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总是内部的,不能说外边一个识,这个不会的;说唯识不会混淆,说唯境则会混淆外部的外境,所以我们不说唯境,而说唯识。“恐滥于彼”,因为恐怕跟外境混淆(这个“彼”指“外境”),所以只说唯识,不说唯境。这是一个原因——恐怕混淆到外境去。外境是不实在的,若说唯境的话,境就是实在的,那么人家就搞错了,说外境也是实在的,那就不对了,为了避免这个混淆,我们只说唯识,不说唯境。
第二个原因,识跟境,一个是主观能动的(能修行),境是客观不会动的,所以要说唯心,对修行上有帮助。
“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愚夫执着于境,起烦恼造业,就轮回生死,诸佛菩萨“哀愍于彼”,可怜他们,“但说唯识”,叫他们“自观心解脱生死”,不要去执着外境。境是虚伪的,你执着它,只有起烦恼造业流转生死,而说唯心、观心之后,能解脱生死,心里边用功,可以解脱生死。前面也说了,唯识道理知道之后,可以积集资粮,可以很快地证到空性,可以度众生证菩提。这个观心的作用就大了。你去执着境之后,不但不能修行证果证道,反而会起烦恼造业,流浪生死。因为观心的作用这么大,所以要说唯识。“非说内境如外都无”,并不是说内境跟外境一样,一点也没有。内境是有一定的真实性的。执着境会流浪生死,不能解脱生死,观心才能解脱生死,所以只说唯识。“虽有内境,亦不如心”,虽然内境是有的,但是从修行的方面说,它的作用不如心;“此中但说如心实者”,我们这里说的“如心”(境跟心一样)是就它的虚实来说,是一样的;但是从修行(作用)方面来说,就不一样,不如心,心的作用大,所以说唯识。这是第二个道理。
第三师说: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第三师安慧等,前二师义护法等宗,然有别说。合而论者,第二师说胜,无过失故,识者自知。然佛地论,但有一说,同第一师。
“第三师说: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相分、见分都是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因为虚妄分别的熏习力量,使一个识生出很多的分,见分、相分、自证分等等,“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真如也是识的实性(识是相,真如是识的性;识的体性、真性就是真如),所以说,除了识性以外,并没有其它的法。这个是归纳到识的性去了。
它后面的注解说:这“第三师”就是安慧他们这一派,“前二师义” 是“护法等宗,然有别说”,前面二师,“护法等”,“等”指第一师(其它的宗),第二个(第二师)就是护法菩萨的标准的说法,第三个(第三师)就是安慧那一宗的观点。“合而论者,第二师说胜,无过失故”,这三师的观点合起来看,第二师的说法最好。玄奘法师是护法菩萨的传承,当然认为这个最好;若不是最好,去学它干啥?正因为它好,才学他的传承。所以就这三师的说法综合起来一看,认为第二师说的是最殊胜,因为它没有过失。“识者自知”,有见识的人,自已一比较就会知道。“然佛地论,但有一说,同第一师”,其它的论里边,只有一个说法,就是第一个师的说法。这个不是本论的事情,我们就不管了,我们世亲菩萨的《唯识二十论》是附同护法菩萨的说法的(第二师说),因为它最殊胜、讲得最圆满,这个道理也给你讲了。到此为止,辨宗的事情讲完了。
乙二 释外所征 广破异执 分七
论:即于此义,有设难言。
述曰:上来总辨初立论宗,唯识无境。自下第二,释外所征,广破外执。于二十颂中大文有七。此下第一有十四颂,小乘外道,四事难识境无,却征实境执。二、“诸法由量刊定有无”下有一颂半,释小乘等以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三、“若如梦中虽无实境”下有半颂,释小乘外道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失。四、“若诸有情由自相续”下有半颂,复释外难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五、“若如梦中境虽无实”下,次有半颂,复解外难梦觉心无异,造行果差失。六、“若唯有识无身语等”下,次有二颂,又释外难无境杀等无,返诰他宗失。七、“若唯有识诸他心智”下,次有一颂,又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
“上来总辨初立论宗,唯识无境”,我们立的宗(三界唯心),只有识,没有外境,这个宗已经讲完了。《唯识二十论》立宗的一部分就讲到这里,没有广辩,《成唯识论》里就广辩了。所以我们讲宗的时候,引了很多《成唯识论》的文,也就是说《唯识二十论》里边讲自宗的道理是隐在里边,没有广讲,它的任务是对外边的问难给予解释;把自宗立出来之后,没有详细地解释,到《唯识三十论》的任务才是广讲这个唯识的道理,自己立宗所有的一切、详细的细则都给你讲清楚。下边就要广释外难了。
“自下第二”,这是第二大科了,第一大科是“立宗”,第二大科就是“释外所征,广破外执”,征就是问,解释外边的问难之后,然后就“广破外执”,外边的执(不是我们本宗的,都叫外)。
“于二十颂中,大文有七”,这二十个颂里边大科分有七个。这二十个颂都是辩外难的。这里我们的科判给大家发下去,可以做参考了。他文句里边是连起说,我们的科判是一行一行对着颂来看,这样看起来比较清晰一点。那么现在讲这段文,就可以对着科判看了。
