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讲:第四品(第18页第14行-20行)
(1999年3月14日)
“由何云何悟入耶?谓由以听闻习气为因所生、由如理作意所摄、显现为法与义有能看见之诸意识中能诠说。及四遍寻求:谓诸遍寻求假立为名、义、自性、及差别,以及真正如实四遍知:谓假立名言、事体、自性、及差别,以及真正如实遍知自性与差别,即由如是等悟入,由此等悉不可得故。”
咱们已经讲过上边所说的顺解脱分,顺解脱分也是先提到“由何”来悟入三所知能相,现在应该讲顺抉择分,顺抉择分也是“由何云何”来悟入?上边也谈到经常要修习法、义止观,就是指的现在这个顺抉择分,经常要修习法与义的止观。
由何来悟入呢?主要还是以正闻熏习,跟如理作意这两方面。一个是正闻熏习,一个如理作意,这样才……由这个法与义,这样才能够循序谈到“如何”由三摩地,三摩地指的什么?暖、顶、忍、世最胜法这四个三摩地,由这四个三摩地来顺抉择,顺抉择也就是顺根本无分别智。底下大家就可以看到,就是由证真如以后,初地以后,那就生起根本无分别智,这样子,才循序渐进地入到十地,入到更上的戒学、更上的心学,更上的慧学。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不增益遍计所执性。什么叫不增益遍计所执性呢?也就是最主要的是由什么来不增益。由法与义、由我们正闻熏习而得到如理思惟,这个是最关键的问题。跟世间的熏习阿赖耶识的里头都是名言、都是安立,底下我们就讲一个是安立,一个是判断。增益遍计所执性,怎么增益呢?大概就是,底下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由安立,一个是由判断。
增益遍计所执性可以分作两方面来讲,一个就是安立,一个就是判断,就是我们世间所谓一个安立、一个判断。判断可以这么讲,也是一个模式,我们也管安叫做模式,安立的模式。判断呢,我们也可以叫它判断的模式。这两个模式都是跟增益遍计所执性这个存在模式,它可以说分作两方面,一个是安立的模式,一个是判断的模式,大家可以这么理解。
我们怎么样子由没有菩提心生起,而能生起菩提心?这个完全由于我们能悟入三所知能相,也就是能悟入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首先是要悟入遍计所执性,象我们这个在无明大海里生存的众生,主要是增益遍计所执性,也就是主要是搞安立的模式,搞判断的模式。所以我们生活里头离不开增益遍计所执性,也离不开安立的模式,也离不开判断的模式。
什么叫忍?什么叫世间最胜法?也可以叫世间第一法。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在世间里头它是最胜的法,没有比它再高的,没有比它再殊胜的法。这四个都是采取了三摩地的形式。现在还没提出这四个三摩地的名字,在以后才提出,现在我们就知道暖、顶、忍、世间最胜法,这四个都是三摩地,正是由这四个加行位来证真如,也就是得到根本无分别智。
现在我们最主要的是要讲,安立模式跟判断模式,把这个讲清楚以后,什么叫暖?什么叫顶就容易理解了。安立模式,过去我们也常提到它有叫做诠说模式,或诠表的模式,这个诠表的模式是一个是关键性的问题。本来都是依他起性的法,但是由诠表的关系,于是乎就把依他起性的法挂上了特别的根本没有的东西。什么是根本没有呢?就是一个是无我,就是本来没我,它挂上我了,本来无常,它挂上常了。
这我,咱们普通说是语言里头,判断里头的一种主语。它又增益出常来,常也就是指的一个自性(、一个差别的)一个差别。原来的我们大乘佛法最主要的是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大家都知道这叫三法印。所谓正闻熏习,就是我们整个的大乘佛教就讲的三法印。三法印熏习到我们的阿赖耶识里头,这跟以前的熏习不一样,熏习到这里头以后,然后就可以生起现行的如理思惟。由正闻的熏习成为种子,然后又可以生起我们底下如理思惟的现行。
一个熏习,一个现行,这又构成了大乘里头法跟义的关系。那就是大乘的法跟义的关系,怎么生起来的?主要就是一个正闻熏习,一个如理作意。也就是具有原由,又具有能看见。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时常看到无义,同时又没有二取,无二。无二是指的什么呢?就是它具有原由,同时它又具有能看见,并没有所取能取,并没有二我,并没有我,也没有常,也没有主语,也没有谓语,是这样子一种……,大家可以前后贯通理解这问题。最主要的理解就是怎么增益出来东西?增益遍计所执性的东西?那就是增益出原来没有的我、没有的常,它增益出来我跟常。
