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P16

  ..续本文上一页心:这个乳母她不好,她不接住,把他摔得很痛,痛死了,他就这个瞋恨心,马上就掉到地狱里去了。临终的时候的心是最重要的,临终时候起一念瞋心,马上下地狱。那么就是说,这是小孩子还不是爱取位的时候,他也可以造业,也可以感果,这是一个例。

  另外的,假如有些小孩子没有这个情况,他也没有掉地下,也没有起很大的烦恼,那么我们说有顺后受业,以前受的业,以前感的果,不一定第二辈子感,第三辈子也可以感果,感果是什么业感呢?从很多的业当中,最重的,经常做的,那么临终时候起的,这个决定要感果的,最先受果。那么顺后受业,以前没有受果的,虽然这一辈子没有造业,但是那个造的业,就是第三辈子也可以感,同样也可以受果。所以说业报感果的问题,很复杂,不是那么机械的,所以说这个里边,都可以感果。就是没有到爱取有的时候,同样可以造业,可以感果,即使他不造业,前面造的顺后受业,也可以感果,生死流转不会断的。

  那么这两个问题基本上我们就这么回答了。还有没有啥问题?这两个问题透不透?(下面回答)透了,透了就不要再说了。(弟子提问)这个时候,就是他心识的力量不强,他没有造业,前辈子的顺后受业,就是他前辈子造的业,有顺生受——第二辈子受,也有顺后受——第三辈子受,那个业可以第三辈子就受报,因为我们说受报的业——一个人的业很多,很多,哪一个业最先受?就是经常做的那个业,还有一个就是特别重的业,还有一个是临终造的业,这个决定先受,那么这个先受的就抢了位子,把它顶住了,那个还没有受的那个业就排队,排在第二,第二;这一辈子也没有造业,也没有很大的业把它排开,它就第三辈就受那个业。因为业很多,它拣哪个重,哪个就先受,这个特别重的受过,第二个重的就跟上来受了,这一辈子不造业也可以受,一样的。

  我们把上一次讨论的问题,我们说提了两个问题了。“略果及略因”,跟“有支理唯此”,这两个问题,哪里?“略果及略因”,看这个三十二页的表,哪一个是略果?哪一个是略因?(这里要注意一下,这个书印错了一个字,就是三十二页的,第一行的颂,“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这个“即”错了,不是“即”,是“及”,及格的“及”,所以这个你要按“即”讲呢,讲不通了,那你再怎么想,这个问题就搞不清楚了)。“略果及略因”,那么很简单了,“略果”——我们先看那个表,这十二支,前际是两支“无明、行”;感了中际的果——“识、名色、六处、触、受”,这就是果;有了果之后,年纪大了,要起烦恼了——“爱、取”;“爱、取”又造业——“有”;这个“有”感的果就是后际的果,下辈子又受果——“生、老死”,那么,这一张表一看,很简单,很清楚。

  什么叫“略果及略因”呢?后边两支,后际的两支——“生、老死”,是果,但是看中间的果,有“识、名色、六处、触、受”,有五支,而后边只有两支——“略果”,就是说后际讲的果是略的。前际讲的是因,也是略的,“无明”是烦恼——一支,而中际的“爱、取”是烦恼——两支,一支跟两支,一个是略,一个是广。所以说“略果及略因”:后边那一支就是说后边后际的两支是略果,前面的两支是略因。

  那么为什么要略?“由中可比二”,你中间广开地讲了,你不要再打开了,打开是没有意思了,中间的广的你看一看,你这个略的就知道了,广的就在中间嘛,当下你一看、一比就可以了,所以说“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这个问题简单,我看没有啥问题,把这个字一改了,很简单了——不是“即”,要“及”,略果就是略因,那个搞不清楚了,略果怎么就是略因?当然我们也可以勉强讲,因为因果就是互为因果的,你这里对他说,你是果;对他说,你可作因——这个很简单,一个人对父亲说,是儿子,对他的孩子说,他又是父亲,这个很好讲的。那么这个“略果即略因”,你要勉强讲——有的法师就是,他不管你是错不错,他都讲得到一套,那么也可以讲,这个解释不是原来的意思了,我们不要这样讲——跟十二支不相干了。我们这里是“略果及略因”,前际是略因,后际是略果,为什么要略?因为中间的广,一比就比出来了,不需要再广了。那么这个“略果及略因”是这个意思,很简单,但是这个简单,后边作用却很大,我们要讲“有支理唯此”的时候要用它。

  在这里我们再回顾一下,我们开头讲缘起的时候,举了个公案。有一个外道——那个时候十二支没有讲,可能有些人听不清楚,现在十二支讲了,大家可以再对了这个表看一看。有个外道问佛,他也知道——我们学过了六师外道,他们都是感到人间是苦的,有些也是感到人间苦,他就对佛说,这个生、老死是苦事情,那么老死苦到底哪里来的?佛就说,生来的,“生哪里来的?”“有来的”“有怎么来的?”“取来的”“取怎么来的?”“爱来的”,那么一个一个推,推到行怎么来的?无明来的。好了,这个外道他就问,“无明哪里来的?”不是我们提过那个问题了?那么佛就笑一笑,“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总要追个根出来。如何从这一个东西可以发展到一切。”

