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自度度他,是为持戒。
所以菩萨令一切众生学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息灭嗔心,慈悲心向什么地方求?你役有嗔心,慈悲心就来。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嗔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一切众生,指六道中能以肉眼得见者,即人及畜;非众生,指无情物,如天、地、山河、塑像等无情之物。有人嗔心起,骂天骂地,或指骂佛像、菩萨像等无情之物,对有情众生,恶口骂辱,或以手打,或加刀杖,伤害人畜,而嗔心依然不息,前人来求悔过,又以善言道歉,犹起嗔心不和解,不和解便结冤,结冤则嗔心不息,永隔众生,即非菩萨,得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
无罪而说他有罪,名之为谤。
三宝是苦海中的慈航,黑夜中的明灯,众生病苦的良药。若人毁谤三宝,不但自己不能出苦海,更令无量人都不能出苦海,彼此均堕地狱,欲出地狱,还是要依靠三宝之力,所以切莫毁谤三宝。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若佛子,是指受了菩萨戒者,自己谤三宝。
三宝者,第一是佛宝,佛即觉也,觉则万法皆空,觉财,财空,觉色,色空,色空就是智慧,财空就是福德,财色二空,福慧具足,所以佛又名两足尊,福足慧足。
人人都有觉性,觉性就是佛性,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称为佛。
法即是正,什么是正法,离欲就是正法,念佛离欲,是正法,布施离欲,是正法,持戒离欲,是正法,持咒离欲,也是正法,所以法就是离欲尊,离了欲,一切法都是正法,未离欲,一切法都是世间法。
僧即是净,僧人在尘不染尘,在世而出世,在欲而离欲,心清净,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即证初果,断欲界烦恼,证三果,出三界生死,证阿罗汉果,习气清净,证辟支佛果,一切法清净,证菩萨无生法忍果。
菩萨是僧,罗汉是僧,凡圣也是僧,出家人持戒清净者,个个都称为僧宝。
三宝无过失,愚痴之人,以正为邪,以是为非,邪正不分,是非颠倒,所以自己毁谤三宝,又教人毁谤三宝。
谤因、谤缘、谤法、谤业。
愚痴为因,邪见为缘,因缘和合,以口、书等方法毁谤佛教,令无量人不相信三宝,而成毁谤之业,果堕拔舌地狱,久久不能得出。
此戒五缘成重: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欲说心,四、正吐说,五、前人领解。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外道著见,不喜欢佛教说无我,恶人作恶,不喜欢佛说持戒,因此外道及恶人,常常毁谤三宝。菩萨听闻外道及恶人以一言毁谤三宝之声,其痛苦之情,犹如三百矛刺心,所以者何?以断一切众生佛种故,耳闻如此,何况亲口自出谤言。
假如菩萨自谤三宝,皆因对三宝失去信心,例如有人修行用功几十年,后来病了,或遇到灾难,不知是过去的业力起现行,不但不反省求忏悔,反更妄说三宝不加庇他,因此对佛教失去信心而生谤毁,助长恶人及邪见人的威势,帮助恶人、邪见人毁谤三宝,而不是帮助诸佛菩萨宣扬三宝。一切众生听到你毁谤三宝之语,欲信而不信,已信而生退心,令无量众生背弃三宝,令无量众生行黑暗道,令无量众生堕苦海中,你看此罪多大,所以说是菩萨波罗夷罪。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菩萨戒以十重戒为体,十重清净,戒体则坚固,从戒体起修六度万行,得智慧,度众生,破了戒体,不能称为菩萨。
学戒不会有过失,止一切恶,修一切善,戒是成佛的根本,能度众生成佛,因此学戒称为善学。仁者是赞叹之词,指一切当时在会的菩萨。
上来十条戒保你得解脱,应当善学,决不可犯如微尘少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事必有理,悟理则丝毫无犯,若未悟理,则有退转的过失:
不杀生——悟理则无生,无生无杀即丝毫不犯。
不偷盗——死尽偷心,即丝毫不犯。
不淫——明白淫性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即丝毫无犯。
不妄语——离妄见真,丝毫无犯。
不酤酒——明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即丝毫无犯。
不自赞毁他——人我两空,即丝毫无犯。
不贪不嗔不痴,余三戒亦丝毫无犯。
持戒属事,悟理则戒体清净,乃至不犯戒如微尘少许,何况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
若犯了一戒或十戒,要发露,要至诚忏悔,忏至见光、见花,佛来摩顶,罪便得灭。反过来说,犯了一戒或十戒,不发露、不忏悔,罪藏在八识田中,成了自己的障碍,任你如何刻苦,如何努力用功修行,今世不得开悟,亦不得发菩提心,所以者何?菩提心者,即是清净光明金刚宝戒,今既破戒,即失此心。
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
