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28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這種分別,就是“我”的分別,不變的分別,這東西根本不存在。

  所以爲要證實人我法我只是在真實的安立上才有,也就是真實的诠說中才有,而在假安立的分別中來說,在唯了別識中的分別、所有的分別中,來找名義的問題,那是找不到的。所以一層一層地在黑洞中,在繩子上頭好象有個蛇的概念,一個現實吧,一個特別世間吧,你都可以說。但是真正你知道,就由這種黑暗中看的這個蛇覺,實際上就是繩;繩覺那繩來說,實際上就是一種識的一種分別。前頭雖然沒有提到聲音,就提到它本身也不過是顔色、味覺、觸覺,只是幾種識的表現。繩的這個東西,這個概念,或者這個成爲現實的,就因爲不知道它本身就是幾種識的眼識,這書裏頭沒提到耳識,身識、鼻識、舌識、味覺味識,跟觸覺、觸識,你要知道這繩子就是幾種識、幾種分別,除了幾種分別外,並沒有一個麻繩。再進一步,這種六識,實際上也就是咱們前頭提……應該是四如實知的知,就是前頭那個四加行裏頭,四加行到更進一步的時候,能取的方面,就是講主觀世界的時候,它就是這些個識、眼耳鼻舌身識,到了別識的上頭來說,那就是前頭說,眼識識、耳識識,玄奘法師把兩個識不分,實際上耳識識是耳識的了別識,以至到觸識的了別識。

  一提到這了別識,那就是前頭這五識的識,也就成爲無義了,成爲沒有對象了。可是要在唯了別識這個問題上,唯了別識就是整個悟入依他起性。要把了別識的相也不存在了,那就是證到真如了,證到了圓成實性。證到圓成實性的時候,那時候就是單一性,就是無分別智的單一性。不是象我們這種一定有能取所取、一定有能緣所緣這種認識方式了。也就超出了叁界之外了。所以四加行的慧,跟四加行的定,四加行的叁摩地,在證明能覺悟到了別識性、了別識這個相也不存在,那時候就能夠覺悟到真如了,悟入圓成實性了。(休息)

  

  “于此悟入唯了別識性時雲何視之爲即是安住四叁摩地之順抉擇分?由此等四尋求下品無義忍時爲創獲光明叁摩地。即成爲順抉擇分暖位。于上品忍時爲轉烈光明叁摩地,即是頂位。于真正如實四遍知等時已悟入唯了別識性、及決定無義者:謂隨趣悟入一分真實義叁摩地,即隨順真谛忍位。于此以後此破滅唯了別識想者、爲無間入證叁摩地。視之爲世間法之最勝處。此等叁摩地者、當視爲臨近現證。”

  咱們現在也提到定力問題。定,有點好象咱們五識裏頭現量境,有點象,但是並不是真象。到出世間定的時候,跟世間定就有完全不同的分別。你拿現在色界定,有四禅,無色定也有四種定,這些定都是離不開我跟法的問題,也就是離不開人我法我的問題,也離不開常一不變的問題。因此咱們可以好好比一比,中國的禅宗它是不是出世間的定?它在世間定到底占一個什麼地位?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在國內應該辨清的問題。不但這個,還西藏密宗的也有許多定,是不是它也是跟世間定是分不開,但是可以跟世間定比一比它是不是懂定。

  定,在前後文裏可以看,定,它是一種證知,是親證的一種智慧。那也有點象現量似的,能緣跟所緣分不開的那個情況。證知,親證。所以四個加行的叁摩地,就是直接能夠證真如的那個初地,直接連接到那裏頭。暖、頂、忍、世第一法。這暖,它就是譬喻來鑽木取火的,長時間的磨擦,生起暖,那就是我們那種在勝解行位裏頭,象我們長時間不但對淨信佛法順解脫分能夠做出一些個成績,做出一些個根源吧,對于證知、親證沒有我、無我這種大乘法,經過長時間的磨煉、修習、學習,出現了暖的現象,這就是創獲光明叁摩地。在這個時候,首先能夠出現這種也是很了不起的。首先出現能夠證知無有法我,不但是沒有人我,沒有人我是二乘,它能夠證知沒有法我,這個創獲光明這是了不起的一件破除黑暗的成爲光明的一個階段,一個最初階段。這是創獲光明定。

  然後進一步,忍,更使證無有所取、無有所緣、無有所诠,這種更進一步的時候,進一步地認識,忍,有點認可,到這時候就成爲更轉烈的光明叁摩地。就是暖、頂,好象證所取、所緣都不存在。那時候就是四遍尋求的第二個分位,就是忍,就是更認清沒有人我法我,沒有所取,這樣的階段就是轉烈光明定。

