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2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故。”

  在这讲的是修行的次序。没有认识你怎么修行?修什么?你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是由闻慧、思慧、修慧,慢慢的由加行位到见道位,然后修习位,这样循序渐进才叫修行。

  我们最初不叫加行位叫资粮位,象我们都是资粮位,也叫信解行位,以后才有加行位,就是加力修行、努力学习。你努力学习的办法主要是六波罗蜜多。“波罗蜜多”主要是“度”的意思。前面咱们谈到过,乘、度,大乘小乘的乘,还有提到船,舟船,度跟坐船有关系。这度和渡船相似,能达到彼岸,从我们这生死海能渡到解脱的彼岸,能证得真如,能证到无住涅磐,这都靠什么修行?就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这六度。

  这六度的确关涉到所有的修行。人与人的关系主要是布施,帮助他改善生活。戒律就是善恶问题,我们的行为很合理、如理的话就是善的,都和真实相应,那你就是戒住。忍辱不但是人家欺侮你要忍耐,痛苦的时候要忍耐,有时候不懂的东西我们要忍耐想法子懂,“谛察法忍”就是能够仔细理解佛教的道理,对于我们现在来说就是仔细理解《摄大乘论》的道理。这很难做到,我自己读书有时很急燥,学习不是很安分。所以学习还要有高度的忍耐性才能真正学好。

  精进也很厉害。中国有句古话叫“自强不息”,另外还有很多类似的话。精进也是勤,这勤很重要,人的一生没有多长时间,这时间怎么消遣?光阴难得,怎样运用时间是大问题,表示你这一辈子是活得长呢、还是活得短呢,这长短和你运用时间很有关系。运用时间也就是勤、精进的问题。有的人勤,一天能当两天过,我们就不成。可是佛学文献浩如烟海,又挺难懂,还要搞翻译,不容易,这辈子恐怕不行,算了吧!我想这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就看你自己怎么做、怎么精进的问题。

  静虑、慧。定和一、多特别有关系。的确,我们这一天忽忽悠悠的能有什么一贯的事情?很难。现在我们就想法子能证得真实、破除虚妄、时时刻刻都和真实相应,老离不开一个目标,能不能?把这漂泊的生活安定下来,能不能?晚上躺在床上一想,这一天乱七八糟、忽忽悠悠的,这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了?我们要求能控制我们的生活,能稳定我们的生活,能不能?

  我要告诉大家:能!从原典中找出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找出路,那也就是六度,不用多,六条都包括了。你要做好了,时时刻刻都在渡,在漂洋过海,都可以结束你漂泊的生活。这就要求你改造错误的认识,也就是刚才所说的增益、损减执,也就是两个障碍。我们修行就是要对治障碍,智慧是能对治,障碍是所对治。你就相信佛教里是有办法能对治你这错误认识,那就是你得细心研究、学习。

  学习的第一关就碰到三自性、三能相问题,实行六度要三轮清净,这就和三性、认识真实有密切关系。你所以能度的原因就在于你能认识真实,破除你的错误认识,打破障碍。前头提到:障碍已经很清楚:一个增益执,一个损减执,很简单了!你不论怎么修习,就是分析里头有没有增益执、损减执,假设有那就不是修行了,你还在那儿生死轮回,还在那儿恶性循环,很简单。

  佛不是叫你为难,不是一定叫你不明白才好。这里头看起来什么叫三自性、三能相?特别,没听说过,我就听说过阿弥陀佛,还有人说我就听说过上帝。其实佛教真正看起来并不复杂,很简单,禅宗也说过,“佛法无多子”,的确,佛菩萨尤其无著菩萨尽给你方便,就看你自己认识怎么样,是不是下决心认识。

  “增上意乐”包括两种心所。一种胜解;一种欲,欲乐,很有兴趣。已经能行六波罗蜜多,你按既没有增益执、又没有损减执离开二边来实行六度。实行六度以后更要进一步“成满增上意乐”,这和普通人不一样,通过这个增上意乐得到清净。清净和杂染、烦恼相对。

  无论你认识、生活都离不开烦恼与所知二障,你离开二障才能真正得到清净。清净一方面有清洁的意思,一方面有美好的意思。我们的兴趣这方面要来得清洁、清净,和二障没有关系,和二边没有关系,这不容易。你能有些行到、做到还不成,还要进一步把你的思想认识、兴趣提高,使它净化。

  这净化很难,因为增益、损减在我们生活、思想里头已经根深蒂固,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十地磨炼。为什么?这是过去无始以来熏习的结果,和熏习有关系。

  熏习就和第八识有关系,底下我们就讲这个,人类发现了阿赖耶识就是发现了熏习的根源。这个所依,就是熏习,我们所有一切成为什么样子都跟熏习有关系,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格、一个什么个性都和熏习有关系,如陶冶、涵养这都是熏习。

  熏习是什么意思?拿普通常见的譬喻说,如中国人爱喝茶,常用茉莉花熏茶,原来它没有茉莉花香味,熏久了就有了香味,这就是熏习。还有要是老在臭鱼烂虾的地方呆着,久而不知其臭,这也是熏习。所以把一个人熔铸成什么样子主要是熏习,可我们形成这样状况的熏习不是几十年的问题,根深蒂固。连我们刚才说的二执随时都在我们的脑子里,这东西限制我们,你拿出来又不容易。普通人说“你搞佛学是主观主义,搞什么名堂?不现实!”其实我们真正哪天现实过?哪天也没现实!这由来已久。  

  “次后,清净意乐所摄六波罗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别应勤修习,谓要经三无数大劫。”

  你见道以后还不能算完,你脑子里还没清除,还得洗脑筋,“谓要经三无数大劫”。这个时间太长了吧?可你不想:我们从哪儿来的?时间恐怕比三无数劫还要长得多。  

  “次后于三菩萨所学应令圆满。”

  就是戒定慧三学要圆满起来。  

  “既圆满已,彼果涅磐及与无上正等菩提应现等证,故说十处如是次第。”

  总结了前面一段,都是讲修行的次第。这就是修行,修行很长啊!三无数劫,你要没点耐心哪成?“三菩萨所学”即戒定慧,你能圆满就能得到结果,你断的结果就是涅磐,你智的结果就是无上正等菩提。

  什么叫无上正等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叫正等?“正”在藏文中是如实之意,“等”是圆满的意思。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如实,和真实、实际的东西没有丝毫区别,等就是平等、完全的意思,所以藏文就翻作圆满之意。这个菩提觉悟不是那么简单的,经过三无数劫把一点残渣余孽都没有了,那才叫是普遍的、丝毫没有残余的这样一个结果,所以把十种殊胜殊胜语如是安排成佛修行的次第。

  所谓修行,大家不要以为手里拿着念珠,我烧香、拜佛就算了,主要的是六度,六度怎么做?主要是认识三自性,所以应该把过去的想法放一放。 “又此说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此说中一切大乘的道理都得到究竟。这夸张吗?无著菩萨怎么这样子说?他不是没根据的!

  

《摄大乘论 第2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3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