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候就要看上下文的情况。实际殊胜里头也有差别问题。同时这十处和小乘不一样,比它优越得多,佛只为菩萨说。因为释迦牟尼时代讲的小乘阿含经和大乘经有许多不同,小乘是成阿罗汉、而不是成佛。所以结论提到十种、十处和小乘不同,表示它最优越,由许多大乘经中也可以看出来只为菩萨说。
“是故应知但依大乘诸佛世尊有十相殊胜殊胜语。”
然后又提出问题来:
“复次,云何由此十相殊胜殊胜如来语,显于大乘真是佛语?遮声闻乘是大乘性?”
主要是怎样能表现出十处真是佛说?和声闻乘不同,也就是声闻乘不是佛的究竟说,围绕十处来说怎么样真是佛语?
“由此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于大乘中处处见说?”
然后回答:
“谓此十处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随顺无违。为能证得一切智智。”
为什么十处真是佛语?因为十处最能引大菩提性。这是条件,大觉性由这十处最能引出来。又“是善成立,随顺无违”,并且在理论上善能成立,也就是《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四种道理:①观待道理,又称相待道理;②作用道理,又称因果道理;③证成道理,又称成就道理;④法尔道理,又称法然道理。可以证实十句中十处最能够证得一切智智。
前面也探讨过为什么叫一切智智、一切行相智,过去翻译叫一切种智,我觉得应译成行相智,尤其现在要译《庄严现观》觉得译为一切行相智更合适。《大般若经》中翻作一切种智。我看翻作一切智智、行相智比较合适。
所谓善成立就是根据四种道理证得一切行相智。这十种殊胜语是能证得,随顺无违,都表示能证得的一种条件。“为能证得一切智智”,在加行行动上是最能引这大菩提性,在理论上是最能成立,在理论、行动上都可以说和大菩提性、证一切智智是密切相关。这里的两个颂子就是结束前面所说的十处。
“此中二颂: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异,
三学、彼果断、及智。最上乘摄是殊胜。
此说、此余、见、不见,”
翻译颂子打标点比较麻烦。大乘里头是处处见说,小乘没见过、没说过。(“此说”指大乘中所说,“此余”指大乘以外所说,“见”对应前者,“不见”对应后者。《藏要》本注:藏本此句云:“此说此见余不见。”今译文晦。——整理者注。)
“由此最胜菩提因,故许大乘真佛语!”
菩提因是最能成佛的,是佛当然要说的经验了,佛就是靠这成佛的,所以真正是佛所说的话。
“由说十处故殊胜。”
和小乘不同,而且能成佛,所以这十处就是成佛的经验,小乘是只可成阿罗汉。
“复次,云何如是次第说此十处。”
刚才是问为什么,现在是说怎样排次序,怎么排这样一个次第?
“谓诸菩萨于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缘起应得善巧。”
这是修习的第一步。在藏文中无“先善”这样的字语,只是“诸菩萨依于诸法因方于缘起应得善巧”,没有先后的意思。汉文中有一点这样的意思:先把诸法因认识以后再怎么怎么样。这句话就是第一个步骤,“依于诸法因方于缘起应得善巧”,你要不认识诸法因,对缘起法当然认识不清楚,因和缘起有密切关系,所以先明白因、后知道缘起。因实际就是缘起,就是先要知道阿赖耶识。
“次后于缘所生诸法应善其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
你要知道世界的缘起,因果的问题最重要,因果的问题是大问题。怎样认识因果?现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讲的是增上缘、助缘,不是真正的原因,不是讲因缘。所以真正能认识宇宙人生的缘起,这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因缘是亲办自果,有点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发现第八识以前可以说是找不到因果规律,是搞不清楚,所以这个步骤连同前面讲因的问题很不简单,以后还要狠讲。
第二步也是很重要,缘所生法怎么认识?怎么认识它的能相?在藏文中能相、所相分别得很清楚。我们讲三自性、三能相可以说是我们能够进入解脱的一个门径。你要找不着原因的话,就不能控制以后怎么样,但还要认识原因造成的事物到底是怎么回事。
开始讲阿赖耶识这是很稀有的事情。如果佛不出世,慈氏要不继续把佛法发展,那真正的原因我们还是找不到。找到真正的原因以后,怎么认识这些原因造成的事情,关系到我们能不能解脱、走向自在、不受生死束缚,我们能否安排自己的命运,就看这个步骤。那么怎么认识能相?“善能远离增益、损减二边过故”,这是关键。我们人类的认识里头有好多是主观成分而不是如实,是人类自己安上去的。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两边,一个是增益执,一个是损减执。
说增益执,普通举例子,如“上帝”是增益上去的,这大家还容易知道。可还有许多和人类认识离不开的东西也是人类加上去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唯心、主观主义。为什么这样说?世亲解释这段话说:“谓实无有,遍计所执定执为有,名为增益。增益无故损减实有。圆成实性远离如是二边过失,故名善巧。”
