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5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有二是什么呢?就是“若不共无明,及与五同法”,这两个就没有了。这是总结前边的话,要没有染污意,不共无明也没有,五同法也没有。

  三种的成相违,就是底下了,“训词二定别,无皆成过失,无想生,应无我执转,”用后边两个句子来说明上面,指的无有二,跟三成相违。这我执要恒随逐,一切种无有,要没有这个染污意的话,这个我执恒随逐,一切种子都没有,因为有染污意,这我执就恒随逐我,一切时候老有。  

  “无此一切处,我执不应有”,要没有染污意的话,一切处,我执都没有。证明第七识存在,因为我执存在。第七识就是不共无明的所依。  

  底下说“真意心当生,常能为障碍”。这个很厉害,我们本来可以认识真意,真实的意,可以认识真理、真如,这个认识真理的心本来可以生起,但是,“常能为障碍”,因为它能障碍你,所以你想认识真实必须想法解决障碍问题。  

  “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我们有这么个伴侣,如影随形,这是不共无明,不是相应无明,所以这个黑暗的世界很难叫它天亮。底下,“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

  “此意染污故”,它是染污的,“有覆无记性”。为什么它解释是染污的意思?有覆,不是无覆无记性。无记有两种,一种有覆的、有障碍的,一种无覆。这个第七识里头的四种烦恼,都是有覆的无记性,所以造成了杂染、造成有漏。“与四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色界天跟无色界天,它所有的烦恼,二缠,就是所具有的烦恼,对这色无色烦恼,都是有覆的。它举例说明是“有覆无记”,它跟色无色界天烦恼一样,都是有覆无记性。

  “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故”,为什么它不是不善,而是无记,无记里头的有覆无记?因为奢摩他所摄藏的,是为定心,所以它是无记的、是有覆的,这跟上头的色界天无色界天的烦恼都是有覆无记。

  “此意一切时,微细随逐故”,它不是很强烈的,是微细的,所以我们也很难察觉,是微细随逐。

  这前头把三种异名,阿赖耶识的另外的名吧,里头讲心、意、识,于是把意的问题解决了。识,好解决,容易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是“意”需要说明,把这意说明以后,就又回到第三种心体的问题,阿赖耶识为什么又叫心?

  

  “心体第三,如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这证明阿赖耶识也叫心。前头阿赖耶识已经有两个名字,加上“所知依”有三个名字,所以这里头异名,不同的名字所诠的都是阿赖耶识。

  

  底下,“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前头的意跟识,都由心体的阿赖耶识、由此为种子才生起的。

  

  “何因缘故,亦说名为心?”为什么又把阿赖耶识叫心呢?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为什么把阿赖耶识叫作心呢?因为种种法熏习种子,积集,怎么积集,是由种种法熏习所成,积累、聚集成的。这个心呢,是最灵活的,普通我们说心猿意马,一会儿一变,一会儿一变,这心实在是很难捉摸它,你限定它,不容易,最灵、最活。为什么说它最灵、最活呢?用积集两个字可以表示,用种种法熏习、积累所成的不是一种,是无量的,种种就有点……不是一种,很多很多。

  在双周会里也谈过这个问题,有没有偶然性?我们都承认有原因了,原因规定的话就成了死的东西了,机械的了,一点儿活气儿都没有,是不是这样?好象越活的东西它偶然性越强,必然性越小,是不是这样?心很难划分,它的性质很特别。而且上次我们谈到心跟色的分别,心有它的特点。上次说,心理当成一种认识对象了,好象很难范围,一范围就死了,是不是有这种情况?

  所以现在就讲活起来,活泼。我们的佛教哲学,也死气沉沉,一点儿活的气息都没有,都是人云亦云。这人云亦云还是只限于一部分书籍,这种原典没人愿意看了。所以想叫佛教哲学也能活起来,我觉得,一个是要学习藏文,汉藏对照,把名词可以活用,名词、句子都活动起来;一个是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跟世界的情况,共相跟自相要结合起来,我们对于世界上所有的因果规律要持批判的态度,那就慢慢活起来了。

  首先要从文字上活,就要学藏文,当然学梵文更好,梵文的典籍少,所以我们想法子,要使佛学活起来,活学活用,毛选,活学活用,慈氏学也要活学活用。第二要结合实际,自相和共相结合。佛教的共相很奇怪,其他哲学里的共相都是抽象的,而佛教里的共相,是真如、一切法的共相,法性、法界是一切法的依据,这个共相是实实在在的,不是抽象的。所以这是一个佛教的特点,具体的共相。

  上次咱们说,什么是细微的?什么是粗显的?过去都翻译成粗浅,深浅的浅。世亲就说,对法无我是微细的,人无我是粗浅的。这人无我、法无我都是一种共相,这个共相在一般理论上是抽象的不能证实的,证实必须通过自相。可是佛教里头的共相,法无我、真如、法界、法性,可以证实,是具体的,遍于一切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理论证明,还可以通过智慧、可以由定心来证真如,从闻慧、思慧、修慧来证这个共相的真如。

  所以我们闻慧跟一般的闻慧不一样,这些原典,慈氏学的原典,都是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我们的闻慧有很多不同,也有很多特点,所以你慢慢积累,就可以到最后直证真如、证见道的。我们从现在起,慢慢地有闻慧、思慧、修慧,因为我们所凭的是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法。

  所以我们研究《摄大乘论》这两品的话,一个是对因果律,我们认清了,第二,我们对真实是什么?认清了。这对掌握自己的命运,直证真如,保证我们自己的能够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意义是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底下我们也要讲,怎么有闻慧?唯识性的问题,所以这是认识真实的问题。心,是很活的,我们要把所有的法,也要活起来,使我们的佛教哲学活起来,在我们心里活起来,那就是积累、熏习,用正闻熏习的办法,熏习我们的阿赖耶识,熏习我们的心,积集种子,积累我们的正闻熏习,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摄大乘论 第5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6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