以十善法錀教化国民,名叫转轮王,分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及铁轮王。
世间尊贵如国王、转轮王者,皆因持戒而得王位,犯重戒后福损了,失国王位,亦失转轮王位。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出家菩萨,以戒为体,故身披袈裟,犯此十重,即失戒体,无戒即无袈裟,故失比丘、比丘尼位。
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
十发趣者,趣于菩提,戒为无上菩提本,若犯重戒,不能趣菩提,故失十发趣心;十长养,乃十种长养菩提的法门,今犯重戒,菩提苗不能萌芽生长;十金刚即十回向,既无菩提功德,即无回向,失十金刚心;十金刚破无明,入十地,今既无十金刚心,不能破无明入十地,是故若犯一重或十重,即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因位功德。
佛性常住,佛性就是妙果,犯重之人,既失菩萨因位,佛性常住妙果位亦皆失,是谓一切皆失。
堕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破戒有罪,不能上升,只有下堕三恶道中,经二劫三劫的长远时分受苦。地狱饿鬼是化生,无父母;畜生有父母,长大后不识父母,故云不闻父母名字,更何况闻三宝名宇,苟能闻三宝名,即得离苦。
以是不应一一犯,汝等一切菩萨,今学、当学、已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佛戒是菩萨的根本,不应一一犯,戒在菩萨在,所以过去菩萨已学,现在菩萨今学,未来菩萨当学,如是十戒应当学习,敬心奉持。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十重戒于八万威仪品中,当有详细解释。
佛告诸菩萨,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
十重戒不破,戒体光洁,但容易染污,犹如衣裳,虽不破裂,但易被尘垢污染,故有四十八轻戒,防止染污戒体。
第一不敬师友戒
师有开导之恩,友有砌磋之义,应当敬重,倘存骄慢,今生福慧全消。
若佛子,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诸佛欢喜。
若佛弟子欲受国王位时,或受转轮王位时,或百官受职时,应先受菩萨戒,戒在,王位坚固,事事如法,一切鬼神拥护王身,免种种难,此戒千佛流通,今能受持,故诸佛欢喜。
既得戒已,生孝顺心,恭敬心,见上座,和尚,阿阇黎,大德,同学、同见、同行者,应起承迎礼拜问讯,而菩萨反生骄心,慢心、痴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一一不如法供养,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既已受戒,从戒起行,生孝顺心,恭敬心,普礼一切,如受戒二十年以上的上座,生我们法身慧命的和尚、阿阇黎(轨范师),还有大德高僧、同学、同见、同行,都要恭敬,应起而奉承迎接,礼拜问讯,要如法供养,若无财物,要自卖身及所有财物而供养之。
而菩萨反生骄心、慢心、嗔心,不起承迎礼拜,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
所谓轻垢者,比前十重仅减一等,非轻细之谓也。
第二饮酒戒
饮酒有别于酗酒,卖酒贻害甚广,自饮及劝告人饮,遗害较小,故属轻戒。
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
故饮酒者,知是酒,故意饮,犯戒。
饮酒使人性狂心乱、神昏智暗、打人骂人、无惭无愧、无尊无卑,酗酒出事,所生过失无量。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
饮酒的过失,非凡夫肉眼所能见,惟佛眼可见到。若以手拿酒器劝人饮酒者,受五百世无手的果报,堕落鳗鳝蚯蚓等类,因小果大,惟佛乃知。
何况自饮。
菩萨尚不拿酒器劝人饮,何况自饮。
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
自己不饮,亦不可教人饮,广而推之,亦不得教鬼神,畜牲饮酒,菩萨尚不教他,何况自饮。
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有酒香、酒色、酒味、酒精,但能醉人,一切皆不得饮,惟治病的药酒除外,但要白众。
为救人而饮酒者,不犯,如茉莉夫人事。
第三食肉戒
若佛子,故食肉,一切众生肉不得食。
既是佛子应该随佛学,佛以慈悲为本、方便为怀、无我为宗,是故要学佛之慈悲、无我、方便,既学佛慈悲,就不得故意食肉,故意者:知道是肉,为我而杀,见其死、闻其声、而忍心食其肉者,无慈悲心,名为故意食肉。
有生命者名为众生,无生命无知觉,不名众生。植物有生气,无知觉,人的头发有生气,亦无知觉、剪掉时不会疼痛,但众生肉受宰割时会痛苦,所以肉有生命,因此食肉是杀生。古人云:“一日食斋,天下杀生无我分,一日食肉,天下杀生汝有分”。虽然食肉而不杀生,但市场上,所有屠宰,都是为食肉的人而杀的。
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
慈与众生乐,悲拔众生苦,杀生食肉,令众生痛苦,慈悲心何在?
…
《梵网经菩萨戒略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