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不许新增出家,于旧出家僧人,又别立统属,安其簿籍,记僧名字,令照世应役,与民无异。
菩萨比丘,乃修道人,是为僧宝,如来佛法流通于世,众生慧命不致断绝,全赖僧人,宜当尊重,敬以高座,而反令之地立;白衣未受戒人,求解脱道,理应敬事三宝,宜当地立,而反高座,使诸菩萨比丘,如兵奴之事主。
为菩萨者,乃福田之身,应受一切人天供养,而反为官家之走使,如此非法而制,非律而限,非初以信心受佛戒者之所为也。
若国王百官,好心受佛戒者,莫作是破三宝之罪,若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国王百官,始以好心受佛戒者,莫忘初心,莫负灵山咐嘱,莫逞势作破三宝之重罪,若故起心欲作者,犯轻垢罪。
第四十八破法戒
内众有过,应依内典治间,不应向白衣外人说罪,令被王法治罚,鄙辱清化,乖护法之心,故名破法,故制。
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于国王百官前说佛戒者,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如狱囚法,如兵奴之法,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
天魔不能破灭佛法,外道亦不能破灭佛法,惟有出家人自己破佛法。
出家人受戒可以破戒,例如有碗才有打破碗这回事,没有碗,没得打破。
此戒儆醒我们,受戒不可破戒,得法不可破法,自己不可破坏自己。
佛子为了生死而出家,为度众生而出家,为求佛道而出家,是名好心出家,但无长远心,出家之后,境迁心变,贪著名闻利养,名利从外来,因此亲近国王百官,在国王百官前表现自己的才能,对国王说佛戒,说某比丘犯佛戒,某比丘尼犯佛戒,国王不知应以内典,或以出家戒律来治罪,而用国法来治罪。将比丘、比丘尼、及菩萨戒弟子作系缚事,系缚事者,将出家人逮去坐牢,令佛教的声誉受很大损失,又假如犯了戒,将比丘、比丘尼逮去当兵,当奴隶。大集经云:“若道俗等打破戒无戒比丘,罪重如出佛身血。”
国家法律治老百姓,出家人是世外人,不可以国法来治,有些小乘国家,很尊重佛教。无论他在家时曾造什么罪,出了家后,国法就不过问,出家人用国法来治,就不尊重佛教,国王不会这样做。皆由比丘对国王说:“以国法来治破戒的出家人。”自己破坏自己。
这条戒是比丘破坏佛法,前一条戒是国王破坏佛法,国王不是出家人,比丘是出家人,自己破坏自己,受了戒又破戒。受了戒才有戒可破,国王没有戒,他无戒可破,自己破自己,名自破,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狮子乃兽中之王,一切禽兽畏惧,乃至死后,海陆空的飞禽走兽,都不敢食其肉,唯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戒,外道无戒,怎可以破佛戒,魔王无戒,怎能破佛戒,外道天魔属邪,佛教是正,邪不胜正,任其有多少外道,都不能破坏佛法。
佛在世时,有九十六种外道,都不能坏佛法,何况佛灭度后,没有九十六种这么多,天魔著欲,佛教离欲清净,天魔也不能坏佛法,唯有佛弟子,受了戒破佛戒,身处佛教而自破佛法。
若受佛戒者,应护佛戒,如念一子,如事父母,不可毁破。
已受佛戒者,应护佛戒,护自己的佛戒,又护他人的佛戒,亦护大众的佛戒,护佛戒犹如护一子。续佛慧命,绍隆佛种,荷担如来家业,全仗持戒来继承家业,所以护戒如护一子。
又戒是我们的法身父母,无戒不能见法身,持戒清净见法身,我们护戒,犹如护父母。
念戒犹如念一子,所以佛弟子受戒后,切莫毁破。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经于百劫,而不一闻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而况自破佛戒。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破佛戒之声,如三百矛刺身,又像千刀万杖,打拍其身,菩萨宁入地狱,经百劫受苦,而不忍闻一恶言,谤破佛戒之声,何况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缘,亦无孝顺之心,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自己不破佛戒而教人破佛法,毫无一念孝顺三宝之心,知错而不复作,罪即灭,知错而故作,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上来九戒,都很重要,现再略说如下:
1、受戒不可拣择,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2、要自己了解佛戒,方可以教授与人。
3、不可对恶人说戒,恶人只会毁谤佛戒,不会受戒。
4、自己不可破戒,破了戒便是佛法中贼,不能修行办道,无以教人,现世檀那不供养,死后堕地狱。
5、供养法,尊重法。
6、以法教化众生。
7、如法而说法。
8、国王百官莫破坏佛法。
9、出家人莫自破佛法,出家人自己不破坏佛法,佛教则兴盛;在家人不破坏三宝,三宝常住世间。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
四十八轻戒护持戒体清净,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得人天恭敬,自己亦尊重自己。
过去诸菩萨已诵,未来诸菩萨当诵,现在诸菩萨今诵。
