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40讲▪P2

  ..续本文上一页  “诸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量故。”

  展转在藏文中是互相、更互的意思。所有互相所作的事情,大家共同所作的事情,那个共同交换的言说无数量。拿我们互相的交换起来,各自经验有很多不同,知识分子拿古今中外的许多东西装有自己脑子里,说出许多、做出许多事情,构成很复杂的东西,这东西也是无数量的。

  古今中外的历史、个人的历史、社会的历史,我们碰到一起谈起各人的经验履历,互相千差万别,说不尽道不完,把古今中外都放在内,这言说有数量没有?每天看故事、看电视连续剧,都是作家造的,或是根据历史写出来的,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构想,你要提起来没边、没完,这只是个人和个人在交换。

  我们如果要读书破万卷,把过去的语言和我们现在所体会的东西也可以联系起来。过去我们中国文化有很多精粹的东西,以及现在乱成一团都文化的意识,西洋一套和东方一套主要问题在什么地方,难免形成许多语言。例如,我们研究佛学,我们研究的主要是无著、世亲、慈氏之学,和现在所谓昙延、所谓禅宗的六祖构成一种什么样复杂的状态,也是无数量的,加上儒道两家,再加上印度婆罗门、数论、胜论思想等等,所以现在讲文化多半属于语言、言说识。我们现在说的还只是一块,一段,就弄成很复杂的状态,更何况无始以来颠倒杂乱的东西,解说不完。这种言说方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意识不同。第五种:

  

  “各别摄取受用差别无数量故。”

  自他差别的了别识前头所说的是我见造成的种子、我见的了别识。佛教常常使用“摄”字,如摄藏、摄持、摄取、《摄大乘论》等等。“摄”这个动词什么意义?摄取有些现在所谓的摄影、收录的意思。把声音和色法与光电能摄取,如把信息收录到计算机里。受用,指各自摄取的不同,受用也就不一样。玄奘法师在翻译“各别”的时候,有各别、自他的意思。因为摄取不同,受用也就不同,每一个人各自的受用摄取也是无数量。

  这各别也就是指自他的了别识。我们的经验不同,所收入的东西不同,于是所反映的、回馈的东西也就不同,所以这受用的也就不同,如同收入信息不一样,于是计算机反应就不一样。各自经验不同、履历不同、个人所处环境不同,所以吸收的东西不一样,他所受用的东西也不一样,也是无数量。就是生在同一家中也是不一样。同室、同窗、同乡,以至同床都可以异梦。所以可以表现各自有所不同,这就是自他差别的了别识。

  你别瞧我们都生在这时代里,很多人年龄近同,但是他要真正讲起来我的一个相续身所积累的、所收录以至运用的和另外一个同年龄的比较,即使是生长在所谓同一个环境里头,有相似的地方,那是因共业所造,但差别也有很大不同,就是因为过去造因不同。所以我们互相之间放短来看,比如现在就是一个跑、一个听,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复杂的背景,这也是无数量故。

  你我他三人,各自有各自的甘苦,很难互相都能交流。老年人拿我来说,现在有许多艰难,障碍和青年人交流,即使和家人都难说。所以说自他差别很厉害。自他怎么造成的?最主要的就是和我见在关系,你这吸收和运行都因为和相续身不一样,跟自己我见造成的历史不一样,有时难免起许多冲突和矛盾,也难免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总之无数量故,就是造因太复杂、积累得太多。

  

  “诸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差别无数量故,所受死生种种差别无数量故。”

  善趣、恶趣就是爱非爱的业果,所受死生就是……。这分两个方面谈,也就是第九种。这爱非爱业果,就拿艰苦朴素来说,艰苦朴素有点苦,孟子说“生于忧患”,可是净业得到的果是爱果。如果不要艰苦朴素,如现在的玩玩乐乐、大吃大喝,比较辉煌、洒脱,这多好!可是这本身是一种恶业、恶果,结果不是好的。所以孟子说“死于安乐”。安乐反倒招来非爱果。所以这善恶是个大问题。

  这善,对现在的人来说有点不近人情似的。比如孔繁森的事迹,他看见西藏的一个老婆婆没鞋穿,脚冻肿了,他就揣到怀里暖和,看起来不近人情,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孔繁森收养了两个西藏孤儿,因为他的工资无法养活,于是三次秘密去卖血,这好象也不是快乐的事情、一般人喜欢做的事情,可是这个时候他不知道他这是非常有解放我见的威力,这时候他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心生起,我见是比较淡薄的,你净看表面不成。

  所以普通人对所说的牺牲、贡献好象不大应该欢迎,可是你不知道那时候把自己某种方面得到解放、解脱。这还是世间的,但按孔繁森的行动来说,有好些就对我见的束缚来说解脱力度比较大,所以他一定得到爱果。

  孔繁森的事迹大家一定听到不同感、同情心,每个人都落泪不止,而且他的行动在西藏人民中得到一种共识,有一种同感。那我们真正能够证到真如,那种同体大悲,每个人的痛苦都是我们的痛苦,一定要解脱自他的痛苦,这种热度不是世间所能想像的。

  母亲对儿子来讲,所谓将心比心,她能体会他的酸甜苦辣,但哪有如一个菩萨对所有的众生、连对小兔子在内都要彻底解脱而后快的那种大悲心。所以同体大悲,证真如你才能知道每一个相续身中都有和我们真正共同的东西,而世间找不到真正的共同。

  象孔繁森的事迹就有一种打通自他的界限度,要是真正发心的一个菩萨那他知道你的无始时来怎么病苦,体贴入微,更不用说佛了。佛才是真正的有他心通,你所有的一举一动都在这个法界、法性中。

  所以这个善恶的问题也就是结果是爱非爱的问题,好象善事有点艰难、不自在似的,有点一般不受欢迎、一般人不大欣赏,可这里头善恶的问题是熔铸我们现在未来生活的主要问题,更不用说无漏善的具备了。

  所以这东西都是异熟果,异类而熟,有点长远的意思,不合现在人们的口味。我们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谁知明天会怎样,不如趁机大吃大喝、大玩大乐。

  (有同学问孔繁森为什么死于车祸)这不是当前的业,是无始以来的问题,而且在无我的境界中看这些世间生生死死、凄凄苦苦都是微乎其微的。佛到八十岁还拉肚子,这里也有示现生老病死的问题。所以业果问题很不容易搞清楚,可是一般华化佛教、民间信仰、普通人算命好象清清楚楚,实际上很复杂。果已经熟了,没有增上缘还不成。

  就拿我们对慈氏学有一点共识,这也由无始以来找原因,也要根据当前的现在找增上缘,一般人好象头头是道,就拿他心通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只有佛才能打破自他的界限。普通的他心通都不能体会到心里深处。所以这业果问题是不容易弄清楚的。

  一个是必然性,一个偶然性,必然性是无始积累,偶然性是被增上缘制约。如刚才所说九种系列了别识,为什么复杂?因为无始以来我见把根本没有的东西当有,又有它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大家可以根据这九种好好想想分析我们自修相续身的问题。

  

《摄大乘论 第40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41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