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P18

  ..续本文上一页心也,心含藏一切,故名“心藏”。

  “地藏”,指十地法门,十地菩萨证穷心地,法法周遍法界,含摄一切,故名“地藏”。

  “戒藏”,指十无量戒,具足一切戒,戒为法界,一切法趣戒,是趣不过,故名“戒藏”。

  “无量行愿藏”,菩萨从愿起行,行遍法界,以行填愿,愿满虚空,行愿相资,悲智和合,从行愿修成无量功德,故名“无量行愿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因”是佛因,“果”是佛果,佛果固然是佛性,佛因也是佛性,初见佛性,就是佛因,究竟见佛性,名为佛果,见佛性后,从性起修,修万行,称为佛因,万德庄严佛性,名佛果,万德不离佛性,万行也不离佛性,佛性常住,万行万德常住,故名“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是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一切佛所说的心地法门,皆含藏无量一切法,故名“藏”,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包含一切法;药师如来十二大愿,亦包含一切法;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也包含一切法;九华山地藏菩萨大愿,也包含一切法;香积国的香饭,也包含一切法;如是一切佛所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娑婆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闻释迦佛所说,顶戴受持;欢喜奉行。

  若广开心地,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广开心地,相相”,即依一心地相,广开无量相。

  梵网经六十一品,其中有一品,“佛华光王七行品”详说心地,相相。

  下文的回向偈颂造得很好,可能是鸠摩罗什法师造:

  明人忍慧强。

  明眼的人邪正分明,能抉择迷悟,深明因果,明眼人,忍力慧力皆强,忍则烦恼不起、妄想不来,忍能止一切恶,是故忍力强。慧能说一切法,能度众生,能修一切善,是故慧力强。

  忍力止恶,这就是律仪戒,慧力修一切善,是摄善法戒,忍慧力强,是饶益有情戒。

  没有智慧的人,不会修善,或应修善而不修,甚或不知道怎样修善,也是没有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够止一切恶,修一切善,饶益一切有情。

  能持如是法。

  如是法,就是佛戒,佛戒是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止一切恶,是忍力;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是慧力;忍与慧和合,能度一切众生,是饶益有情戒。论语说这“忍”字,说得很清楚:“喜怒哀乐之未发为之中。”就是忍,“发而皆中节为之和。”就是慧。

  所以我们要止一切恶,修忍力(生忍、法忍、无生法忍),忍就是定。再修一切智、道种智,这就是慧力。忍慧即定慧,定慧力强就能持菩萨戒,故云:“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持菩萨戒,将来一定成佛,但是要经三大阿僧祇劫。未成佛之前,我们持此菩萨戒,定能获得五种利益。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持戒清净,能止一切恶,能修一切善,又能度一切众生,所以十方佛常护念。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临命终的时候不见地狱,见佛净土,即生佛国,所以临命终的时候,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持戒的人皆生净土,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为伴侣,是谓“不退菩萨为伴侣”,生生世世做菩萨的朋友,是第三种利益。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持戒的人止一切恶,有止恶的功德,修一切善,有修善的功德,度一切众生,有度众生的功德,三种功德犹如大火聚,聚在戒波罗蜜,戒度就是指戒波罗蜜,戒波罗蜜圆满,到涅槃的彼岸,故云:“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持戒清净的人,今世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或于后世,见自性戒,福慧证得圆满,成真正佛子。

  此是诸佛子,智者善思量。

  有智慧的佛子,能善思量,何时早见自性戒,得证福慧圆满。

  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本来身体无我、持戒无我、五蕴无我,但凡夫执有我,有我执就有贪嗔痴,有贪嗔痴就作业,有业则生死不能了。无我则无贪嗔痴,无生死,所以欲想了生死,切莫著我相,不执五蕴为我,便能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所以“计我著相者,不能生是法。”

