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講:第二品(第5頁第5行-15行)
(1993年11月14日)
我們正談到心體第叁,現在還屬于討論因果規律。佛教的因果規律,跟一般有很多的不同,所以對一般的規律有批判的態度,所以我們講這一品叫作因果規律批判論,從批判中建立正確的因果規律。
心體第叁,前頭佛說心、意、識有叁種心體。所謂心體是心、意、識所诠的心體,體就是指的所诠的意義,心就是能诠。它指的什麼意思?前頭的意指的什麼意思?意,原來交代的比較多,什麼叫意?意的體有兩種,一種是等無間緣,作意,等無間緣前頭我們也談了。它這個等無間緣呢,在前六識裏,就是轉識裏有意,轉識有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前頭的眼識跟後頭的眼識成一種因果關系,這個因果關系在前頭我們也談過了,就是前頭必須讓路,必須前頭的眼識先滅,把地方騰出來,後頭的眼識才能生起,假如前頭的眼識不滅,後頭的眼識生不起來。前頭也談過,風跟水它這個道兒走不通它還可以繞道,不必非在同一個路下活動不可,可是眼識、耳識、鼻識以至于意識,那必須前頭的事體滅了,把路線騰出來,讓路,後頭的才能夠生起,這是等無間緣。這是前六識裏頭都必須有的。
那麼這個等無間緣前六識需要,那麼第七識第八識是不是也有等無間緣?大家可以考慮,一定也要問這問題。第七識(末那識)跟阿賴耶識有不同的地方,它不同的是前後完全一樣,所以也是刹那刹那生滅,前後完全一樣,讓路不讓路好象問題不大。前六識,它花樣挺多的,前後不一律,前頭那種特殊的意識要是不讓路的話,後頭沒法兒生起來,前後有不同,出現不同的狀態。末那識跟阿賴耶識確實不同,但也得前滅後生,可是它前後是一律的,是不是還需要等無間緣?這個等無間緣這個緣、這個條件,這個因果規律在其他的世間學裏都好象沒提過,因爲這是佛教裏獨有的因果規律。前頭不讓路後頭生不起來,而且前頭那個必須跟後頭是同一類的事體,因爲同一類的前頭要不讓,後頭才生不起來,它沒法兒繞道走,這個大家考慮,前七識跟第八識還需要不需要等無間緣?
還有前頭已經把什麼是意,意體,意的心體已經交代的比較多,但什麼叫識?這前頭也有交代。前頭有這個文字,大家注意“識複由彼第一依生、第二雜染了別境義故”,它這是交代在識上。普通我們說心,也可以說包括所有的意跟識,但佛說叁個名字,心、意、識,是不是有特別的所指的意義?
意,前頭說了它有特別所指,一種是以第二意爲主,第一意呢是讓路的問題,所有的識體讓路都有意,都叫作意。第二種是它末那識的一個主要的一個體性,一個意義,就是它的染汙意,跟四種煩惱相應。所以識必須由第一依生,就是必須要依第一意,意思就是讓路的問題,它才生起來,不但它有自己的種子、因緣方面要具備,它還得有等無間緣,沒有等無間緣它生不起來。所以前六識生起時要靠種子,但是要前頭不讓路,就生不起來,所以必須要第一依生。這第一依呢,就是指意的第一種的意思,必須前滅後生。可見這個識,必須依靠意,必須依靠第一個的意,也必須依靠第二個意。
第二意的雜染,沒有第二意的意思,前頭的六識沒有辦法生起雜染。這雜染也特別,雜染,我們看前六識,雖然現量來說眼識是看色,是現量,但是有一個染汙的問題,這染汙的來源在哪兒,就在第二意上,雖然它不直接跟我見我慢我愛直接相應,但是它有意識常常不斷地影響它不幹淨,必須有染汙。而且意識也是這樣,普通我們說我這個意識好象沒受染汙,好象沒跟我見我慢這些東西相應,不能說是染汙,可第七識跟它同時存在,同時生滅,就形成染汙,就是雜染品類,屬于有漏的一類東西。那麼我們就想到,眼睛看的色,是不是也受這影響?見分受影響,相分是不是也受影響?大家都可以考慮,這個因果關系也是佛教獨有的。
普通我們說修行的人用種種方法修行,但要是他不對治我見我慢,不想法轉依第七識、轉識成智,是不是他老在那兒影響呢?我們覺得學習、修行的差不多了,要不管這個旁邊老陪伴著的第七識末那識成不成呢?不但這個,你不了解這個第七識的存在,那更是大問題,什麼是第七識,你根本不知道,而且抹殺它的存在,那你染汙的來源根本不知道,你說這危險不危險,這認賊作子、認賊作父,是不是有這可能?所以這第二雜染、第六識時時刻刻有染汙的根源,這染汙的根源不一定是不善,它是無記,可是它是有覆無記,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好好把我們內部解剖一下。我們盲修瞎練,說我修行到家了,你還受染汙還怎麼到家?你連你那賊的形象都不理解、不認識,你怎麼把它轉識成智?你這個敵人是怎麼回事兒你都不了解,裏頭又有我見、又有我慢、又有我愛等等。=這個前六識,什麼叫識?這底下又說了,“了別境”不但受“兩種意”的影響,它本身又是什麼呢?是“了別境”。世親的論釋裏講能取境、能取意,識都是能取,特別是前六識,它對它自己範圍的境界,把守的很清楚、領域很分明,眼睛看的就是色。當然意識就更廣泛了,上天下地無所不緣,它認識的範圍很多,但是它總是有它的範圍,有它的領域。“了別境”,了取別境,能取別境。