所以以前我们就是如何悟入三所知能相?首先你就是要真正觉悟到,有我有常的这种遍计所执性,可是有我有常的这种遍计所执性,它的表现一个安立,一个是判断,我们整个生活里头,最主要充满了没有我跟常的问题,可是充满了我跟常的问题。怎么成为这种样子呢?那就一个是安立,一个是判断。一个是安立的模式,一个判断的模式充满了我们生活里头。所以我们必须通过顺抉择分,来把我们在世间所有的这种能增益遍计所执性所有的问题,必须弄清楚,必须都过下滤,才能达到我们真正悟入圆成实性,悟入依他起性。
所以在这个关头,我们要能够证入初地,能够生到如来的家族里头,而一反我们过去的这种无明的生活,也就是杂染的生活,能够把这个都给翻一个个儿,那么在什么地方来做到这件事情呢?那就是现在我们,假设已经顺解脱分不成问题了,那就是要顺抉择分。要在我们地前,就是我们证到初地以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必须我们要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不再增益才能够不再损减圆成实性。不增益跟不损减是密切……就是一回事。所以现在我们首先就要把什么是安立的模式、什么是判断的模式,我们在生活里头,无论在历史里头,无论在对自然的认识的里头,在社会的情况里头,整个地来说,离不开安立的模式,也离不开判断的模式。
所谓安立的模式就是诠说的模式,就是世间诠表的模式,跟我们大乘里头意识中的诠说是不一样的。我们意识中诠说正是针对世间的安立模式,所以常常我们就提到,假安立的,不是真正安立的,不是真正的安立就是假安立。所谓假安立,就是一反我们现在所有的安立模式,现在的安立模式就是我跟常,我就是自性,常就是差别,作代表吧。主、客,自性、差别,种种的都是由于安立的模式才产生的这种情况,由安立产生的这种情况,于是乎在我们语言里头,判断模式里头就是大量地出现了。无论是我们对历史的看法,对自然的看法,对社会的看法,对整个的看法,都离不开一个判断模式,更离不开一个安立模式。
所以在我们证真如以前,暖、顶、忍、世间最胜法,这四个加行位,也是四个三摩地,是非常重要的。我这么想,就是过下滤,把我们过去所有的增益的遍计所执性,完全给筛掉,完全给滤掉,这是我们在世间跟出世间的一个交界的地方。交界最重要的也就是胜解行位,由胜解行位再进入证见道位,这关键的地方,也就是由我们顺抉择分(顺解脱分?)完了,再顺抉择分,现在咱们讲的这个,最主要的“由何”,由什么?就是由正确的法与义的看法。由何呢,也就是由我们对世间的诠说、安立的模式,有一个在我们的唯有了别识这个上头,认识到所有的名跟义不过是我们的一个分别而已。并没有一个特殊的,它因为是名和义,于这个安立的关系,就增益出来所谓我跟常来。根本它本身,所谓名跟义,都不过是我们的一个分别,意识中的分别,并没有它一种特殊的作用,因为它是名和义就挂上了我跟差别,跟自性、跟差别了,并不是这样。
所以为什么要讲了别识?为什么讲意识中的诠说?意识中的分别?就是揭破了世间的诠说,或者是安立,要没有这个安立,这世间就根本立不起来,根本所有东西都立不起来,就是因为这么样一个安立的关系,就使得我们的天地完全蒙上了一层没有的东西,称为有。这一点是特别特别需要我们深刻能觉察得到的。否则我们这个地方觉察不到,我们整个语言里头的世界,整个《廿十四史》什么书、什么记载、什么资料,整个图书世界,象我们现在说是北京图书馆已成国立的图书馆了,还扩大将来成为世界性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图书里头都是什么呢?一个是出不了安立的模式,一个是出不了语言判断模式。所以我们人类的文化,整个说来,就是我们整个的无明的海洋,也就是整个的我们生死轮回的海洋。离不开这个。
当然里头也有接近于依他起性,接近于善法,也有接近于出世间的也有这个善法,这个善法都是离不开它怎么样子接近依他起性,而不是依自起性,必须是这样。所以这个问题,在我们讲三所知能相,必须要能够真正悟入,这一切一切都是后来的顺解脱分、顺抉择分,以至于到证到真如以后,还有十地,都是为了我们彻底能够悟入三所知能相。可是能悟入三所知能相,最初的问题,你必须把增益遍计所执性这问题先有一个交待。那也就是对于安立跟判断,这两个关口,我们要有认识,有彻底的认识。
“如是菩萨勤作悟入唯了别识,如是如此即此以显现文字与义为意识中能诠说中、即此文字之名亦真正分别为仅只唯为意识中分别。即此依文字之义亦仅只唯为意识中能诠说,即唯于此中真正分别。此名亦真正分别仅只唯为计所执自性与差别。”
就是所谓意识中的诠说,所谓唯了别识,尤其这唯了别识,所有的无论色法,无论有的法,或者没有的法,刚才我们说的我跟常是没有的法,就是由安立的关系,给挂上了。那就是由意识中的诠说、由了别识,它本身就离不开了别识的分别,离了了别识的分别根本它这东西就不存在了。所以这唯识无义,也就是唯了别识,根本没有说唯了别识外还有什么义,还有什么一个我、一个常,还有一个什么二、种种,都是实际上都是唯有了…
《摄大乘论 第11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