  然後更進一步,這個它就是更進一步對能取中的我和法,人我法我,對進一步的人我法我,進一步的就是指的能取,就如同無色界天四種定,它都是所謂如同真正真正如實四遍知,真正如實四遍知就只有分別、能分別,分別本身就是實際上的認識,並不是我們認識一個能取,就是能取本身自己認識自己,親……,遍……,前頭是遍尋求,現在是遍如實知,就是自己知道自己,就是我們這識體本身,就是能……前頭就是客觀世界,現在是主觀世界,就是我們主觀本身自己認識自己,自己證實自己,叫四如實知。那本身如實知自己,沒有個所知的問題,就是本身能知它自己,能證明它自己,是不是就這個意思。它已經提高到另外一個真實義,不是對色法的真實,另外提高一種另外的一種能知的真實義,能緣的真實義,提高到這種……。另外的一種真實義,另外一種認識,不是所取的,而是能取本身,就是主觀世界本身,如同真實掌握自己的知識,自個認識自個,也沒有……在自己認識自己上頭,就主要是……這個識體上、這個分別上,這個能知主觀的能知上,本身都是沒有人我法我,都不成爲人我法我,就好象我們現在對了別識本身也真實認識就是無義的,再進一步那就是過去翻的世第一法,我們翻的“世間最勝”。

  真正對自己識體本身自己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上頭沒有常一不變、沒有獨立存在,沒有人我法我的問題。這個真實義,跟所取能取的真實義又有些……這真實性有所不同,它另外一種真谛好象。用現在說,就是真正能理解唯有了別識的唯識學,它本身對唯識學本身並沒有人我法我的問題,這種識體本身並不是……離開世間诠表的名義的問題,也離開了世間的判斷的自性跟差別的問題,是不是?它成爲一個新的領域,新的一個認識真實的領域。所以它現在叫做“隨趣悟入一分真實義”,這一分就指的前頭那個所取的那一分,這是能取的一分。所以這時候,也證明了真正唯識學,不是象所有的那些還裹進去人我法我、常一不變的東西在裏頭的,我們現在新翻譯的《叁十論》、《叁十頌》,就是首先那一個頌子就是說明這個意思。

  這一點,第叁個加行的定,加行的叁摩地,叫做“隨趣悟入一分真實義”,趣,有往前走的意思,這一分真實義,就跟前頭所取的那一分不同了。進到……就是真正悟入到唯識學了,真正悟到我們所說的唯了別識了。

  那麼更進一步的時候,第四個“無間入證”叁摩地,是無間入證證真如的第一地的最歡喜地的這個定,是入證這個定,就是前頭這個在世間最勝的定,就是把唯了別識相也不存在,而證入無有所取能取,無有所緣能緣這個真如的法性、法界。所以過去翻的“世第一法”,最高的,可以說把無色界“非想非非想”最高的那個定超出了。因爲那個定它還有拖泥帶水,還有主觀世界,還有客觀世界。到這個時候,直接要證入初地的時候,那就是把這些個東西都把它把這世間定都給甩在後邊了。任何定、世間定沒法子跟這比。就是臨近證入初地。

  這地方,我們不但要把四遍尋求、四如實知這種認識、這種理論,真正要認清,還要還形成了一種定力,就是要親證的意思。要把這個問題,無有所取、無有能取,無有人我,無有法我,這種不但認識最清楚,而且親自能證知,有親證的意思,這個定。我們不但要知道四遍尋求、四如實知,在大乘的理論上特別重要,那也就是必須理解這種理論,才能進入出世間,但是怎麼樣子真正證到出世間定呢?那就是非要由四個加行叁摩地,來直接通向、直接通入出世間定,直接到了出世間的世界裏頭去。所以我們不但要把這個理論認清,還要把這理論……一個是客觀的世界、一個主觀世界,這兩個世界的一種根本是沒有名、義、跟自性、差別,根本沒有這種真實存在,這種都是不真實存在的。四遍尋求,就是要知道都是假安立的,所有這種诠說跟判斷,這世間的判斷,這些語言文字都是假安立,那意思就是這裏頭根本沒有人我法我,就是由名言的問題,由世間诠說的問題,造成這樣的結果。

  不但我們要真正認識,還要親自證知它,這些所取能取不存在,這些所緣能緣不存在,這些人我法我根本沒有,這樣才能夠接軌,跟出世間的叁摩地,尤其是出世間的第一個叁摩地就是極歡喜定,跟這個定接軌。所以這地方我們不但要是真正弄清,什麼是四遍尋求,什麼是四如實知,還要真正親證這種四遍尋求、四如實知。親證根本人我法我,就是假安立的,這需要真正真正認識清楚,真正親證這個道理,才能夠真正地進入出世間領域。那也就是現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加行無分別智,或者是這個定力裏頭就有根本無分別智。後頭以後所有的都是根本無分別智跟後得無分別智。今天就講到這。下次再講。

  

《攝大乘論 第128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