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44讲

  第44讲:第三品(第5页第6行-12行)

  (1995年6月11日)  

  任何的善法都离不开三种善,我们这个大乘里头,也把这个顶、忍、世第一法叫作善根。《成唯识论》里头就讲到这四加行,把四加行叫作善根。大家可以看到过去翻的《成唯识论》卷九,第七页的下半节第七行,提到“菩萨起此暖等善根”。

  提到善根,菩萨主要是证见道,证见道以前,是加行道,加行道以前是资粮道,资粮位,也是信解行位,其实我们现在讲对治能取跟所取,这已经是在这个发大菩提心以后,已经到了应该说是从资粮位开始。在发菩提心以后,要解决所取问题,还没有能够真正解决,但是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是叫作资粮位,据说资粮位已经是三无数劫积累福德资粮,才能够要求解决所取。

  从资粮位到加行位,象我们就是已经应该是对治二种取,这暖位,也就是开始对治所取。到四加行里头叫顶位,就是寻伺到顶了,到世第一法里头,就是在所有这世界里头它到顶。

  所以我们在任何的一个了别识的范围里头,都要作对治,对治两种我见,这样子,最后才能证真如。我们审查遇到的任何一个场合,或者一个了别识范围内,都有一个所取有没有?能取有没有?都遇到这有无的问题,到底所取能取这遍计所执性存在不存在?就是前头说的那个义,离开了别识以外,有没有外义?

  首先就遇到这个问题,有没有所取跟能取?就关涉到有没有空性?有能取所取,就是抹杀空性,首先就遇到有无问题。再就是虚妄分别。再来就是见分跟相分,是一还是异?我们认为见分相分是两个东西,两回事,这也是离开真实,还依旧是颠倒错乱。

  以前讲过常、断问题,智月……他首先提到有断见常见的话,就没法儿证见真实,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审查我们的认识里头是颠倒还是真实?拿常跟断也可以检查一下,跟前头咱们讲的有无、一异也可以检查一下。要是常的话,一定也有断,总之所取也是常的,能取也是常的,常的结果就要断,人一生死了以后就断了,你认为我,我断了,所以这种也可以检查一下。有我见没我见,要有我见的话,一定有常,有断,用各种方法都能检查。

  刚才说那个善根,你这里头有没有贪?是不是里头还有嗔?你不愿意的,有你愿意的,有你不愿意要的东西,还有痴,无明,也不要也不不要。

  拿这个我们也检查一下,自己这个了别识里头,到底存在不存在二种我见?到底存在不存在所取能取?所以我们修行的方法,观想方法我觉得有很多,检查我们自己思想里头、认识里头,有没有颠倒?有没有无明?有没有执著?

  有许多方法,如同前刹那后刹那,是不是有一个贯穿的东西?那就是第二刹那,里头是不是还是有原来的一刹那的东西,这也是个检查的办法。儒家有说日新的办法,日新月异,禅宗里也有。就是我们这个第二刹那对第一刹那,也是个新。不是由第一刹那到第二刹那的,没有东西到第二刹那,同时它也不是断的,跟以前又不是异、相反。

  所以这里很微细,我们说是要破除我见,但是破我见是怎么个破法儿,值得我们思考,值得我们常常用各种的教理来作审查。别看这第一刹那跟第二刹那是很小的问题,但是你认为第二刹那跟第一刹那完全一样,这问题就……,有我无我,实际上跟这个很微细的,这个情况有关系。

  所以为什么,你就拿我们这个所知的能相这一品,翻来复去都讲到没有外义、没有我们所对的东西,但是这里头,因为我们习气的关系,这个我见的熏习很久了,而又有第七识、第六识的我见在里头支配,所以我们对于真实的东西常常是,本来你可以认识,但是却跟认识真实相反。

  所以这么看起来,我们无论在什么刹那里,什么方位中,什么处所,都有一个谁占上风的问题,都有一个对治的问题,是你所对治占上风、还是能对治占上风,可以说我们在证见道以前整个生活、整个的认识,都跟这个能、所对治有关系。

  还有一个能所的问题,在佛教里看的非常重,我们一般人都是注重所的问题,也就是注重果的问题,在佛教里特别注重能的问题,注重心的问题,这点也是很不相同的地方。你看在成佛的时候,要一切行相智,所谓在菩萨位的道智,一切都是道智,它主要是个能对治的问题,所以它跟小乘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所谓文明,都是解决所的方面的问题、果的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想法发明什么东西,也就是在异熟果的方面,能有所建树。而佛教特别注重于能的方面,能的力量最大,所以现在一般都认为这个劳动力、生产力、战斗力,这力的方面,按说就是这个,它虽然不显现,但是它使所显现的东西显现。

