间的判断的自性跟差别的问题,是不是?它成为一个新的领域,新的一个认识真实的领域。所以它现在叫做“随趣悟入一分真实义”,这一分就指的前头那个所取的那一分,这是能取的一分。所以这时候,也证明了真正唯识学,不是象所有的那些还裹进去人我法我、常一不变的东西在里头的,我们现在新翻译的《三十论》、《三十颂》,就是首先那一个颂子就是说明这个意思。

  这一点,第三个加行的定,加行的三摩地,叫做“随趣悟入一分真实义”,趣,有往前走的意思,这一分真实义,就跟前头所取的那一分不同了。进到……就是真正悟入到唯识学了,真正悟到我们所说的唯了别识了。

  那么更进一步的时候,第四个“无间入证”三摩地,是无间入证证真如的第一地的最欢喜地的这个定,是入证这个定,就是前头这个在世间最胜的定,就是把唯了别识相也不存在,而证入无有所取能取,无有所缘能缘这个真如的法性、法界。所以过去翻的“世第一法”,最高的,可以说把无色界“非想非非想”最高的那个定超出了。因为那个定它还有拖泥带水,还有主观世界,还有客观世界。到这个时候,直接要证入初地的时候,那就是把这些个东西都把它把这世间定都给甩在后边了。任何定、世间定没法子跟这比。就是临近证入初地。

  这地方,我们不但要把四遍寻求、四如实知这种认识、这种理论,真正要认清,还要还形成了一种定力,就是要亲证的意思。要把这个问题,无有所取、无有能取,无有人我,无有法我,这种不但认识最清楚,而且亲自能证知,有亲证的意思,这个定。我们不但要知道四遍寻求、四如实知,在大乘的理论上特别重要,那也就是必须理解这种理论,才能进入出世间,但是怎么样子真正证到出世间定呢?那就是非要由四个加行三摩地,来直接通向、直接通入出世间定,直接到了出世间的世界里头去。所以我们不但要把这个理论认清,还要把这理论……一个是客观的世界、一个主观世界,这两个世界的一种根本是没有名、义、跟自性、差别,根本没有这种真实存在,这种都是不真实存在的。四遍寻求,就是要知道都是假安立的,所有这种诠说跟判断,这世间的判断,这些语言文字都是假安立,那意思就是这里头根本没有人我法我,就是由名言的问题,由世间诠说的问题,造成这样的结果。

  不但我们要真正认识,还要亲自证知它,这些所取能取不存在,这些所缘能缘不存在,这些人我法我根本没有,这样才能够接轨,跟出世间的三摩地,尤其是出世间的第一个三摩地就是极欢喜定,跟这个定接轨。所以这地方我们不但要是真正弄清,什么是四遍寻求,什么是四如实知,还要真正亲证这种四遍寻求、四如实知。亲证根本人我法我,就是假安立的,这需要真正真正认识清楚,真正亲证这个道理,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出世间领域。那也就是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加行无分别智,或者是这个定力里头就有根本无分别智。后头以后所有的都是根本无分别智跟后得无分别智。今天就讲到这。下次再讲。

  

《摄大乘论 第128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