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6讲

  第6讲:第二品(第5页第5行-15行)

  (1993年11月14日)  

  我们正谈到心体第三,现在还属于讨论因果规律。佛教的因果规律,跟一般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对一般的规律有批判的态度,所以我们讲这一品叫作因果规律批判论,从批判中建立正确的因果规律。

  心体第三,前头佛说心、意、识有三种心体。所谓心体是心、意、识所诠的心体,体就是指的所诠的意义,心就是能诠。它指的什么意思?前头的意指的什么意思?意,原来交代的比较多,什么叫意?意的体有两种,一种是等无间缘,作意,等无间缘前头我们也谈了。它这个等无间缘呢,在前六识里,就是转识里有意,转识有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头的眼识跟后头的眼识成一种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在前头我们也谈过了,就是前头必须让路,必须前头的眼识先灭,把地方腾出来,后头的眼识才能生起,假如前头的眼识不灭,后头的眼识生不起来。前头也谈过,风跟水它这个道儿走不通它还可以绕道,不必非在同一个路下活动不可,可是眼识、耳识、鼻识以至于意识,那必须前头的事体灭了,把路线腾出来,让路,后头的才能够生起,这是等无间缘。这是前六识里头都必须有的。

  那么这个等无间缘前六识需要,那么第七识第八识是不是也有等无间缘?大家可以考虑,一定也要问这问题。第七识(末那识)跟阿赖耶识有不同的地方,它不同的是前后完全一样,所以也是刹那刹那生灭,前后完全一样,让路不让路好象问题不大。前六识,它花样挺多的,前后不一律,前头那种特殊的意识要是不让路的话,后头没法儿生起来,前后有不同,出现不同的状态。末那识跟阿赖耶识确实不同,但也得前灭后生,可是它前后是一律的,是不是还需要等无间缘?这个等无间缘这个缘、这个条件,这个因果规律在其他的世间学里都好象没提过,因为这是佛教里独有的因果规律。前头不让路后头生不起来,而且前头那个必须跟后头是同一类的事体,因为同一类的前头要不让,后头才生不起来,它没法儿绕道走,这个大家考虑,前七识跟第八识还需要不需要等无间缘?

  还有前头已经把什么是意,意体,意的心体已经交代的比较多,但什么叫识?这前头也有交代。前头有这个文字,大家注意“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它这是交代在识上。普通我们说心,也可以说包括所有的意跟识,但佛说三个名字,心、意、识,是不是有特别的所指的意义?

  意,前头说了它有特别所指,一种是以第二意为主,第一意呢是让路的问题,所有的识体让路都有意,都叫作意。第二种是它末那识的一个主要的一个体性,一个意义,就是它的染污意,跟四种烦恼相应。所以识必须由第一依生,就是必须要依第一意,意思就是让路的问题,它才生起来,不但它有自己的种子、因缘方面要具备,它还得有等无间缘,没有等无间缘它生不起来。所以前六识生起时要靠种子,但是要前头不让路,就生不起来,所以必须要第一依生。这第一依呢,就是指意的第一种的意思,必须前灭后生。可见这个识,必须依靠意,必须依靠第一个的意,也必须依靠第二个意。

  第二意的杂染,没有第二意的意思,前头的六识没有办法生起杂染。这杂染也特别,杂染,我们看前六识,虽然现量来说眼识是看色,是现量,但是有一个染污的问题,这染污的来源在哪儿,就在第二意上,虽然它不直接跟我见我慢我爱直接相应,但是它有意识常常不断地影响它不干净,必须有染污。而且意识也是这样,普通我们说我这个意识好象没受染污,好象没跟我见我慢这些东西相应,不能说是染污,可第七识跟它同时存在,同时生灭,就形成染污,就是杂染品类,属于有漏的一类东西。那么我们就想到,眼睛看的色,是不是也受这影响?见分受影响,相分是不是也受影响?大家都可以考虑,这个因果关系也是佛教独有的。

  普通我们说修行的人用种种方法修行,但要是他不对治我见我慢,不想法转依第七识、转识成智,是不是他老在那儿影响呢?我们觉得学习、修行的差不多了,要不管这个旁边老陪伴着的第七识末那识成不成呢?不但这个,你不了解这个第七识的存在,那更是大问题,什么是第七识,你根本不知道,而且抹杀它的存在,那你染污的来源根本不知道,你说这危险不危险,这认贼作子、认贼作父,是不是有这可能?所以这第二杂染、第六识时时刻刻有染污的根源,这染污的根源不一定是不善,它是无记,可是它是有覆无记,所以这一点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好好把我们内部解剖一下。我们盲修瞎练,说我修行到家了,你还受染污还怎么到家?你连你那贼的形象都不理解、不认识,你怎么把它转识成智?你这个敌人是怎么回事儿你都不了解,里头又有我见、又有我慢、又有我爱等等。=这个前六识,什么叫识?这底下又说了,“了别境”不但受“两种意”的影响,它本身又是什么呢?是“了别境”。世亲的论释里讲能取境、能取意,识都是能取,特别是前六识,它对它自己范围的境界,把守的很清楚、领域很分明,眼睛看的就是色。当然意识就更广泛了,上天下地无所不缘,它认识的范围很多,但是它总是有它的范围,有它的领域。“了别境”,了取别境,能取别境。