过去诸菩萨已诵此戒,身心清净。
未来诸菩萨当诵此戒,身心清净。
现在诸菩萨今诵此戒,戒体清净。
十重戒是戒体,四十八轻护持戒体,戒体是法身慧命,法身肥慧命长,没有戒体,我们慧命就断了,不能自度度他,更不能称为菩萨。
诸佛子听,十重四十八轻戒,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三世诸佛因戒成佛,成了佛还要诵戒,佛不忘恩,报恩故诵戒,释迦佛亦如是,报恩诵戒。
汝等一切大众,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
三世佛及释迦佛也诵戒,汝等大众、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受持菩萨戒者,应半月半月诵戒。比丘、比丘尼,更应诵两种戒,一、菩萨戒,二、具足戒。具足戒是了生死之戒,菩萨戒是成佛之戒。
受戒,持戒,诵戒,以此戒自利,以此戒利他,复为人演说,解得分明,复书写流通。
戒即佛性,佛性常住世间,戒亦常住,例如杀戒,过去不杀,未来不杀,现在不杀,三世不杀,不杀法常住,戒戒亦然;佛性遍十方,戒法遍十方,佛性是性德,持戒是修德,持修德之戒,显性德之佛性,故名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总。
佛性遍三世,戒法亦遍三世,三世所修功德不离持戒,以戒来教化众生,不是众生教化戒,是戒教化众生,戒教化无量众生止恶修善,戒教化无量众生出生死苦海,戒教化无量众生成等正觉,称为化化不绝。犹如种田,今年种,明年种,种种不绝;又如割禾,今年割,明年割,割割不绝;以戒教化众生,化化不绝。
得见千佛,为千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道天中。
受了佛戒,人人清净,得见贤劫千佛,千佛伸手摩顶加庇,世世不堕恶道八难,常生人天中,见佛闻法,依法修行。
我今在此树下,略开七佛法戒,汝等大众,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三千学士,时座听者,闻佛自诵,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释迦佛成佛后,在此菩提树下,略开七佛法戒,略开者,即十重四十八轻戒,广说则有无量戒。戒以止恶为义,止一恶有一戒,止无量恶有无量戒;戒以修善为义,修一善一戒,修无量善有无量戒;戒以度生为义,度一众生一戒,众生个个不同,度无量众生,故有无量的戒。
略说十重四十八轻戒,“汝等大众,应一心学波罗提木叉”,四十八轻与十重戒,是保解脱,保得解脱之果,所谓持戒为因,解脱为果,亦称戒波罗蜜,波罗蜜即到彼岸之意,持戒可离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持戒修行最稳固,持一戒得一解脱,如能具足持戒,则究竟解脱,到涅槃彼岸,故名波罗提木叉,大众要欢喜奉行,如梵网经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菩萨称大士,又名开士,又名学士,学士者学佛之士也。佛说戒时,有三千学士坐听,佛高座而说戒,三千学士下座而听,如法而说,如法而听,三千学士闻佛自诵所受之戒,心心顶戴,欢喜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即说华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成佛之戒,十重四十八轻,十重戒都是无尽,例如尽虚空遍法界不杀生,杀生戒是无尽,修慈悲喜舍,不能离开杀戒,修辩才三昧,也不能离开杀生戒,行菩萨道不能离开,说法不能离开,乃至成佛也不能离开,不杀是无尽戒,十条重戒,戒戒无尽。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一释迦如是说,千个百亿释迦亦然。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下,十住处说法品,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一释迦,从首罗天王宫,至人间菩提树下,成正觉已,次第先到普光明殿,说十世界海,第二到忉利天说十住,第三到夜摩天说十行,第四到兜率陀天说十回向,第五到化乐天说十禅定,第六到他化自在天说十地,初禅说十金刚,二禅说十忍,三禅说十愿,四禅说心地法门。由四禅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共有十住处,为一切菩萨及不可说大众,读诵解说成佛的法门,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如是。
千百亿世界,莲华藏世界,微尘世界。
千百亿世界,有千百亿释迦,莲华藏世界,有卢舍那佛,微尘世界,有十方诸佛,不论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所说之法都是相同,一国土如是,处处佛土亦然。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
说甚么法门?说一切佛的“心藏”,心是三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心含藏一切佛法,一即无量,无量归一,一者…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