  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

  凡夫著我,不能见自性戒,令福慧圆满。二乘人无我,但还有法执,认为生死是有,要灭生死的寿,认为涅槃是有,住于涅槃的静。一切法未曾空,还有法执在,任汝怎样修行,都不能见自性戒福慧圆满。所以二乘人也非大乘种子,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

  菩提是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若有人发菩提苗,则其心光遍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止一切妄想,心则清净,从清净心中观佛,佛现前,观净土,净土现前,观天堂,天堂在眼前,这样在净中观察,可以观到诸法的真实相,是止观的法门。

  诸法真实相。

  一切法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有真实相,真实相就是众生的佛性,欲想见自己的佛性,要净观察,就可以见到诸法的真实相,甚么是诸法的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一切法不生,生相不可得——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也不是共生,亦不是无因而生,是故说无生。

  一切法不灭——即不生也就无法可灭。

  见到一切法生,未是见真实相,见到一切法灭,也未见真实相。凡夫见一切法生,二乘人见一切法灭,都是未见真实相,一切法灭怎会有众生可度?所以二乘人不度众生;如果一切法灭,怎可以有佛道可成,所以二乘人亦不求佛道。

  凡夫见诸法的生相,有生,即有灭,烦恼就生起,无明又生起,业障也生起。“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常作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这首偈是华严经说,所以唯有诸佛菩萨才见一切法不生不灭,见诸法的真实相。若能“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即见不生不灭的真实相,亦即见一切法的本相。

  烦恼是不生不灭,无烦恼可断,生死不生不灭,无生死可了,业障不生不灭,了即业障本来空,所以不生不灭是诸法的真实相。

  不常复不断。

  一切法无常,切莫认一切法是常的,很多人用功以为法是常,我们念阿弥陀佛,念完,佛号就空了,不是常的,若果阿弥陀佛是常,就不能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名号亦不常,所以我们可以念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名号也不是常,是故我们可以念清净大海众菩萨。

  一切有为法不是常,昙花一现,犹如水泡,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不应执一切法是常,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以为佛号是常。

  参禅提话头是敲门瓦子,也是无常,念佛号与提话头是有为法,修行从有为入无为,有为法不是常的,它不常你怎可以教它常,既然一切法不常,那么是断吗?也不是断,阿弥陀佛不常,不常是断吗?也不断,古人云“莫谓如来成断灭,一声还续一声来”,何曾是断?所以一切法不常亦不断。人与人之间,聚会是不常的,不常就离别了,岂不是一离永离吗?但亦不断,因缘和合又再会,再会就是不断,所以一切法都是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断是一,但亦不是,昨天与今天不是一,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那里是一?昨天胃口很好,吃了两碗饭,今天只吃一碗饭,那里是一?但是昨天与今天也不是异,昨天是某甲,今天也是某甲,不是异的。例如念阿弥陀佛,第一句与第二句不是一,第二句与第三句也不是一,但是百千万亿句都是阿弥陀佛,就不异,所以一切法不一亦不异。释迦佛有千百亿化身,千百亿化身不是一,但都是释迦牟尼佛,所以不是异,不一不异是诸法的实相。

  不来亦不去。

  一切法没有来处,有来处才可说来,无来处即是无来;一切法没有去处,不能说去。你看我们的妄想,从那个地方来?它是无来处,也没有去处,妄想不来也不去,当体是空的,悟即无,迷即有,妄想的实相是不来不去。你看我们发梦,梦从那个地方来?梦醒后梦往那个地方去?念阿弥陀佛,声无来处,佛号念毕,声无去处。有来有去是众生境界,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佛境界,佛见到诸法的实相,见一切法无来无去——生死无来无去,生死即非生死,烦恼无来无去,烦恼即非烦恼。无来无去,是烦恼的真实相。

  所以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就可以见到如来,见生无生相,灭无灭相,亦可以见到如来;见常无常,断无断,这样就见到如来,所以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生死无来去,若生死实有来去,则无人能断生死;见生死无来去相,生死当下即空,生死无来去相,是生死的实相,生死的实相里无生死。众生无来去相,就是众生的实相,众生的实相是无众生。所以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便是众生的实相。若见到诸法的实相,则见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那就是一心。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就是一心,有生有灭、有常有断、有来有去,就是妄心。所以修行要留意,一心现前,从一心而修万行,万行庄严一心,这是勤庄严。

