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P6

  ..续本文上一页外。又虽似酒色酒香,而无酒味,饮不醉人,可以卖,如醋之类。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菩萨上求佛道,以佛道下化众生,教众生以般若智断除烦恼。

  明即三明:能知过去,是宿命明;知现在生来死去,是天眼明;知生死已尽,是漏尽明。

  达是三达: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具足三明三达,见性成佛。

  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迷真认妄,认物为己,是众生的颠倒相。大乘起信论云:“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三细者: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三细迷失真如佛性,若无三细,人人皆见佛性。

  六粗者,枝未无明是也:一、智相(俱生无明),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有此六相,生死无了期。

  一切众生,既有三细六粗之颠倒,再加上饮酒,助其放恣,更无惭愧,酒后失言,醉时造罪,如狂马无缰,迷性胡为,菩萨若以酤酒为业,助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说人非。

  修行人第一要明心,心不明,不知自心中无量劫来罪垢,明心,才知自己心内积聚无边罪垢,故应一一忏悔,一一洗除,所谓随缘消旧业,更不作新殃。永嘉禅师云:“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心垢洗除净尽,返本归元。

  心如明镜般清净,本无外物影像,所以明心的人,在真心内,绝无他人是非,是以不说他人过非。

  六祖云:“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此乃示人修行,明心除垢,直捷返家之文。

  又云:“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此乃示导别人返本之文。

  假如不观心,不明心,不除心内垢,而于心外妄见他人是非,絮絮而说,影响佛教,令无量众生不信佛,是故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

  沙弥出六尘之家,比丘比丘尼出生死之家,菩萨出无明之家,本来是好事,但僧团中良莠不齐,不应把一两个人的过失,算为整个僧团的过失,使佛教蒙受坏的名声,影响初发心人,退失信仰。

  比丘比丘尼,称为僧宝,佛灭度后,佛法流传世间,全赖僧宝住持,续佛慧命,若口说出家人的罪过,致令比丘比丘尼转法錀时,无人听受,法不流通,断佛教慧命。

  根据内典说,比丘比丘尼有过,应依戒律三种劝谏:第一、私人劝谏,第二、屏处劝谏,第三、羯磨,大众劝谏,绝不是向外宣扬;过去有三武一宗之祸,皆由外道向国王毁谤出家人所致。

  在家菩萨,护持佛教,亦不能说他们的罪过,损坏佛教声誉,如是缁白四众,佛门弟子,受菩萨戒者,不得随便信口说其过失,更不得教他说,自辱佛门,令圣道不行,贻误后学。

  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

  此戒六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有说罪心,四、所说罪,五、所向人说,六、现前人领解。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应为说因,说缘,说法,说业。

  说因者,无始劫以来之恶口习气为因,说缘者,以种种借口为缘,说罪过法者,说其轻重罪相,说业者,了了出口,令人领解相信,说业已成,当来受拔舌地狱苦果。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

  外道恶人,知见不正,执著我见,断常等见,嫉忌佛教,说佛法是非法,律是非律,不能出苦海,不能生天国,如是毁谤佛法。

  二乘人相信小乘,不喜大乘,云大乘非佛说,又云大乘律,有开有遮,亦非佛说。

  菩萨闻后应生慈悲心,教化外道,舍邪归正,信仰大乘;教二乘人,回小向大,修大乘行,如无著禅师,度天亲菩萨发菩提心,宏扬大乘。

  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应该摧邪扶正,护持佛法,而反更说四众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

  真如佛性,无自无他,若见自他,不见佛性;真如平等,无人我相,见人我者,见惑烦恼是也,赞毁者,思惑是也,思惑有憎爱,故有赞毁。菩萨破见惑,不见人我,破思惑,则无憎爱,所以不自赞,不毁他,赞毁两亡,自行教他,故名菩萨。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

  自赞者,自己赞叹自己的功劳,赞叹自己的长处,毁他者,讥人过失,说人之短。

  菩萨观业如幻,善恶性空,怎可自赞?怎可毁他?自赞著我,心生骄慢,骄必败。菩萨观心清净,不见他人的过失,何用毁他,等如明镜现像,镜内无像,何用毁像,虽镜无像,能现妍丑,好丑从缘,我们心内清净,虽知道别人的过失,但心内不著别人的过失,又何用毁他人过,所以不说他人非,更不毁他过。

