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講:第四品(叁力和四加行叁摩地)
(1999年9月5日)
大家對以前講的或者將要講的有什麼問題,可以提一提。
現在出世間的問題已經輪到我們頭上了。什麼叫世間的法?什麼叫出世間法?這問題需要我們現在要冷靜地好好地來分別、來學習。咱們很大的問題現在就是自然的诠表問題,就是原有的诠表問題,跟唯了別識在意識中形成用分別诠表一切的問題,這是所謂我們怎麼樣子學習大乘法跟世間法不同的症結在什麼地方。這個關鍵是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大的。也是我們非常難于學習的。
因爲什麼?我們都是在生死輪轉裏頭生活慣了,對于能夠證到真如,走向十地學習的這個階段,我們是困難重重。就拿四加行的叁摩地,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的一個段落。我們怎麼樣子把四加行,它講的四種的遍尋求、普遍尋求這個道理,跟四如實知這個道理,怎麼能夠真正理解,以至于對四加行定怎麼樣我們能夠掌握。
關于定的問題,我們現在也必須想法子學習、掌握。所以在走向出世間的學習,能夠真正證真如,這是擺在我們當前必須努力做到的。四加行的理論跟它的叁摩地,這是我們現在第一個無數劫裏頭要解決的問題。不但要在理論上認識清楚,並且在實踐上,就是在叁摩地的學習上,我們也必須想法子做到。我們知道世間跟出世間這個分界線我們怎麼能突破?這個看起來,四遍尋求,四如實知,在理論上講,前頭已經說了很多,主要就是我們原來的诠表的那個方式、那個模式,跟我們能夠升到出世間這個修習趣的話,那必須是把理論方面、在定的方面,就是在叁摩地的方面,必須想法掌握。
那首先,今天可以給大家講一講,一個四遍尋求,一個四如實知,所謂四加行的問題,主要的是什麼?主要的就是我們的人間的所有的一切的建設,都是圍繞著诠說模式,诠說模式完了還有判斷的模式,诠說模式就是名、義,名和義;判斷的模式就是自性、差別。而我們欲界對于這些方面,是特別把诠說模式跟判斷模式做得非常寬廣。那就是我們欲界的衆生,這生活經驗是很多的,跟上邊色界天跟無色界天這兩個世界有很大的不同。欲界有五趣,還有人趣,這樣它主要是這個欲界範圍,那也就是一個主觀世界,一個客觀世界,這欲界的客觀世界要按現在西方的自然科學了解,那是也相當廣大,還有可以飛到月球上去,還有太陽系也不是一個,等等的這些問題。這些都是欲界客觀,可以說是欲界有主觀世界、客觀世界這兩個世界都是相當廣泛的。比以上的色界的世界跟無色界的世界都比較廣泛,問題更多。所以佛陀爲什麼非到欲界來成佛?而在這地方這廣大的衆生非要這麼複雜的問題中,使得衆生能夠徹底解決,這樣子使欲界的衆生能徹底解決的話,那色界跟無色界問題就是少了。因爲在欲界就可以解決了。
不管世間這些問題多麼複雜,但是現在已經看出來一種苗頭,就是叁界裏頭無論它、無論散心所、散動的心所,也就是業方面的,只是靠業方面來決定它的主觀世界跟客觀世界。最主要叁界的問題,跟出世間的分界線,就是在于有沒有人我、有沒有法我,有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這個鴻溝,也就是叁界的世界,客觀世界、主觀世界,跟出世間的那個世界造成分界線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所以用一般的自然的诠表的方法,就是以聲音的言說,或者記錄成文字的一種符號的典籍,充斥在尤其人間,認爲這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只有向前發展,也用些實驗的辦法,在實驗室裏頭,或在另外設立大的實驗室,或者是社會科學用種種的辦法對人類社會做實踐。
所以不管怎麼樣,一個主觀世界,一個客觀世界,一個人與人的相處的、人我的、人跟其他的人,就是自己跟他人建立什麼樣的關系,這叁個方面,一個是自然界,也就是所謂的器界,一個是有情世間,也就是主觀世界,再來在主觀世界裏頭,社會的關系,社會裏頭人與人的關系,就是人己之關系,自他的關系。這也是叁界衆生要構築的叁個方面。一個要構築的是主觀世界、一個要構築的是客觀世界,一個要構築的是有情跟有情的關系,也就是有情跟有情、自義利跟他義利的關系,也就是要把這叁方面能夠有一個建設的問題。怎麼建設、怎麼構築呢?就是可以用大乘法裏頭講的五根、或者五力幾種的條件,可以作參考。五根、五力講的是什麼?就是信、勤、念、定、慧。這五根是建立剛才說的叁方面,主觀世界、客觀世界跟人與人的關系、社會界,都要由這幾種因素來承辦。第一就是要有信,信就是你對于這方面的事物有最強淨的勝解,信跟勝解往往是分不開的,就是你對哪方面問題最有拿手,最有勝解,最相信。然後再勤,就是你非得多做工作不可。念就是你常常對過去、未來,尤其意念,對曆史方面,你也得精通。再來就是定跟慧,慧也是很重要的,慧也就是咱們剛才談到的,到底是用什麼诠表方式。叁界所有的定的方面,跟欲界所有的散動心的方面,也就是作業的問題,它都是受剛才咱們說,受诠表方式跟判斷方式的影響。