  关于第六识跟前五识有个并行,你眼睛缘色我也缘色,但是意识缘的领域是很宽广的,无所不缘,它缘的对象有时离开前五识的对象,它缘的都是一种好象抽象的,是共相。所以这个识是了别境,是了取别的境界。

  意识原来的训释词,就是下定义的话,叫什么呢?叫思量意。思量意,上次我们也谈了,思量什么呢?“思量我故”,时时刻刻考虑我,这是意的本意。

  识的本意呢,就是了别境,了还不是细分别,是整个,比如色法,就是整个了解这个色境,跟分别有点不同。

  心、意、识,这三个名字所诠的意义,把两个,两种心体,一个意体、一个识体已经交代过了。底下,就是心的问题了。  

  “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心这个名字,所诠的意义是什么呢?也就是它的定义是什么呢?心,固然是有一个普遍的包括一切的识体,可是它的本意,它自己特别的意思是什么呢?按说应该指的是阿赖耶识,你说为什么?心体第三就是指的心、意、识体性的第三,心体的第三,不是意体,不是识体,“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这个名字实际上就指的是阿赖耶识。  

  “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体就是指的所诠的意思,心的所诠指的就是阿赖耶识,心体就是指的阿赖耶识。它更进一步说,心跟意跟识又有什么关系呢?  

  “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跟其它的两种心体虽不同,也有关系,关系是什么呢?是此为种子,意及识转。由心体的阿赖耶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体,由此,前头所说的意跟识才能生起来,由这个作种子,也就是由这个作因缘,作亲因亲缘,在这个因果关系上它是亲因亲缘。对于这个意跟识,就是对于前头的“了别境”的识跟“思量我”的意,都是因缘的关系,这句话就表示三种心体不同,而有一定的关系。  

  底下说“何因缘故亦说名心”,心它有个别的意思,这心指的是什么意思?跟前头阿赖耶识是指的摄藏的东西,阿陀那识是指的执受的意思,心呢,是什么意思?

  

  底下说“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上次我们讲了,心呢是最灵活的,你怎么能把它安定下来?现在都讲活泼,心是最活泼的,因为什么说它最灵活,我们知道有这个体会,孙猴儿有七十二变,这个心的变太了不起了,任何世界上所有的数学、所有的品类的东西,没有比心再广泛的了。我翻译《庄严现观论》里头,讲到三大,三种大的东西,第一种大就是心,第二种大就是染污,第三种大就是清静,总之还是心的问题。你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现在能够到月球上去,能够到火星上去,这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限制不了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太大了。

  虽然心的作用特别大,可是人不相信自己,好象摸不着头脑,心是个什么样子,拿这个心所创造出的东西来证明它存在,必须拿它作个结果来证明它。这个原因不好说,的确,心要变成了我们的认识对象,它已经成了死的东西了,不是心了,不是活东西了,已经把它的可能性给局限住了,是不是这样子?

  我们说劳动力,战斗力,实际上都指的是活动,活活泼泼的没有法子限制的。打仗,毛主席说,破坏他的有生力量,无论用什么原子弹、这武器那武器,最主要的这武器──有生力量还是主要的,打起仗来还是这个,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这个心,的确力量很大,我们也很难认识,摸不着头脑,总想把它固定化把它死化,不死化我们认识不了。这也奇怪,自己的心,自己能认识的心,自己的心不相信它的存在,你说这奇怪不奇怪?不认为你的存在这也是心的作用,可是我就不认识你这能动的心、能认识的心有什么地位,解释问题的时候也不拿它做为重要的。

  尤其现在,现在你讲马克思经济学,商品本来是心的物化,劳动力的物化,我们写一篇小说,这也是个物化,形象化,概念化,于是心,这个能认识、最活泼、最能动的东西,你说在它所认识的对象里给它地位不给?它是不是事实?它是不是比物质还物质?物质还有破灭,变化还有限呢,这心变化无穷,力量最大。

  当然劳动力还指的劳动创造世界,它还有一定限度的,这个无记的心,善心跟恶心,这个创造世界的力量,你怎么估计它?现在商品比较丰富了,但思想的紊乱的情况你怎么估计它的价值?将来造成什么恶果?所以这三大里头,作恶作的也非常凶啊!作善事也非常厉害,每一个人你不要小看,不但从真如方面、佛性方面不能小看,从心的动力你不能小看,它发挥的作用很大,“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所以心的能量,你好好估计估计,我们这里头的…

《摄大乘论 第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7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