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72讲

  第72讲:第三品(第8页第16行-第9页第2行)   

  (1996年9月1日)  

  前头我们已经把五纲十修,对治所对治,十种散乱,怎么对治?这个问题是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所以能够有这个能对治跟所对治,这样,我们的生死轮回就有了控制的办法。

  在人生旅途里头,风险是很难避免的,所以,在中国一般的希望都是平安最要紧,用现在的话就是平稳。怎么能保障我们的人生老是没有风险,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风险是常常有的,而且我们人一生下来这几十年就有许多的波折,再不用说生老病死、爱别离等等的问题,我们不愿意见到的事情偏偏遇到,怨憎会苦,在小的时候,有小的时候的痛苦,老了的时候也是痛苦不少,尤其我们在一生以后,这个问题更麻烦,要按佛教的看法是有五趣,常常很难避免三种恶趣,除了人、天的善趣之外,那三种都是傍生、饿鬼、地狱,都是比我们人的生活更困难,风险更大。

  在佛教看起来,不管是三恶趣,不管是善趣,都是一律都是苦的,因为常常是变的,没法子保证不变,没法子保证没有风险。所以,现在我们引古代的诗谈到:“浮沉且莫定,不用问君平”。所以一个人生活里头有提高的时候,也有降低的时候,所以在人生旅途里头怎么能保证自己的风险少,是一般人的一种希望。不过,这个希望用什么办法能够实现呢?这是最大的问题。你就拿我们当时这几十分钟里头,也在波动之中。所以,真正讲起来人生如何能够保证平安无事?这恐怕是很难作到的。

  而佛教确是找出了一个最保险的办法。现在有什么保这险、保那险、保寿险,遇到危险受到损失的话给予补偿。一个人也是,好象在一生里头能战胜许多的风险就算是有成绩、了不起,这人了不起,有点英雄了。所以,佛教发明、发现最最保险的办法,就在我们前头《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就明确地指出来,就是正闻熏习。这个是最保险的一个办法,这点大家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为什么它是最保险的?佛陀最明确地告诉我们,他证到了最清净法界,就是证真如,他把他所证到的最清净法界,把他经验能传达给我们,就是叫做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就是所说的话是从最清净法界流露出来的,我们要真正把这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教法,能真正了解了,就叫正闻。

  能真正了解《总摄大乘纲领论》前头就谈到,这种正闻熏习,这是对人生的旅途里头是最保险的,你用什么办法保证你今后的命运波折小、危险小?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能够真正理解佛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教法,只有这一条路。你用什么世间的办法,都是无济于事的,不但对将来起了保险作用,对过去我们积累的那些不正确的东西,所谓不正确,就是熏习的种子,也有使它消失或者减少的作用,这是无著在前头讲的,很清楚的交代。

  所以佛法、佛的教法、佛的言说,就是法宝!这个你用什么世间有为的办法,有为的办法只能是造善,造人间的善果,只能是这样,却不能彻底地解决我们生死轮回之苦。所以这法宝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而怎么能了解这法宝?那就是问题就多了。你象正闻熏习,不但说是对将来有保险作用、对过去有消灭隐患的作用,还有你要真正理解了法宝以后,现在我们还没到无漏的地步,但是,我们虽然是有缺陷的,这些认识,这些认识无论是在现行方面,无论是在种子方面,前面也都提到过,虽然是有漏的熏习,但是,它是无漏的原因!所以它有无漏的一种价值!虽然我们还不是真正能够达到无漏、没有染污的地步,但是还是清洁的一种开始。所以无论怎么看,我们对法宝能够如理地认识和接受,这个是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

  而我们怎么能够理解佛教呢?靠了什么呢?就靠了从梵文翻译出来的经论,就靠这个。中国也很注意这个道的问题,说是“文以载道”,道,是中国哲学的真理,这个真理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就是文字,“文以载道”。而佛教呢,也是由佛亲口说的法、言教,也跟中国的“子曰”,《论语》是孔老夫子口授的,而法宝就是释迦牟尼或者慈氏口授的。

  这口授的,我们是要经过一种翻译的过程,从梵文翻成汉文,从梵文翻成藏文,然后再从藏文翻成汉文,经过这种过程,我们才能了解什么是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宝,所以这个翻译是个非常重要的。在佛教里,不象我们拿《论语》来念一念:“子曰:学而时习之……”于是乎就可以了解孔子所说的道,或者拿出老子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就能了解老子所说的道。所以我们现在能够理解法宝,只能通过翻译的文字。

  而中国经过两千年翻译的过程,我们要用现在的我们对慈氏学了解的一点常识,我们就发觉,这两千年来到底有多少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能保证叫人确实能了解,这就很有问题。这很有问题是怎么发觉的呢?要按我自己来说,半个多世纪,接触点梵文不多,无法真正用梵文理解,而且梵文的典籍不多。在六十多年里头,最主要的是接触汉文的翻译和藏文的翻译,并且用两种翻译的文字常常对照,也常常利用藏文的翻译来了解佛教真正的意思。而到了80岁差不多这个时候,慢慢地感觉到藏文翻译的质量是高于汉文的翻译的,那就是无论在文字结构,无论在义理方面,好象比较起来是藏文翻译的质量是高的,虽然对照梵文就是指的追寻所表的,就是“文以载道”所载的那个意义方面来说,比较起来,汉文翻译是有缺点的。