先看一下我们的科判,总的分甲乙两个:甲一是正辨本宗、破计释难,最后甲二是结己所造、叹深推佛。乙一是立宗(初立论宗大乘三界唯识无境),乙二是破外难(释外所征广破异执),下边第一个“小乘外道四事难识境无,却征实境执”(丙一)就是这里开始了。这是第二大科:“释外所征,广破外执”。二十个颂里边,又分七科,就是七个问题,解答七个问题。
“此下第一有十四颂”,先第一科(第一个问题)有十四个颂,“小乘外道,四事难议境无”,这个“议”,我们根据大正藏是“识”,“难识境无”,我们科判里是改了的:“小乘外道,四事难识境无”。他就设难:你说唯识无境,这个道理他们不相信,要问(这个“难议境无”,要勉强讲也讲得通。这很可能是过去手抄本,识、议,抄的时候混淆了,写成议字。应当是“难识境无”,你说唯识无境,这个他有问难)。“却征实境执”,这些后边都要讲。
第二个问题,““诸法由量勘定有无”下”,这句“诸法由量勘定有无(一切法由量来决定它有没有)”是论里的原文,从这句话以下“有一颂半,释小乘等以现量证境有”,小乘用现量来证明说外境是有的,“反破忆持执”,反过来破它忆持的执。
第三个问题,论里边“若如梦中虽无实境”这句原文之下有半个颂,解释“小乘外道以梦例觉时应知境无实”,这是以梦来推究。
第四个问题,““若诸有情由自相续”下”有半个颂,再解释外难“二识成决定,外境非无失”。这都是后面的话,我们科判里提了一下,详细的解释下面都要仔细讲。
第五个问题,““若如梦中境虽无实”下”, 这句“若如梦中境虽无实”是论里的原文,下边也有半个颂,解释外难“梦觉心无异,造行果差失”,梦中、觉里边,心没有差别,但是一个造业会感果,一个则造业不感果,解释这个道理。
第六个问题,论里“若唯有识无身语等”这句文下边有两个颂,解释外难“无境杀等无”,意杀能不能犯杀罪的问题;“反诘他宗失”,把他们问难解释之后,反回过去说(反诘)他们的宗有过失。
第七个大问题,““若唯有识诸他心智”下”,这是谈他心智的问题了,这个文下边一个颂,“又释外难不照他心智,识不成失”,这是以心智来辨是不是唯识的道理。
这就是整个的结构。整个《二十唯识颂》,第一大科是成立自宗,唯识无境:“安大乘三界唯识”;第二大科回答外难,一共有七个大问题,这七个大问题里边,第一个问题占十四个颂……每一个问题占几个颂、讲的是什么问题,这是总的科,都说了。我们的科判也已经列出来了,还是根据这里的原文来的
丙一 破小乘外道四事难识境无,却征实境执 分三
丁一 初六颂四事问答外境无 分二
就第一中文复有四:初有一颂,小乘外道四事难境无,证知非唯识;第二“非皆不成”下,次有五颂,释四难非理,故知是唯识;第三“此教非因”下,次有三颂,释有情法二无我教,引教难不成,故知唯有识;第四“复云何知佛依如是”下,次有五颂,返破外人外境非实有,故知唯有识。或分为三,合初二段,总为一段,四事问答外境无故。
“就第一中文有复四”, 第一科(第一个大问题,丙一)又分四段。 “初有一颂,小乘外道四事难境无”,第一科(丁一)里边,最初一颂,以四个事情来问难论主说的“境无”(没有境),“证知非唯识”,以这四个道理来证明“唯识”不对。“第二“非皆不成”下,次有五颂,释四难非理”,下边五个颂是论主解释他们的问难并不合理——针锋相对:你说我的这个道理不对,不是唯识;我说你的四个难不合理,“故知是唯识”。“第三“此教非因”下,次有三颂”,解释有情无我、法无我,他们引这两个教来难,“引教难不成”,也是不对的,“故知唯有识”,证明有我们的唯识。“第四“复云何知佛依如是”下”,这个文下边有五个颂,“返破外人外境非实有,故知唯有识”,这是反破了。开始,外道从外面进攻,我们是抵抗,到后来我们就反攻了,把他们的说法都击破,反而证明我们自己的唯识道理。这样就分了四个大段。
(12B)“或分为三”,或者分三科也可以,“合初二段,总为一段”,把初二两段合一段,“四事问答外境无故”。这是分科的事情。
于初难中,先标外难,后叙难。今“即于此义,有设难言”者,标外难也。谓此所难,无实外征,论主假作经部诸师,为此问意,故言设难。又设谓施设,即实经部施设此难。
“于初难中,先标外难,后叙难”,最初的外难,外人是怎么提问的呢?“今“即于此义,有设难言”者,标外难也”,下边就是标外难了,这个外难是怎样的呢?“即于此义,有设难言”,就在我们提出“大乘三界唯识”、把这个宗安立出来之后,就有人来问难了。这个“设”是安立的意思。这个“设”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论主世亲菩萨假安立的,“论主假作经部诸师,为此问意,故言设难”,他假借经部师的口,提这个问题;“又设谓施设,即实经部施设此难”,或者说这个问难确实是经部师提出来的,我们说三界唯心唯识,他们说不对,就提出一些问难来难我们的唯识道理。
这个我们开个头,“有设难言”,经部师有这么一个设难(或者是世亲菩萨假设的,或者实际上就是他们提的),提了下面的那个难。至于这个难是怎么提的,我们明天再说了。
第九讲思考题
五五、 云何知“以眼为门,意识能执”?
五六、 如何理解“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五七、 境既同识,为何名唯识,不名唯境?
五八、 广破外执中,本论共破几执?
五九、 大乘唯识无境之教,最初经部论有何难言?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九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