通常佛教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三法印,也就是“常”与“我”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个检验人自己的观念是不是真实。常,哪有常一不变的东西?佛教里头讲刹那刹那生灭,物质里头真有不灭的?真是这样?这和人们信上帝、信真主是一样的。什么东西能停一会儿?不可能!只有相似相续。常的东西有吗?根本没有,是人类主观认识加上去的。
诸法无我,“我”就是指的独立存在,不受其他东西影响,世间有这东西没有?这也是人安立上去的,用马克思的话叫“异化”。这些都是增益执,增益的同时也就是损减。
这里主要讲的是常、我,另外还有“常乐我净”的乐与净,本来丑的认为美,本来臭的认为香,本来苦的认为乐,类似等等都成了习惯。就这么习惯下去没人提出异议?应该多提异议,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说什么东西没变?你说什么东西独立存在?这种思想认识从哪儿来的?可靠吗?所以这叫增益执,主观的异化当成客观的东西。
损减执,比如一些人,我两眼一闭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什么呢?他又有了一个空空洞洞的东西,这个就是空见,就是损减执,损减了阿赖耶识。
底下我们会讲到《解深密经》中的话:“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为什么怕他执为我?因为就有人执为我,无著说了,这就是损减执。刚才说了阿赖耶识是多么重要的原因,你连阿赖耶识都要反对,就使得原因、因果都讲不通了。还有人说真如可以受熏,把阿赖耶识当真如、当无为法,你说离奇不离奇!真如能作万有的原因吗?真如能受熏,佛也能受熏了。所以奇谈怪论多得很,尤其在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损减和增益是双胞胎,增益的时候就有损减,增益了遍计所执性的时候就损减了真如。根本没有的增加上去,根本有的就损减,就是损减了真如。所以针对这种谬论,我们要把真正的原典、慈氏学的原典好好读一读,那种邪说怪论就没市场了。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是不是真正有人执为我,大家看看,分析分析。所以我们今天讲慈氏学就是要弘扬正法,就是要以原典为依据,不能乱说,乱说害人,不但害己而且害人。佛为解脱众生而说法,你却要毁害众生,这是什么佛教?所以我们现在不提倡别的,主要是提倡读原典,不听胡说八道。
底下是讲唯识性,这个唯识不是普通的认识问题,它是关系到一个人的修养、修行,走上正轨的必由之路。
“次后,如是善修菩萨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令从诸障心得解脱。”
通达这个善修,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人就是因为障碍不能解脱,大家知道有所知障和烦恼障。怎么才能排除障碍?就是远离二边。“应正通达善所取相”,就是真正明白三性是怎么回事。
今天早晨我对读汉藏《无性释摄大乘论》,本来玄奘法师从梵文中翻译了一部《无性释》,我看玄奘法师翻译的不大清楚,我又从藏文中翻译了一段,藏文这段我看非常简单,很到家。底下讲三性的时候,可以搞些关于三性的资料,也就是我们怎么开发研究学习《摄大乘论》,我们再想法子印些参考资料,帮助大家来认识。
三性问题历来很少人提到,即使一些讲唯识的人也不大提。可是三性与唯识有密切关系,你认识三性以后才真正能修习,所谓认识三性就是唯识性。
刚才我们说过唯识不是一种学说,是个修行的方法,是认识真实的一种方法。我们现在办这个班,希望大家将来有些成就,那就是劝大家不要急于求成,要慢慢来,要多次来,是可以了解这里面的东西的。这个工作不是靠我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大家共同合作搞好,这做好的意义大家慢慢也越来越能领会到。
“应正通达善所取相,”你对三能相、三自性能有个正确的认识,这是你修行的关键。我不止一次碰到这种人:“你净会弄书本,你不懂修行。”修行是怎么回事?这地方大家要注意,什么是修行?修行者也,就是你按照正确的认识,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这样重复下去,也就是拿道理来认识一切事情,这就叫修行!否则你顶多把佛当成个神圣的东西,和神一样,和上帝一样、和大自在天一样。
所以你怎么认识佛?什么叫佛?那也离不开三性、三能相的问题。首先谈到三法印,这是佛说的,合乎这道理的就是佛教,不合乎的就不是佛教,这说的很清楚,就是看你用什么标准衡量。三自性、三能相,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标准,是中道,是非空非有的,是能证真如的,是能证圆成实的。下面就是说怎么实行的问题,也就是六度。我们怎么能够从这个“诸障心得解脱”?
“次后通达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罗蜜多,由证得故,应更成满增上意乐,得清净…
《摄大乘论 第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