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87讲▪P2

  ..续本文上一页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所以我们今天讲《总摄大乘纲领论》,感到这任务更重,过去我们讲《总摄大乘纲领论》虽然没有大的失误,但是还是没有走上真正的轨道。所以今后我们还要补足我们过去的不足,如果在这个课堂上,真正想我们一起把开发慈氏学跟振兴真正佛陀教,应该想法我们共同担负起来。所以今后我提出了我们21世纪的一种目标,就是“努力开发慈氏学,振兴真正佛陀教”这么十(四)个字。

  我们讲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无著菩萨屡次讲什么叫“义”,“唯识无义”,这个“义”到底是什么意思?以至于无著菩萨讲“了别识”,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且在这个品里头讲了别识讲得很多,很丰富,而汉译没有把它表示出来。而世亲又根据无著的意思写了《三十颂》,写了《二十颂》,不但写了《二十颂》,还自己解释了《二十颂》,可惜《三十颂》还没有解释就归天了,于是乎后面有十大论师解释《三十颂》。当然这里头,象安慧对慈氏学有一定理解,而陈那跟护法是不是对慈氏学、无著、世亲的理论,也就是唯了别识的理论有一定的理解,现在都应该持怀疑态度。

  那就是我们要重新把唯识学要有所改革,当然对这里头有些——心王心所的看法还可以吸收的,有许多问题他也翻译了,就是讲八识的时候,而讲了别识的时候,八识跟了别识相混的地方,那就形成很大的问题。所以今后要把《总摄大乘纲领论》讲好,还要以藏译为主,汉译只能作参考,一方面具体的问题他翻译的可以用,但是有些重要的问题我们还要批评。(休息)

  最主要的,咱们把《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无著常常提到的“义”,唯识无义,玄奘法师也翻成“义”,也有翻成“尘”,也有翻成“实境”啊、“外境”啊等等。而无著特别注意用“义”的意思,唯识无义。这个义到底指的什么?现在提出两个问题大家共同研究,一个是“义”到底指的是什么?一个是唯了别识,这了别识到底什么意思?这个都成了大的问题。因为这个义明了不明了的话,那跟破除无明特别有关系。你对了别识明白不明白的话,那对什么是真正的唯识学又是关系很深。现在我们要把玄奘《成唯识论》要有所改进,那就跟这个了别识到底什么意思有关系。

  在《总摄大乘纲领论》第三品里头,无著讲了别识讲得最多,而且比较难于理解,因为它是新的内容的东西,在过去咱们讲唯识没有碰到这个东西,而且过去虽然碰到这个nambariba(藏文:了别识),根本没有注意,半个多世纪了,我才开始注意,你说这个很奇怪。过去怎么那么相信汉人的翻译,怎么那么相信玄奘法师,虽然也看了许多遍《摄大乘论》跟《摄大乘论》的释,结果都没把这个问题推出来叫大家注意。就是最近从医院出来以后,才开始觉得这个问题是大问题了,所以赶紧来补课,于是吕新国同志帮着我来整理些材料,发出例证之二,发出三十几封,才把这个问题提给大家。

  玄奘法师搞唯识这么多年,两千多年,到今天才想法把它改进一下,这个是时间太久了。可是,虽然时间久,还是有办法来追补,不会叫它两种识的意思完全混淆下去,这在无著跟世亲都分析得很清楚,八识的“识”是要解决人无我的问题,就是补特伽罗无我的问题,而解决法无我,还要进一步用了别识,这说得很清楚。

  在《三十颂》把这个了别识提出来专门讲,《二十颂》更是这样,所以这个问题好象中国汉族很注意唯识学,实际上反倒不如藏族的学者、译师能把这个唯识学认识得更清楚,而西藏的传承人,象宗喀巴之流,又把这个阿赖耶识根本他就不注意,反倒加以反对,这些都是跟佛教根本相反的、跟慈氏学相反的。所以这个末法时期的佛教很复杂,有的翻译不正确,有的传承有问题,以至理解藏文的原典也有问题。

  我们正当这个时代,又是20世纪要终了、21世纪要开始、世纪之交的时候,我们对佛陀学、真正的佛陀学应该怎么了解?怎么看?应该负什么责任?这是很大的问题。今天我们能够发觉,西藏的翻译师跟印度的翻译师一块合作,能够有这个丹珠尔、甘珠尔保留下来,这是我们莫大的幸福。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个关系,想法子把真正的佛陀学能振兴起来。

  刚才咱们提到,一定要努力开发慈氏学,也就是我们有的已经学藏文,有的还没有学藏文,能够想法子赶紧学藏文,这个跟学习真正佛教、开发慈氏学有特别的关系。所以我现在更跟大家提出来,能够想法学习藏文的,赶紧学习,时不可待,要想真正理解佛陀学,我觉得这是必由之路。那么要想学好慈氏学,我们一定要把藏文的《总摄大乘纲领论》要认真地学明白,要是把这个书学懂了,我看是受益不尽,慈氏学基本的理论就可以理解了。