  那么这个表就告诉你了,无明怎么来的,你自己去问好了。你这个表交给你了,十二支,佛的十二支缘起说了,你要问,你自己问自己好了。我们说“无明”是什么?就是“爱取”,你说他是取,取怎么来的?爱来的,爱怎么来的?是受来的,受怎么来的?触来的,触怎么来的?六处来的,六处怎么来的?名色来的,名色怎么来的?识来的,识怎么来的?行来的,行怎么来的?无明来的,再说无明怎么来的

  又是取来的,爱来的。你去兜圈子好了,你兜一万辈子你还兜不完,这个问题就这么解决了。你去兜好了,佛跟你说清楚了,你自己兜圈子去,那么你高兴兜,你兜一万年,去兜好了(笑)。这个不需要了嘛。佛就是说,无明之前的东西告诉你了,无明就是中间的爱取,那么既然中间的广,来比一下,无明前面有东西--无明前面有烦恼,取前面有爱,无明前面有事、有果,爱的前面有受,那么你知道无明前面有东西,什么东西?中间去比好了,比出来了。

  那么老死——问了,老死后边不是还要投生吗?那么还有什么?这个也好,这个也已经告诉你了,老死是什么?就是前面的名色、六处、触、受,就是果。这个受后头什么?是爱,爱后头什么?取,取后面,有,有后面什么?生,生后面什么?老死,老死后面什么?又是受,又是爱,又是取,你去兜好了,也兜不完的。所以说前面的无明之前无始无终,这个表里表完了;后面的老死有没有果,这个表也给你搞清楚了。

  那么就是说十二支,“有支理唯此”,这个有支,十二支就够了,十三支也不要,十四、十五、十六、十八,那越多越多的更不要,十二支把前面的讲完了,后面的也讲完了,十二,“有支理唯此”,就是这么回事情。这个一般地,可能《菩提道次第科颂》,把《俱舍》这个颂全部引上去了,但是中间的机关——我们说这个跟开关一样的,一开它会动的。要是你开关开不来,不会动的,死板板的,一般的初级的佛学书都是这么死板板的这个十二支,动不了。这里是开关有了,你自已拿来一开——动的,转起来了,无始无终就在里边转,你爱转多少时候就转多少时候。外道要问,你就把十二支告诉他:你尽去问好了,问不完的问,永远是这么回事情。

  那么这个佛就把十二支,把一切的无始无终的因果全部给你讲完了。所以说是一个“纯大苦蕴集”,这个十二支里边都是五蕴法,没有一个补特伽罗“我”——“纯”,纯粹的是五蕴,没有一点点影子“我”在里边;大,前面无始,后面是无终,大的很;那么又大又纯,假使好,我们去取它也可以,可是不好——“苦蕴集”,大大的苦恼的东西。苦恼的东西是果,是苦,它的因就是“集”--烦恼跟业,感的果报就是苦谛,这个苦,它又“纯”又“大”,又是个大苦恼,那么这个东西你知道之后,赶快出离。

  所以十二支就是教我们,流转的生死是一个无始无终、又是没有一个“我”的、全部纯粹地是一个苦恼的东西,那么赶快还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那么你好好修行的话,把还灭的十二支修了,就可以出离。所以十二支一方面固然是解释流转的现象,而真正的作用呢,要起还灭的作用,知道流转是苦的话,赶快要回头,修还灭法,证到涅槃,那么这十二支的真正的含义就在这里。

  那么这个十二支我们就讲到这里,大概我想问题不大了,第一次讲,第一次接触可能是有些陌生,那么多见两面呢,也感到也没有什么好陌生了。我们看到一个人,这个人第一次见面呢,这个人要去描绘他的形象可能很困难,到底这个人他是怎么样的--想象,假如你天天见面,你不要想,眼睛闭下来,这个人清清楚楚:他的行动、他的样子、他的思想什么……都在你面前一刹那就显出来了,很简单。所以说佛法开始不要太害怕,不要想困难,有的人看到一点点难就退了,这样的人,我们说,就是在世间上也搞不成事情的。看到困难就退的人是没有用的人,看到困难要努力向上,克服困难的人才是有用的人。不要说是比丘——比丘是勇士,最勇敢的是比丘,我们说拿破仑,他一个国王,他就是这么说:他的字典里面没有一个“难”字的,什么事情他都要克服它,我们难道这点勇气也没有吗?出家人看到难就低头了,赶快跑了,你这样子,你怎么办。难不难?实际也不难,我们说这个比世间上的学一门什么——机械或者是电子的集成线路,你去搞一套,恐怕比这个难得多了。你这个我看也不太难,如果这一点难度就吓倒了的话,你还想出生死?那就恐怕是没有希望了。好,我们十二支就讲到这里。

  

  四圣谛

  下边是四圣谛,这是原始佛教的一些核心的…

《印度佛学史分期略说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