  若自赞毁他,又教人自赞毁他,则心内有四条罪,一、自赞,二、毁他,三、教人自赞,四、教人毁他。

  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赞毁心、四、说赞毁具,五、前人领解。

  毁他因是嫉忌心,毁他缘是想提高自己的声望,令人恭敬供养,毁他法是以语言文字宣扬,毁他业是前人领解赞毁之语。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菩萨无我,与众生一体,应代一切众生受苦,犹如一个大家庭,家内成员与主人是一体,若有事情发生,主人承担一切责任,免大众受苦,所谓恶事向自己。

  一件事情之能够成功,亦非一人之力,全赖大众合作,所以好事应归他人。

  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菩萨应宣扬人家的好事,隐藏他人的过失,免人受毁,今反其道而行,揽功归己,独占功劳,人家好事不称赞,人家坏事到处宣传,令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

  佛法流通于世,普渡群生,故有财应行布施,流通财,令他人得福,有法应施法,流通法,令他人得慧,所以菩萨舍财舍法,尽空一切,与道相应,是故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

  财要流通,辗转布施,令众生得福,法更要流通,师长善友教导我们,我们又转教一切人,令依法修行而得慧,如是福慧双修,故名佛子。

  有财而自不用,又不施与人,有法自不修,又不教人,名为自悭。

  自己悭财悭法,又教人悭财悭法,教人不行财布施,不行法布施,名教人悭,自致无福无慧,自悭尚不可,何况教人悭,则有自行教他两条罪。

  昔日佛在世时,有贫女乞了两个钱,自己不用而供养大众僧,释迦佛即时为她授记,将来在震旦国做国王,就是武则天女王。

  五台山有一位法云比丘,因他前生吝法,今生非常愚鲁,大众称他牛云,后蒙文殊菩萨指点,宿障业除,得大智慧。

  佛子修行,不离福慧,施财得福,施法得慧,福慧圆满,名之为佛,是故有财应布施,有法亦应宣扬流通,利益众生。

  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悭因是秘藏爱惜,悭缘是自私自利心,悭法是:懂说不懂,有说无,或闭门谢客。

  昔日杭州有一大富翁,出家人向他化缘,他就悭惜,门前写四个字:“僧道无缘”,人家便不敢向他化缘,后来济公圣僧续下一句曰:“畜生有份。”他死后果然成为狗,他的儿子知道后,养它一生。

  因、缘、法,和合而成悭业,果报作饿鬼。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悭毁心,四、示悭相,五、前人领解。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

  施财施法,外利众生,内舍贪烦恼,无始劫以来的悭贪烦恼令我们作饿鬼,惟有布施,才可灭去悭贪烦恼。

  菩萨修六波罗蜜,以布施为首,随前来乞者所须,有财施财,有法施法。得忍菩萨有三施:舍王位、舍头目皮骨、舍妻子;出家菩萨有四施:纸、笔、墨、法;在家菩萨有二施:财、法。

  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恶心是不希望别人安乐,嗔心是恐怕别人胜己,布施是慈悲心,以慈灭恶心,以悲灭嗔心,一钱一针一草虽微,惟施心大,福亦大,一句一偈之法虽少,却含法身妙理,一微尘许法之微,却能诠一切法,所谓“一即一切”。若有来求财者不施与财,有来求法者不为说法,反而骂辱人,非是菩萨,反得波罗夷罪。

  第九嗔心不受悔戒

  忍辱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则妄想不生,烦恼不起;既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则证无生法忍,在无生忍中,尚不见有我有人,何来有嗔,无嗔则生诸善根,永为佛种,所以如来制此戒。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缘,嗔法,嗔业。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火炎炎,烧尽菩提种,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所以菩萨要灭自己的嗔心,增长自己的慈悲心,以慈悲心度众生,嗔心不能度众生,嗔心只会结冤;若佛子自己起嗔心,又教人起嗔心,即非佛子。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隔嗔心(不欲和解),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领解。

  嗔因是无明,嗔缘是逆境,嗔法是打人、骂人,与人结冤,嗔业成。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

  善根是成佛之因,我们修行,第一要种善根,无诤就是善根,无诤则无嗔,不嗔善根生起,得无诤三昧,不争名,不争利,与人无诤,先人后己,由无诤三昧而生慈心,与人以乐,生悲心,拔人之苦,又从慈悲心生孝顺心,孝顺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为未来诸佛,又孝顺三宝,秉三宝之遗教,依法修行,…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