  那么我们今天,这个“义”到底什么意思?了别识到底什么意思?在我们这个学习《总摄大乘纲领论》时间很长了,这两个问题还是需要真正弄明白。我今天把三性的问题,刚刚用微弱的目光来又看了一遍藏文的《总摄大乘纲领论》的这一章,这章讲三性的,可以说自个还没有真正好好……。

  看起来,这三性学跟我们刚才说的“义”的问题特别有关系,三性学就是指示什么是我们凡夫无始无明所蒙蔽的、弄不清楚、老认为有一个当前面对的现实,那个现实到底是什么?就是那个“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每时每刻都面对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是我们凡夫的一个特殊的东西,本来这个东西一点儿也没有,偏偏认为它有,这是我们的一个习惯势力。所以它本来没有,偏偏认为有叫做增益执,没有的东西你增益,可你一增益的话呢,同时你又是损减执,就把真如、佛所缘的境界就改变了。所以同时它是增益,又同时它就是损减。

  我们凡夫的无明,它面对的好象是真正有那么回事儿,在我们眼前,是面对现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这就叫“义”,藏文它叫“tun”。这个“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凡夫每时每刻所面对的那个现实到底是什么?它根本是没有那么一回事,是凡夫自己增益出来的,同时增益同时就是损减。所以三性的问题的确是一个关键问题,也就是把什么是“义”,什么是凡夫所面对的现实给分析得一清二楚。

  今天我们借机会再补充以前三性没讲好的地方,讲一讲,以后还要反来复去地讲。希望大家反来复去学藏文,反来复去学好《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功夫绝不会白费,这个问题是我们能够觉醒的一个必由之路,也就是我们怎么能够真正学好佛陀学的必由之路。

  今天我稍微看懂了一点儿三性,什么是依他起?什么是遍计所执?稍微讲一讲,来补足以前讲的不足,也是大家必须要把这问题交待清楚、认识清楚。什么是依他起?这个无著这一品也是讲的非常清楚,就是由种子生起,跟熏习有关系。原来我也想讲一讲,所谓世间的因果,那必须讲到阿赖耶识,必须讲到种子,必须讲到熏习问题。因为什么?这个跟这个三性有关。真正的因果是什么呢?必须它是没有自性,同时又是无常的,这样才能够讲因果。有自性、常一不变的东西不能作原因,因为它常一不变,它也能独立存在,它是不是能够生起其他东西?能生起变化的东西?它能生起变化的东西,它本身必须要变化,非要无常不可。

  而且,我们讲这个“义”呢,过去提到过,就是离开了互相依存、而独立能存在的东西,也就是独立、有自性的东西。这个我过去讲得比较多。再来就是没有前刹那跟后刹那有同一不变的东西,这是咱们无论说是大的现象,跟小的现象,我们说12号台风,它的风力有多大,下雨有多大,这12号台风到底本身有没有单独存在的东西?有没有不变的东西?用无著的看法,就是它本身是不是一个东西?还是多个东西?就是它自己有没有体性?太阳也是这样子,它是个大火球,你说它是一个东西?还是多个东西?它时时刻刻都在变,你说它有个完整的体性吗?有一个确定的体性吗?台风也是这样子。12号台风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影响很大,风大,雨也大,但是台风它这个体性,是有没有一个固定的体性?你能指出来它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吗?

  所以有固定的东西不能发挥原因的作用,倒是没有固定的东西才能够作原因。比如阿赖耶识,能受熏,能生种子,就是它能作原因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地震的板块,无论是台风的大雨,跟所谓太阳一个火球,这些问题小到夸克,这东西没有固定的体性,有固定的体性反倒不存在,反倒不能发生作用。这阿赖耶识正是相似相续的一个体性,不是前后一贯的、不变的体性,所以阿赖耶识才能受熏,才能生种子。

  依他起性跟遍计所执性分别在什么地方呢?看起来,所谓真正原因必须不是能单独存在的,跟一切东西有互相依存的关系的,必须无自性,必须前后有变化,所以佛教这个观点,无常、无我的观点必须保持。我们凡夫对这个“义”,面对的这个现实,正是跟佛陀的觉醒境界不一样,非要认为有不变的东西,非要有一个独立自性的东西、独立存在的东西。一会儿我们讲三性里头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依他起性主要是阿赖耶识,我们这个无始时来的熏习都包含在里头,所以这个世界怎么造就成这样的,跟我们过去的无始的无明的熏习、跟业力熏习有关系,所以我们现在有天文、地理这样种种的好象有这个不变的东西存在,有色法,实际上都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阿赖耶识,都离不开我们无始时来受的种种熏习的结果。所以现在整个的佛教说地球是怎么回事、天文是怎么回事,只有讲我们大家的阿赖耶识里头包含着相似的业力关系。除此以外,你没法子说它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除此以外,你没法子说它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所以依他起性是什么意思?就是由阿赖耶识受熏习、由种子生现行,生出现行以后,它一点儿也不能够在空间、时间里延展,就灭了。文字讲的就是刹那,除了刹那以外,它另外保持它自己体性没法子保持,这就是依他起。