關于第六識跟前五識有個並行,你眼睛緣色我也緣色,但是意識緣的領域是很寬廣的,無所不緣,它緣的對象有時離開前五識的對象,它緣的都是一種好象抽象的,是共相。所以這個識是了別境,是了取別的境界。
意識原來的訓釋詞,就是下定義的話,叫什麼呢?叫思量意。思量意,上次我們也談了,思量什麼呢?“思量我故”,時時刻刻考慮我,這是意的本意。
識的本意呢,就是了別境,了還不是細分別,是整個,比如色法,就是整個了解這個色境,跟分別有點不同。
心、意、識,這叁個名字所诠的意義,把兩個,兩種心體,一個意體、一個識體已經交代過了。底下,就是心的問題了。
“心體第叁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心這個名字,所诠的意義是什麼呢?也就是它的定義是什麼呢?心,固然是有一個普遍的包括一切的識體,可是它的本意,它自己特別的意思是什麼呢?按說應該指的是阿賴耶識,你說爲什麼?心體第叁就是指的心、意、識體性的第叁,心體的第叁,不是意體,不是識體,“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這個名字實際上就指的是阿賴耶識。
“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爲心體”,體就是指的所诠的意思,心的所诠指的就是阿賴耶識,心體就是指的阿賴耶識。它更進一步說,心跟意跟識又有什麼關系呢?
“由此爲種子,意及識轉”。跟其它的兩種心體雖不同,也有關系,關系是什麼呢?是此爲種子,意及識轉。由心體的阿賴耶識,也就是阿賴耶識體,由此,前頭所說的意跟識才能生起來,由這個作種子,也就是由這個作因緣,作親因親緣,在這個因果關系上它是親因親緣。對于這個意跟識,就是對于前頭的“了別境”的識跟“思量我”的意,都是因緣的關系,這句話就表示叁種心體不同,而有一定的關系。
底下說“何因緣故亦說名心”,心它有個別的意思,這心指的是什麼意思?跟前頭阿賴耶識是指的攝藏的東西,阿陀那識是指的執受的意思,心呢,是什麼意思?
底下說“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上次我們講了,心呢是最靈活的,你怎麼能把它安定下來?現在都講活潑,心是最活潑的,因爲什麼說它最靈活,我們知道有這個體會,孫猴兒有七十二變,這個心的變太了不起了,任何世界上所有的數學、所有的品類的東西,沒有比心再廣泛的了。我翻譯《莊嚴現觀論》裏頭,講到叁大,叁種大的東西,第一種大就是心,第二種大就是染汙,第叁種大就是清靜,總之還是心的問題。你說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現在能夠到月球上去,能夠到火星上去,這個人都可以做得到,限製不了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太大了。
雖然心的作用特別大,可是人不相信自己,好象摸不著頭腦,心是個什麼樣子,拿這個心所創造出的東西來證明它存在,必須拿它作個結果來證明它。這個原因不好說,的確,心要變成了我們的認識對象,它已經成了死的東西了,不是心了,不是活東西了,已經把它的可能性給局限住了,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說勞動力,戰鬥力,實際上都指的是活動,活活潑潑的沒有法子限製的。打仗,毛主席說,破壞他的有生力量,無論用什麼原子彈、這武器那武器,最主要的這武器──有生力量還是主要的,打起仗來還是這個,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這個心,的確力量很大,我們也很難認識,摸不著頭腦,總想把它固定化把它死化,不死化我們認識不了。這也奇怪,自己的心,自己能認識的心,自己的心不相信它的存在,你說這奇怪不奇怪?不認爲你的存在這也是心的作用,可是我就不認識你這能動的心、能認識的心有什麼地位,解釋問題的時候也不拿它做爲重要的。
尤其現在,現在你講馬克思經濟學,商品本來是心的物化,勞動力的物化,我們寫一篇小說,這也是個物化,形象化,概念化,于是心,這個能認識、最活潑、最能動的東西,你說在它所認識的對象裏給它地位不給?它是不是事實?它是不是比物質還物質?物質還有破滅,變化還有限呢,這心變化無窮,力量最大。
當然勞動力還指的勞動創造世界,它還有一定限度的,這個無記的心,善心跟惡心,這個創造世界的力量,你怎麼估計它?現在商品比較豐富了,但思想的紊亂的情況你怎麼估計它的價值?將來造成什麼惡果?所以這叁大裏頭,作惡作的也非常凶啊!作善事也非常厲害,每一個人你不要小看,不但從真如方面、佛性方面不能小看,從心的動力你不能小看,它發揮的作用很大,“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所以心的能量,你好好估計估計,我們這裏頭的…
《攝大乘論 第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