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相平衡,尤其开始要多费时,慢慢的就可以快了。

  “殊胜殊胜语”,前面一个殊胜是告诉你要知道的内容,后一个殊胜是直接形容这个殊胜。佛教的“教”就是说的意思,如同“子曰”的“曰”。佛教就是“佛陀的言教”的意思,不是佛陀的宗教。实际佛教就是有觉悟、有智慧的人说的话。

  佛并不是按有些人所说的一显圣就把问题解决了,不是这样子的,他都是在因上做文章。之所以造成我们这样恶性循环的情况,原因是什么?你找到了原因,就可以解决。现在的形势好像受西方的影响,似乎不注意因的方面,却只是注重果的方面,能看见的方面。对此,佛陀说的话就是要解决你的认识问题。十种殊胜的话,殊胜得不得了,这是不是夸张了?  

  “一者,所知依殊胜殊胜语。”

  “所知依”,在藏文中无“所知”二字:依的殊胜。所知就是所认识的一切。不论是宇宙还是人生,所依靠的是什么?这就是找原因。要找真正的原因,必须认识到有为法自己造不出自己来,必须找依靠,无论什么人都需要支撑,不能独立存在。我们通常讲皈依佛,这依靠的地方可靠不可靠?佛教里找原因怎么找?找到了什么原因?  

  “二者,所知相殊胜殊胜语。”

  这个“相”,在藏文中叫“能相”,有参与、能动的意思在里头。在汉文翻译中往往“能相”、“所相”不分,我看还是分开讲合适。所知相就是所知能相。  

  “三者,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

  入,有善入的意思,入所知能相。我们知道慈氏学有三个方面:三性学、唯识学、慧度学。这所知相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所有行相,一切行相、有相的东西都受三性、三能相规定。所以这个“入所知相”就是叫你怎么能认识到一切行相、能相的这三部分。三性学即遍计所执能相、依他起能相、圆成实能相这三种能相之学,也是慈氏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第三句话就是悟入所知相,这个环节很关键。 “四者,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

  彼入,就是悟入彼的所知的能相因果殊胜。  

  “五者,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

  悟入了三性、三能相以后,又有修的差别。修?只要我一闭眼睛,把腿儿一盘打坐、禅定就可以叫做修?没那么简单!修行就是你对正法的理解一次一次地反复、修为。修为就有一个多次、屡次的意思在里头。如同学外语,反反复复就记往了。你明白了三能相,还要反复思考来运用,修了就有次第不同的差别。  

  “六者,即于如是修差别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

  修差别中,就是一次一次修的不同分位中。增上戒,就是戒定慧三学中的戒的问题,这里有个增上、优越和殊胜。在不同的分位都有戒,也叫戒律,就是有所不为和有所为的意思。任何事情在做的时候都有个取舍,你想干好事就得把坏事搁一边。戒是界定一个人造业的行为,它对一个人一天、一生要做什么、不做什么都有个规定,它造成人们所有的活动包括言说、思想等等都有一个很好的结构。也就是什么东西都有一个规范和约束。  

  “七者,即于此中增上心殊胜殊胜语。”

  增上心实际指的就是定、等持,有情一切一切发动的地方还是心。中国有句古语叫“清心为治本”,老庄也比较注重心的作用。我们的心总是心猿意马,好像孙猴子。能控制心就能心安理得,能收住、稳定是很重要的。  

  “八者,即于此中增上慧殊胜殊胜语。”

  在修的分位差别中有一种慧。定就是心的稳定,慧也是一种抉择,需要这个、不要那个。后面专门有一品讲增上慧,也就是讲无分别智。  

  “九者,彼果断殊胜殊胜语。”

  果断就是指修行的结果。也就是你认识三性、三相以后,经过多次修习后得到的结果,这是真正有原因的结果。佛教还讲能对治和所对治,有病更需要的是能对治,这就是因果的问题,也就是要这不要那。佛教最反对的是烦恼障,烦恼障是前进中的障碍,使你生活乱了,没有规律,你想达到的达不到。还有所知障,最终障碍你的正确认识,所以这慧很重要,在佛教里主要讲的是智慧。

  彼果断,修行有一个结果,有个断烦恼、所知二障的问题。造成你生活的不稳定、痛苦以至于恶性循环,这都和障有关。障需要对治,它是所对治,是病痛,要用药,这药就是能对治的东西,能对治就是慧。慧真正生起、起作用把你的病痛断了,就把你的障碍铲除了。这句话中所说的果多半指涅磐果。  

  “十者,彼果智殊胜殊胜语。”

  就是刚才所说的一切智,一切行相智。  

  “由此所说诸佛世尊契经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

  契合证真,由诸句显于大乘真是佛语。原因是释迦牟尼说法以后,有的声闻听了法就依法修行,得到了结果,这种多半是阿罗汉果,就只解决了人无我、入无余依涅磐。但是,按佛教讲,他实践的是佛说的一部分,声闻乘根本不是佛,怎么才能成佛?小乘也承认由它的路子成不了佛,要按其它办法。按什么办法?释迦牟尼以后才有大乘。那大乘是谁说的?是佛说的吗?那些话是不是真正是佛说的?

  真正说来,能圆满、能成佛的办法有龙树学,有慈氏学,能真正破二障得一切智智,得到无分别智。你要不承认十种殊胜就成不了佛,由因可证果,由果也可证因。由这十种可以证知,无此十种就成不了佛。所以小乘听的只是一部分,这不够,必须有十种殊胜殊胜语才能成就成佛的目的,也就证明十种殊胜是佛的殊胜。这问题还要仔细研究,是历史的公案。所以前头所说的殊胜殊胜语契经诸句,就是证明的意思,显示大乘真是佛语。因由这些话可以证到佛果,那就知道这些真是佛说。  

  “复次,云何能显?”

  怎么能显?  

  “由此所说十处,于声闻乘曾不见说,唯大乘中处处见说。”

  这十句在声闻中所传的经里不曾见说,只是阿含经中有很少一些痕迹。十种殊胜殊胜语是关涉到整个佛所说的大乘经的内容,为什么这样说?  

  “谓阿赖耶识说名所知依体。”

  这在小乘中也是未说。当然底下也引了话,说佛是密意说过阿赖耶识,是有别的用意,因而没有清楚地说。自从人类发现了阿赖耶识,这才可以说找到了原因、基础,在缘起、因缘方面找到了一个很重要依据。

  

《摄大乘论 第1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2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