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2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候就要看上下文的情況。實際殊勝裏頭也有差別問題。同時這十處和小乘不一樣,比它優越得多,佛只爲菩薩說。因爲釋迦牟尼時代講的小乘阿含經和大乘經有許多不同,小乘是成阿羅漢、而不是成佛。所以結論提到十種、十處和小乘不同,表示它最優越,由許多大乘經中也可以看出來只爲菩薩說。  

  “是故應知但依大乘諸佛世尊有十相殊勝殊勝語。”

  然後又提出問題來:  

  “複次,雲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顯于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

  主要是怎樣能表現出十處真是佛說?和聲聞乘不同,也就是聲聞乘不是佛的究竟說,圍繞十處來說怎麼樣真是佛語?  

  “由此十處于聲聞乘曾不見說,唯于大乘中處處見說?”

  然後回答:  

  “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爲能證得一切智智。”

  爲什麼十處真是佛語?因爲十處最能引大菩提性。這是條件,大覺性由這十處最能引出來。又“是善成立,隨順無違”,並且在理論上善能成立,也就是《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四種道理:①觀待道理,又稱相待道理;②作用道理,又稱因果道理;③證成道理,又稱成就道理;④法爾道理,又稱法然道理。可以證實十句中十處最能夠證得一切智智。

  前面也探討過爲什麼叫一切智智、一切行相智,過去翻譯叫一切種智,我覺得應譯成行相智,尤其現在要譯《莊嚴現觀》覺得譯爲一切行相智更合適。《大般若經》中翻作一切種智。我看翻作一切智智、行相智比較合適。

  所謂善成立就是根據四種道理證得一切行相智。這十種殊勝語是能證得,隨順無違,都表示能證得的一種條件。“爲能證得一切智智”,在加行行動上是最能引這大菩提性,在理論上是最能成立,在理論、行動上都可以說和大菩提性、證一切智智是密切相關。這裏的兩個頌子就是結束前面所說的十處。

  

  “此中二頌:

  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

  叁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

  此說、此余、見、不見,”

  翻譯頌子打標點比較麻煩。大乘裏頭是處處見說,小乘沒見過、沒說過。(“此說”指大乘中所說,“此余”指大乘以外所說,“見”對應前者,“不見”對應後者。《藏要》本注:藏本此句雲:“此說此見余不見。”今譯文晦。——整理者注。)  

  “由此最勝菩提因,故許大乘真佛語!”

  菩提因是最能成佛的,是佛當然要說的經驗了,佛就是靠這成佛的,所以真正是佛所說的話。  

  “由說十處故殊勝。”

  和小乘不同,而且能成佛,所以這十處就是成佛的經驗,小乘是只可成阿羅漢。  

  “複次,雲何如是次第說此十處。”

  剛才是問爲什麼,現在是說怎樣排次序,怎麼排這樣一個次第?  

  “謂諸菩薩于諸法因要先善已,方于緣起應得善巧。”

  這是修習的第一步。在藏文中無“先善”這樣的字語,只是“諸菩薩依于諸法因方于緣起應得善巧”,沒有先後的意思。漢文中有一點這樣的意思:先把諸法因認識以後再怎麼怎麼樣。這句話就是第一個步驟,“依于諸法因方于緣起應得善巧”,你要不認識諸法因,對緣起法當然認識不清楚,因和緣起有密切關系,所以先明白因、後知道緣起。因實際就是緣起,就是先要知道阿賴耶識。  

  “次後于緣所生諸法應善其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

  你要知道世界的緣起,因果的問題最重要,因果的問題是大問題。怎樣認識因果?現在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講的是增上緣、助緣,不是真正的原因,不是講因緣。所以真正能認識宇宙人生的緣起,這在人類曆史上還是第一次。因緣是親辦自果,有點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發現第八識以前可以說是找不到因果規律,是搞不清楚,所以這個步驟連同前面講因的問題很不簡單,以後還要狠講。

  第二步也是很重要,緣所生法怎麼認識?怎麼認識它的能相?在藏文中能相、所相分別得很清楚。我們講叁自性、叁能相可以說是我們能夠進入解脫的一個門徑。你要找不著原因的話,就不能控製以後怎麼樣,但還要認識原因造成的事物到底是怎麼回事。

  開始講阿賴耶識這是很稀有的事情。如果佛不出世,慈氏要不繼續把佛法發展,那真正的原因我們還是找不到。找到真正的原因以後,怎麼認識這些原因造成的事情,關系到我們能不能解脫、走向自在、不受生死束縛,我們能否安排自己的命運,就看這個步驟。那麼怎麼認識能相?“善能遠離增益、損減二邊過故”,這是關鍵。我們人類的認識裏頭有好多是主觀成分而不是如實,是人類自己安上去的。無論做什麼事都有兩邊,一個是增益執,一個是損減執。

  說增益執,普通舉例子,如“上帝”是增益上去的,這大家還容易知道。可還有許多和人類認識離不開的東西也是人類加上去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唯心、主觀主義。爲什麼這樣說?世親解釋這段話說:“謂實無有,遍計所執定執爲有,名爲增益。增益無故損減實有。圓成實性遠離如是二邊過失,故名善巧。”