  所以这里头,我们也就看见善的力量比恶的力量大不大?但是在现在看起来,恶的力量比善的力量大,好象恶的力量实际上是我见更凶一些,贪嗔痴更重一些,它创造生死轮回更有利些。象我们这人病了、老了,也是能动的力量差,主观能动性。

  所以佛教抓的就是能的方面,认识方面最重要,行动方面最重要,业最重要。十二因缘里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这名色里头就已经是异熟果的具有所的方面。能,你看虽然它没有显现出来,没有所,但是它是使所,所所而非所(第一个所是动词——整理者),我说现在是形形而非形。

  所以我们这所谓修,所谓修行、观行,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对付我们过去的异熟果,从现在的异熟果逆流而上,不是顺流而下,最主要的是我们要对治所取,一定提高能的方面,可所的解决了以后,能也就解决了。刚才也就是有无、一异、断常,所谓这些,都是一个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的问题。我们当前都离不开这两方面,不是左就是右,不是上就是下。

  老子说:“有无相生”,中国哲学讲有无相生,西方它决不讲这个无能生有。所以最主要的焦点问题,还集中在“识外有义论”。

  现在已经,我们前头讲了很多,就是了别识以外并没有所对的东西。但是现在又是把八识分了两方面,一是义了别识,一是相的了别识,一是见分了别识,你讲见分了别识,显而易见是有一个所的问题,这所还是需要继续解决,就是所取。

  (此处应是在讲第三品第5页2-5行一段,可能丢了一盘带子。)

  这里边虚妄分别是了别识里头的大问题,就是刚才说的有无、一异的问题,常断的问题,还有很多种。又是两端,又是两个离不开,用现在的话,就是相反相成,要真正说起来,也就是生死轮回。生跟死。所以最后我们要解决的还是这个虚妄分别。前头常常提醒大家就是那个颂子“虚妄分别有,”那有是假有,是幻的,是依他的。“于此二都无”,没有所取能取。所以我们最终的问题还是解决虚妄分别的问题,还是能够转虚妄分别为无分别智。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外义、二种我,根本没有。这个问题是首要问题。

  虽然是首要问题,但是我们解决起来很不容易。印度哲学里头原来就是把我看的很重,后来佛教出来,主要是跟我见打交道。现在人又遇到义了别识,你说没有这个所方面,可还是有苗头,阿赖耶识它就是提供相分的,它就是义了别识,明显的有所对的东西,有一个所,所以这里头又提出问题来了:

  

  “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云何可知?”

  你说这阿赖耶识就是起了这样一个功能,给你这个见分能够生起的一个相分,它起了这样的作用,分明好象有一个似义生起来,也就是有个相分生起来,而非是有,你说这东西,又不是有,“云何可知?”。所以在理论上就常常是这样,翻来复去,可是我们在翻来复去里头才有修行跟熏习,我们三无数劫,作的就是这件事情,那无始以来的无明缘起,也就是积累了许多这些档案,就是相分的档案。

  底下看,既然诸义分明显现,而且看的是清清楚楚,好象在了别识里头相分是有啊,但是在有的时候,它就觉得这相分可以独立起来,跟见分不是一回事情。你说“非是有”,应该怎么看法?云何可知?

  

  “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唯了别识。 “都无有义”,还是都无有义。世尊就说若诸菩萨成就四法,成就四法在藏文里头讲,就是具有四法的意思,菩萨要具有四法的话,就能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底下就证明都无有义,只有了别识。要由四法随顺了解,只是有了别识。

  

  (“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

  见彼了别识,这个所识还是了别识,见彼了别识有差别。于一件事情各种动物看的结果、认识不一致,本来是一件事情,这在“二十唯识论”讲的最多了。在一件事情上各自看法不同,虽然是我们人类本身……,同样一件事情看法也不同,关于有我无我的问题,也是形成很大的差别。(休息)

  

  “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根本没有所缘识,但是这个识还是有,就类似过去、未来跟梦、影,都是这样,根本没有它的所缘呢,这个所缘都是没有、不可能的,但是它的所缘还是可以得到,虽然是过去了,但是在梦里头,这个所缘还是有。这所缘还是有呢,实际上是没有所缘。本来没有所缘,它可以在这梦里头,就得到一种所缘,这是在“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所缘可得,也就是证明虽然有所缘,实际上是没有所缘。

  

  “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

  这无颠倒智,跟我们现在的颠倒智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的认识论,认为就是识外有我,识外有境,那个境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可在佛教里这是颠倒智。这地方就说,你这颠倒智,根本不用,要是认识真实的话,不用什么力量,“不由功用”,用不着花大力量,就可以得到…

《摄大乘论 第4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