  尤其我们开发慈氏学,慈氏学是一个什么问题?是两千多年佛教的发展,可以说是最后的结果。慈氏总结他的经验,他的学习经验,他的实证经验,写了简略的五个颂,这就是把整个佛教真正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有办法能够了解、能够认识了。尤其在我半个多世纪的经验里头,尤其在我最后这四、五年里,我深深地感觉到慈氏学的可贵,也深深感到,藏文翻译比汉文翻译质量好的多,那跟翻译家是有关系的。

  那么慈氏五个颂子是很简括地把他经验写出来了,也就是把他证到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那些问题,他写了五个颂子,这五颂子叫我们直接看是比较难,必须有人解释,幸亏有无著、世亲、无性、安慧以至于解脱军等等,把慈氏的五个颂子的意义能够解释得比较详细。

  佛教、佛说的话里头,主要是有两方面,一个是广大,一个是甚深,一个广一个深,一广度一深度。而深度是什么?不但总结《总摄大乘纲领论》,就是慈氏颂子的解释说得更清楚,所以我们现在讲的《总摄大乘纲领论》就是慈氏学五个颂子都谈到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把《总摄大乘纲领论》要认真地能够理解清楚,再进而一步来开发慈氏学,想法了解五个颂子的所谈的道理,那是驾轻就熟。

  尤其我最近的感觉,佛教不是象我们过去研究法相、唯识,好象尽是点子名词,孤立的、零零散散的名词,而更感觉到佛教是个整体,所有的名相都互相有关系,都跟它甚深的二无我道理、真如的道理、空性的道理有关系,最广大的行的方法,常谈到的是十地、六度或十度。

  我们普通接触的书也谈到地跟到彼岸的问题,但是,根本没有把什么是地?什么叫到彼岸?没有弄清楚,都是枝枝节节。慈氏的五个颂就把这所有的问题都融合在一起,所以是个整体的问题,不只是象现在的学说,有系统的问题,就在他证的最清净法界,就是整个的经验,整个的解脱,解脱的世界,跟我们杂染的世界根本是两回事。

  我们一般的佛教里头讲了半天,顶多成为人天善法,怎么样能够解脱生死轮回?能够证真如、能够成佛?这个问题弄不清楚。其实我们研究佛学的,就是要成佛,就是要彻底解脱,就是要证真如,而彻底地证二无我。那时候真正成佛以后,那就是整个世界跟佛分不开的。就拿我们证初地以后,那时候,也就是我们人、我之间的分别已经不存在了,甭说到了第八地时候,他的所缘境界根本没有所相,他的行动根本没有一个用力气我想怎么做的问题,用中国的说法跟自然是一体的。所以全世界的人民的理想,实际上佛陀是能代表的。

  所以我们再看两千年中国佛教的发展,就是受了一种翻译的限制,翻译里头有问题的话,那就障碍我们能够真正理解佛教。所以我现在最希望大家彻底地学好藏文,学好了以后,把汉文的翻译跟藏文的汇合起来,来解决认识问题、解决正闻熏习问题。

  现在我个人的想法,是我们怎么开发慈氏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眉目了。于是我们把关于五个颂子的所有的著作,我们慢慢地是可以开发出来。第二个就是大家能够学藏文,这要求也比较迫切。

  所以我有一个想法,我们这一个小班,要真正下功夫作开发工作,那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是把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开出一个新途径,那也就是成佛的问题,可以问了,不再是在字面上的,不是不能达到的了。整体的佛从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教法,整体的问题,现在我们能融汇贯通了。

  所以我说今天在座的人不要再犹豫了,要安下心来,好好地把慈氏的五个颂子开发好,每个人要立下这个志愿,不是不能达到,那也就是成佛也不是不能达到,虽然时间需要很长,解决问题不是那么简单,象我们受到慈氏佛光普照这样的温暖底下,我们还要犹豫什么?那太自己不知道这个法宝给了我们一种保险,那是决定的,你将来是可以平安无事的,只要按这个道走下去,给你万贯家财、把整个地球都给你,都没法子达到这样的保险。(休息)

  最近我把《杂集论》里头两段文字从藏文里翻译出来了,就要发给大家,把玄奘法师翻译的跟西藏的翻译作个比较,下次发给大家,希望大家很仔细地研究一下,写一个报告,把对两种文字的认识的结果写一下,藏文翻译跟玄奘法师的翻译有什么不同?因为将来咱们用这种办法的时候恐怕会很多很多。

  我们把《总摄大乘…

《摄大乘论 第7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73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