  从一心修万行,万行就是一心,无能庄严,无所庄严,无能所庄严,即非庄严,是名方便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菩萨应净观察,见不生不灭,证自己的一心,从一心修万行,那就是菩萨所应作。如何作?第一、生如来家,这是十住的菩萨,第二、行如来事,是十行的菩萨,第三、回自向他,是十回向的菩萨,第四、见心如大地,心造诸如来,是十地的菩萨。住、行、向、地四十位的菩萨,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学是因,无学是果,从学因,得无学的果: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有学,阿罗汉果是无学。“学”是有为法,有功用道,“无学”是无为法,无功用道;学是初心,无学是老参,所以说饱参饱学;学而得无学,证无学的果。

  勿生分别想。

  不论他是初学,还是究竟无学,不要生分别想,因为有分别想是凡夫,无分别想是圣人,凡夫转为圣人很易,只要不分别就可以,样样有分别就是凡夫,凡夫未曾离开这个分别心,有人我知见,有亲疏分别,若无分别心就是智慧,有分别心就是识,所以应将这分别识变为无分别心——转眼、耳、鼻、舌、身、意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

  如是转八识成四智,转凡成圣,所以称为第一道,第一道就是无分别,无分别就是摩诃衍。

  无分别而布施,布施遍法界,广大如虚空,究竟如法性,布施便是摩诃衍。摩诃衍又称为大乘,无分别时,法法遍法界,法法尽是大乘法——以无分别心坐禅,禅定遍法界,是大乘法,以无分别心行忍辱,忍辱遍法界,忍辱就是大乘法,无分别心念佛,念佛也就是大乘法,得念佛三昧。

  一切戏论恶,悉从是处灭。

  分别就是戏论,有戏论就有烦恼,无分别则烦恼灭;贪嗔痴是戏论,有分别即有贪嗔痴,无分别则无贪嗔痴,贪嗔痴这戏论就灭了;生死是戏论,有分别即有生死,无分别则生死灭;业障也是戏论,有戏论,就有业障,无戏论,业障就灭了;众生也是戏论,有戏论就有众生,无戏论则众生灭。所以一切戏论,悉从是处灭,是处指无分别智,无分别智能够灭一切戏论恶。

  诸佛萨婆若,悉由是处出。

  萨婆若就是诸佛的智慧,诸佛萨婆若海广大无边,皆由无分别智流出,若能无分别,就可以见到如来的萨婆若海。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

  大勇猛者,将分别心变为无分别想,怎样变这分别心为无分别?一定要持戒,持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持戒清净,不令有一毫损污,令戒体犹如明珠般的清净,持戒清净就得无分别想,能入诸佛萨婆若海。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

  过去诸菩萨,已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入萨婆若海,未来的菩萨也要持戒清净,得无分别心,入如来的萨婆若海,现在的菩萨也要持戒清净,得这无分别心,入如来萨婆若海。

  此是佛行处。

  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入如来的萨婆若海,是诸佛之所行。

  圣主所称叹。

  圣主即是诸佛,诸佛称叹菩萨持戒清净,得无分别智,能入萨婆若海。

  我已随顺说,福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我已将诸佛所称叹的法,随顺而说,所得无量的福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佛道。

  菩萨戒说到此处,已经说完,感谢大九华山地藏王菩萨,慈光加庇、令法会圆满,感谢仁德住持,统理大众,令法会如意,感谢维那师,悦众师师父,出心出力,还有,感谢各位的随喜。

  以此功德回向世界和平,万民安乐,又回向佛教,佛日增辉,法錀常转,普愿在座听众,持戒清净,入萨婆若海,共成佛道,菩萨戒圆满。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