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2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故。”

  在這講的是修行的次序。沒有認識你怎麼修行?修什麼?你得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正確的認識是由聞慧、思慧、修慧,慢慢的由加行位到見道位,然後修習位,這樣循序漸進才叫修行。

  我們最初不叫加行位叫資糧位,象我們都是資糧位,也叫信解行位,以後才有加行位,就是加力修行、努力學習。你努力學習的辦法主要是六波羅蜜多。“波羅蜜多”主要是“度”的意思。前面咱們談到過,乘、度,大乘小乘的乘,還有提到船,舟船,度跟坐船有關系。這度和渡船相似,能達到彼岸,從我們這生死海能渡到解脫的彼岸,能證得真如,能證到無住涅磐,這都靠什麼修行?就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這六度。

  這六度的確關涉到所有的修行。人與人的關系主要是布施,幫助他改善生活。戒律就是善惡問題,我們的行爲很合理、如理的話就是善的,都和真實相應,那你就是戒住。忍辱不但是人家欺侮你要忍耐,痛苦的時候要忍耐,有時候不懂的東西我們要忍耐想法子懂,“谛察法忍”就是能夠仔細理解佛教的道理,對于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仔細理解《攝大乘論》的道理。這很難做到,我自己讀書有時很急燥,學習不是很安分。所以學習還要有高度的忍耐性才能真正學好。

  精進也很厲害。中國有句古話叫“自強不息”,另外還有很多類似的話。精進也是勤,這勤很重要,人的一生沒有多長時間,這時間怎麼消遣?光陰難得,怎樣運用時間是大問題,表示你這一輩子是活得長呢、還是活得短呢,這長短和你運用時間很有關系。運用時間也就是勤、精進的問題。有的人勤,一天能當兩天過,我們就不成。可是佛學文獻浩如煙海,又挺難懂,還要搞翻譯,不容易,這輩子恐怕不行,算了吧!我想這世界上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就看你自己怎麼做、怎麼精進的問題。

  靜慮、慧。定和一、多特別有關系。的確,我們這一天忽忽悠悠的能有什麼一貫的事情?很難。現在我們就想法子能證得真實、破除虛妄、時時刻刻都和真實相應,老離不開一個目標,能不能?把這漂泊的生活安定下來,能不能?晚上躺在床上一想,這一天亂七八糟、忽忽悠悠的,這一輩子就這樣過下去了?我們要求能控製我們的生活,能穩定我們的生活,能不能?

  我要告訴大家:能!從原典中找出路,我們大家共同努力找出路,那也就是六度,不用多,六條都包括了。你要做好了,時時刻刻都在渡,在漂洋過海,都可以結束你漂泊的生活。這就要求你改造錯誤的認識,也就是剛才所說的增益、損減執,也就是兩個障礙。我們修行就是要對治障礙,智慧是能對治,障礙是所對治。你就相信佛教裏是有辦法能對治你這錯誤認識,那就是你得細心研究、學習。

  學習的第一關就碰到叁自性、叁能相問題,實行六度要叁輪清淨,這就和叁性、認識真實有密切關系。你所以能度的原因就在于你能認識真實,破除你的錯誤認識,打破障礙。前頭提到:障礙已經很清楚:一個增益執,一個損減執,很簡單了!你不論怎麼修習,就是分析裏頭有沒有增益執、損減執,假設有那就不是修行了,你還在那兒生死輪回,還在那兒惡性循環,很簡單。

  佛不是叫你爲難,不是一定叫你不明白才好。這裏頭看起來什麼叫叁自性、叁能相?特別,沒聽說過,我就聽說過阿彌陀佛,還有人說我就聽說過上帝。其實佛教真正看起來並不複雜,很簡單,禅宗也說過,“佛法無多子”,的確,佛菩薩尤其無著菩薩盡給你方便,就看你自己認識怎麼樣,是不是下決心認識。

  “增上意樂”包括兩種心所。一種勝解;一種欲,欲樂,很有興趣。已經能行六波羅蜜多,你按既沒有增益執、又沒有損減執離開二邊來實行六度。實行六度以後更要進一步“成滿增上意樂”,這和普通人不一樣,通過這個增上意樂得到清淨。清淨和雜染、煩惱相對。

  無論你認識、生活都離不開煩惱與所知二障,你離開二障才能真正得到清淨。清淨一方面有清潔的意思,一方面有美好的意思。我們的興趣這方面要來得清潔、清淨,和二障沒有關系,和二邊沒有關系,這不容易。你能有些行到、做到還不成,還要進一步把你的思想認識、興趣提高,使它淨化。

  這淨化很難,因爲增益、損減在我們生活、思想裏頭已經根深蒂固,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十地磨煉。爲什麼?這是過去無始以來熏習的結果,和熏習有關系。

  熏習就和第八識有關系,底下我們就講這個,人類發現了阿賴耶識就是發現了熏習的根源。這個所依,就是熏習,我們所有一切成爲什麼樣子都跟熏習有關系,你成爲一個什麼樣的人格、一個什麼個性都和熏習有關系,如陶冶、涵養這都是熏習。

  熏習是什麼意思?拿普通常見的譬喻說,如中國人愛喝茶,常用茉莉花熏茶,原來它沒有茉莉花香味,熏久了就有了香味,這就是熏習。還有要是老在臭魚爛蝦的地方呆著,久而不知其臭,這也是熏習。所以把一個人熔鑄成什麼樣子主要是熏習,可我們形成這樣狀況的熏習不是幾十年的問題,根深蒂固。連我們剛才說的二執隨時都在我們的腦子裏,這東西限製我們,你拿出來又不容易。普通人說“你搞佛學是主觀主義,搞什麼名堂?不現實!”其實我們真正哪天現實過?哪天也沒現實!這由來已久。  

  “次後,清淨意樂所攝六波羅蜜多于十地中分分差別應勤修習,謂要經叁無數大劫。”

  你見道以後還不能算完,你腦子裏還沒清除,還得洗腦筋,“謂要經叁無數大劫”。這個時間太長了吧?可你不想:我們從哪兒來的?時間恐怕比叁無數劫還要長得多。  

  “次後于叁菩薩所學應令圓滿。”

  就是戒定慧叁學要圓滿起來。  

  “既圓滿已,彼果涅磐及與無上正等菩提應現等證,故說十處如是次第。”

  總結了前面一段,都是講修行的次第。這就是修行,修行很長啊!叁無數劫,你要沒點耐心哪成?“叁菩薩所學”即戒定慧,你能圓滿就能得到結果,你斷的結果就是涅磐,你智的結果就是無上正等菩提。

  什麼叫無上正等菩提?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什麼叫正等?“正”在藏文中是如實之意,“等”是圓滿的意思。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如實,和真實、實際的東西沒有絲毫區別,等就是平等、完全的意思,所以藏文就翻作圓滿之意。這個菩提覺悟不是那麼簡單的,經過叁無數劫把一點殘渣余孽都沒有了,那才叫是普遍的、絲毫沒有殘余的這樣一個結果,所以把十種殊勝殊勝語如是安排成佛修行的次第。

  所謂修行,大家不要以爲手裏拿著念珠,我燒香、拜佛就算了,主要的是六度,六度怎麼做?主要是認識叁自性,所以應該把過去的想法放一放。 “又此說中一切大乘皆得究竟。”

  此說中一切大乘的道理都得到究竟。這誇張嗎?無著菩薩怎麼這樣子說?他不是沒根據的!

  

《攝大乘論 第2講》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3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