  通常佛教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叁法印,也就是“常”與“我”的問題,也可以通過這個檢驗人自己的觀念是不是真實。常,哪有常一不變的東西?佛教裏頭講刹那刹那生滅,物質裏頭真有不滅的?真是這樣?這和人們信上帝、信真主是一樣的。什麼東西能停一會兒?不可能!只有相似相續。常的東西有嗎?根本沒有,是人類主觀認識加上去的。

  諸法無我,“我”就是指的獨立存在,不受其他東西影響,世間有這東西沒有?這也是人安立上去的,用馬克思的話叫“異化”。這些都是增益執,增益的同時也就是損減。

  這裏主要講的是常、我,另外還有“常樂我淨”的樂與淨,本來醜的認爲美,本來臭的認爲香,本來苦的認爲樂,類似等等都成了習慣。就這麼習慣下去沒人提出異議?應該多提異議,根本不是這麼回事!你說什麼東西沒變?你說什麼東西獨立存在?這種思想認識從哪兒來的?可靠嗎?所以這叫增益執,主觀的異化當成客觀的東西。

  損減執,比如一些人,我兩眼一閉什麼都沒有了。沒有什麼呢?他又有了一個空空洞洞的東西,這個就是空見,就是損減執,損減了阿賴耶識。

  底下我們會講到《解深密經》中的話:“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爲什麼怕他執爲我?因爲就有人執爲我,無著說了,這就是損減執。剛才說了阿賴耶識是多麼重要的原因,你連阿賴耶識都要反對,就使得原因、因果都講不通了。還有人說真如可以受熏,把阿賴耶識當真如、當無爲法,你說離奇不離奇!真如能作萬有的原因嗎?真如能受熏,佛也能受熏了。所以奇談怪論多得很,尤其在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損減和增益是雙胞胎,增益的時候就有損減,增益了遍計所執性的時候就損減了真如。根本沒有的增加上去,根本有的就損減,就是損減了真如。所以針對這種謬論,我們要把真正的原典、慈氏學的原典好好讀一讀,那種邪說怪論就沒市場了。

  “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是不是真正有人執爲我,大家看看,分析分析。所以我們今天講慈氏學就是要弘揚正法,就是要以原典爲依據,不能亂說,亂說害人,不但害己而且害人。佛爲解脫衆生而說法,你卻要毀害衆生,這是什麼佛教?所以我們現在不提倡別的,主要是提倡讀原典,不聽胡說八道。

  底下是講唯識性,這個唯識不是普通的認識問題,它是關系到一個人的修養、修行,走上正軌的必由之路。  

  “次後,如是善修菩薩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令從諸障心得解脫。”

  通達這個善修,這個環節是非常重要的。人就是因爲障礙不能解脫,大家知道有所知障和煩惱障。怎麼才能排除障礙?就是遠離二邊。“應正通達善所取相”,就是真正明白叁性是怎麼回事。

  今天早晨我對讀漢藏《無性釋攝大乘論》,本來玄奘法師從梵文中翻譯了一部《無性釋》,我看玄奘法師翻譯的不大清楚,我又從藏文中翻譯了一段,藏文這段我看非常簡單,很到家。底下講叁性的時候,可以搞些關于叁性的資料,也就是我們怎麼開發研究學習《攝大乘論》,我們再想法子印些參考資料,幫助大家來認識。

  叁性問題曆來很少人提到,即使一些講唯識的人也不大提。可是叁性與唯識有密切關系,你認識叁性以後才真正能修習,所謂認識叁性就是唯識性。

  剛才我們說過唯識不是一種學說,是個修行的方法,是認識真實的一種方法。我們現在辦這個班,希望大家將來有些成就,那就是勸大家不要急于求成,要慢慢來,要多次來,是可以了解這裏面的東西的。這個工作不是靠我一個人能完成的,而是大家共同合作搞好,這做好的意義大家慢慢也越來越能領會到。

  “應正通達善所取相,”你對叁能相、叁自性能有個正確的認識,這是你修行的關鍵。我不止一次碰到這種人:“你淨會弄書本,你不懂修行。”修行是怎麼回事?這地方大家要注意,什麼是修行?修行者也,就是你按照正確的認識,一次、兩次、叁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八次……這樣重複下去,也就是拿道理來認識一切事情,這就叫修行!否則你頂多把佛當成個神聖的東西,和神一樣,和上帝一樣、和大自在天一樣。

  所以你怎麼認識佛?什麼叫佛?那也離不開叁性、叁能相的問題。首先談到叁法印,這是佛說的,合乎這道理的就是佛教,不合乎的就不是佛教,這說的很清楚,就是看你用什麼標准衡量。叁自性、叁能相,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標准,是中道,是非空非有的,是能證真如的,是能證圓成實的。下面就是說怎麼實行的問題,也就是六度。我們怎麼能夠從這個“諸障心得解脫”?  

  “次後通達所知相已,先加行位六波羅蜜多,由證得故,應更成滿增上意樂,得清淨…

《攝大乘論 第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3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