  所以我们后来讲这个依他起,它那个刹那性,好象有点飘忽不定的,后来我们讲这个依他起性,就是根本无义,根本就跟做梦一样,非常轻的,好象跟色法相同相似好象是一样,所以色法是有迷惑我们的作用,也就是我们阿赖耶识言说种子有生成色法(的作用),生起色法就会让我们根据色法认为有一种面对的现实。所以从阿赖耶识种子生出以后,它呢,除了生起的那一刹那以外,它一点儿也不能保持它自性延展下去,这是依他起。所以这个依他起跟这个阿赖耶识特别有关系,跟没有自性、没有常一不变的因果特别有关系,而且生出来的东西呢,也就一下子就灭了,一点儿在时间、空间里没有延展的可能性。这就是依他起。如果在时间、空间里都有延展性的话,那就是遍计所执性,根本没有的东西。

  所以我们过去说,离开互相依存、相似相续以外,没有真正能够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我们是用这个话这么解释。再来,讲什么是依他起?就是阿赖耶识种子生起以后,一点儿扩展的可能性没有,没能维持它原来的样子不变,这叫依他起。相反,什么叫遍计所执性呢?那就跟这有点相反了。就是根本没有的事情,我们老是认为有,这就跟意识有关系,第六意识,以后还要讲,这第六意识造物,制造不好的东西有它,制造好的东西也有它,意识能够遍计,能遍计,以前我们也讲过,能遍计、所遍计,意识特别是能遍计,能遍计一切,它能遍计具有各种各样的行相,具有各种各样的样式的颠倒、根据,所有的颠倒、根据,所有颠倒的因素又是无量的行相,所以我们这个意识可以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的那种颠倒的根据,都是不正确的,没有,却认为它有,无常,认为它常,不一认为一,无义认为义等等,颠倒得非常厉害,就是刚才我们讲小乘里头,认为都是常乐我净的,这是凡夫颠倒的,这种颠倒的,意识能提供的种种样式不同的颠倒的根据,这些根据实际上都是没有自性,没有能表示自己的东西,只是能遍计,只有能,没有所、所遍计,可是这个就是管这个能遍计叫做遍计所执。

  这地方这个意识的作用很大,对我们凡夫的借鉴起到一个主要的提供参考的作用,所以各种各样的都是颠倒的,错乱的,虚妄的,这些形形色色的。这都是我们凡夫所面对的真实,大部分我们都是在意识的作用影响之下来造成种种的错误的看法,尤其现实哲学家、宗教家、还有自然科学家,都无例外的是在用种种的形相、花样来表出颠倒、错乱的这些根据,提出这样的根据,这些根据都是不存在的,只有能分别,只有能遍计。

  什么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这种由我们凡夫所面对的现实根本不存在,永久不存在,什么时候都没有,这样子才是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就是跟真如常如,常常是不变的吧,老是没有不变的东西,根本没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圆成实性,就是我们凡夫面对的现实根本不存在,这才是真如,才是圆成实,因为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我们认为有的东西,我们认为有的东西都是增益出来的,同时又损减了真实、损减了真如。

  所以现在我们又重新把无著在这品里讲的三性问题再给大家谈一下。什么叫义?实际在佛教里讲就是我跟常,在前头我们也屡次谈到,讲真正的佛陀学必须注意到三法印跟四法印的问题,三法印是什么,大家时时刻刻应该记住,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要四法印呢,就是加上“有漏皆苦”。所以佛教真正信的什么?它一定讲无我无常,什么叫无我?什么叫无常?这是佛教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破除无明最主要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怎么认识依他起一个重要的问题。依他起性的东西,离开无我无常……

  这个问题还是我们受无明熏习太久了,很难辨清,所以我们面对的现实跟我跟常都有密切关系,根本没有的东西,我们认为它是有,有的东西,我们认为它没有,这些地方今天我们又重复地讲了一下,希望大家呢,把什么是义、什么是凡夫面对的现实弄清楚,那也就是什么是真正的因果,也要弄清楚,底下我们将来还要把三性问题常常提出来,而且对于什么是了别识,我们希望今天在座的同志都开始注意,怎么注意法呢?那就是《总摄大乘纲领论》是一个主要的发源地,世亲与无性等等都是根据无著的看法,也就是根据慈氏的看法来建立唯识学,建立的唯识就是无义,只有依他起性,没有从种子生出以后,现行的东西,离开刹那以外,它还有存在的可能性,这个问题应该弄清楚,下面我们要讲的八喻跟依他起性到底是什么关系,跟现在讲的三性都有密切关系。

  今天咱们补课就把三性粗粗地讲一下,希望大家赶紧学藏文,咱们一块儿把慈氏学开发出来,那也就是说振兴真正的佛陀教。

  

《摄大乘论 第87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88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