不管欲界、色界、無色界,跟出世間的隔閡,就在于對于诠表跟判斷的問題上,有所不同,形成了整個問題的差異。叁界世間法,跟出世間法,要比較起來,這個差別、這個不同,究竟在什麼地方?就是咱們怎麼建造當前的主觀世界、客觀世界跟有情之間的關系問題。用現在的話可以這麼講,也就是自然科學跟社會科學,當然說自然科學跟社會科學還是跟佛法裏講的(比較)還是有一定限度,盡管是非常複雜,非常莫測的。所以不但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裏頭它還也有一種實驗、實踐問題,就是反複來研究,來比較,有這種方法。可是真正的方法就是定力,就是叁摩多的力量。
所以我們可以歸納出來,有叁種力量,一種是業力,也就是散動的心所造成的。一種就是定力,就是心一境性,等持,對于一件事情專心不二的去認識。這個定力的問題。慧力其實更重要,慧力也就是對于诠表方式、善惡的業、出世間、世間的分歧,都需要慧能夠來所認識。所以咱們《總攝大乘綱領論》後頭也就有這更上的叁學問題。一個更上戒學,戒學就是咱們行爲的善惡業問題,也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所以這個學問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乘佛法對于戒學有特別的理解。還第二就是更上心學,就是所有的定、散的問題都是心學裏頭的。這心的力量也是非常非常大的。它可以建造很多的不同的大乘定法。還有更上慧學,這更上慧學實際上就講的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問題是非常重大的。
在我們欲界衆生,任何都是有分別,有能取所取,有主觀世界、有客觀世界。它不理解真正的世界不是有兩個組成的,就是由一個慧體、由一個無分別智的體性來組成的,它說一切一切世界一切一切都是本身就是慧的本身來承擔的,沒有所取能取、所緣能緣的問題。普通講“衆生心二性”,他總是兩分法,“內外一切分,所取能取纏,有分別而轉”。他就是離不開所取能取,也就是離不開能緣所緣,就是離不開他用自始以來就用的诠表法,用名言來诠說他所有的主觀世界、客觀世界的那個世界的真實,有真實的主觀世界,有真實的客觀世界,這個用什麼來保證呢?就是用名言。
所謂名言就是聲的問題,聲音的問題。這聲音再寫到紙上的話,那就成文字了。成了原來是語言或者是消息、信息,都是聲音,你記錄下來就成了文字,就成了符號或書籍、典籍這樣的問題了。可離開語言跟符號,就沒法子建立他這個主觀世界、客觀世界,也就是沒法子叫他生死輪轉,老輪轉下去。
所以在利用語言的方便的時候,大乘佛法怎麼利用語言?而把佛陀證到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法,怎麼沖擊世間的人我法我,莫須有的這種承認。這也就是大乘佛法怎麼用所謂證到清淨法界能夠等流出來的法,也用文字、語言來沖擊這世間的這種诠表、這種堅持人我法我、常一不變這種錯誤的看法,這就是證真如的問題。證真如以後,用後得無分別智,證真如就根本就沒有所取能取,沒有能诠所诠,也沒有所緣能緣,這個時候就是能夠遍證一切有情的心平等,也能遍證菩薩一切心的平等,也能證到一切如來的心平等,就是有地方就提到,這就是心的法性。真正的無分別智,就是真正的心性。
所以前頭提到,補特伽羅、法、法義、總攝、廣詳、及種姓,清淨、不清淨、究竟,象這種概念,這種名言也是名之義,名之境。這個名之境就是實際上剛講到一切名是無分別,就是一切義安立于無分別名,那就是成爲根本就可以證到真如,沒有所取能取,沒有所诠能诠,沒有所緣能緣,證到這個東西。所以這個名之境,也就是剛說的這個名可以作爲沒有一切……而一切義所诠的無分別名,這個名之境也可以說……那名言到底是聲音、文字,還是第六意識裏頭的就是的分別?意識裏頭的所謂的名言就是分別。把名、義、自性跟差別都成爲意識中的诠說、意識中的判斷的時候,那時候就是只有名言的假安立。並沒有這名言,因爲一起名兒的話,就有義的問題,有自性的問題,有常一不變的問題。
這起的名都是指的一種言說,就是聲音,聲音然後再注冊在典籍上、紙面上,那就成爲文字,成爲一種資料,曆史資料。要把這個聲音跟資料,把它變成意識中的分別,在意識中的诠說,它只是用分別來代替了名、義、自性跟差別,那就是用意識中的分別代替了能夠使遍計所執性出現的可能性,那就是所謂第一步驟,能夠覺悟到沒有遍計所執性。就還原到前頭所謂要悟入叁所知能相。首先要悟入叁所知能相的遍計所執性。遍計所執性就是名言所诠的這個義,要把名言都認爲是根本沒有诠說義的可能性,把它這個結構、把它名诠說義這個關系,把它這個名言跟義所有的變成了意識中的诠說、意識中的分別。變成這個的時候,那就不會有生出一種好象常一不變的分別,跟獨立存在…
《攝大乘論 第12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