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九講▪P6

  ..續本文上一頁識總是內部的,不能說外邊一個識,這個不會的;說唯識不會混淆,說唯境則會混淆外部的外境,所以我們不說唯境,而說唯識。“恐濫于彼”,因爲恐怕跟外境混淆(這個“彼”指“外境”),所以只說唯識,不說唯境。這是一個原因——恐怕混淆到外境去。外境是不實在的,若說唯境的話,境就是實在的,那麼人家就搞錯了,說外境也是實在的,那就不對了,爲了避免這個混淆,我們只說唯識,不說唯境。

  

   第二個原因,識跟境,一個是主觀能動的(能修行),境是客觀不會動的,所以要說唯心,對修行上有幫助。

  

   “或諸愚夫,迷執于境,起煩惱業,生死沈淪”,愚夫執著于境,起煩惱造業,就輪回生死,諸佛菩薩“哀愍于彼”,可憐他們,“但說唯識”,叫他們“自觀心解脫生死”,不要去執著外境。境是虛僞的,你執著它,只有起煩惱造業流轉生死,而說唯心、觀心之後,能解脫生死,心裏邊用功,可以解脫生死。前面也說了,唯識道理知道之後,可以積集資糧,可以很快地證到空性,可以度衆生證菩提。這個觀心的作用就大了。你去執著境之後,不但不能修行證果證道,反而會起煩惱造業,流浪生死。因爲觀心的作用這麼大,所以要說唯識。“非說內境如外都無”,並不是說內境跟外境一樣,一點也沒有。內境是有一定的真實性的。執著境會流浪生死,不能解脫生死,觀心才能解脫生死,所以只說唯識。“雖有內境,亦不如心”,雖然內境是有的,但是從修行的方面說,它的作用不如心;“此中但說如心實者”,我們這裏說的“如心”(境跟心一樣)是就它的虛實來說,是一樣的;但是從修行(作用)方面來說,就不一樣,不如心,心的作用大,所以說唯識。這是第二個道理。

  

   第叁師說:或相分等,皆識爲性,由熏習力,似多分生,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此第叁師安慧等,前二師義護法等宗,然有別說。合而論者,第二師說勝,無過失故,識者自知。然佛地論,但有一說,同第一師。

  

   “第叁師說:或相分等,皆識爲性”,相分、見分都是識爲性,“由熏習力,似多分生”,因爲虛妄分別的熏習力量,使一個識生出很多的分,見分、相分、自證分等等,“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真如也是識的實性(識是相,真如是識的性;識的體性、真性就是真如),所以說,除了識性以外,並沒有其它的法。這個是歸納到識的性去了。

  

   它後面的注解說:這“第叁師”就是安慧他們這一派,“前二師義” 是“護法等宗,然有別說”,前面二師,“護法等”,“等”指第一師(其它的宗),第二個(第二師)就是護法菩薩的標准的說法,第叁個(第叁師)就是安慧那一宗的觀點。“合而論者,第二師說勝,無過失故”,這叁師的觀點合起來看,第二師的說法最好。玄奘法師是護法菩薩的傳承,當然認爲這個最好;若不是最好,去學它幹啥?正因爲它好,才學他的傳承。所以就這叁師的說法綜合起來一看,認爲第二師說的是最殊勝,因爲它沒有過失。“識者自知”,有見識的人,自已一比較就會知道。“然佛地論,但有一說,同第一師”,其它的論裏邊,只有一個說法,就是第一個師的說法。這個不是本論的事情,我們就不管了,我們世親菩薩的《唯識二十論》是附同護法菩薩的說法的(第二師說),因爲它最殊勝、講得最圓滿,這個道理也給你講了。到此爲止,辨宗的事情講完了。

  

  

  乙二 釋外所征 廣破異執 分七

  

  

   論:即于此義,有設難言。

   述曰:上來總辨初立論宗,唯識無境。自下第二,釋外所征,廣破外執。于二十頌中大文有七。此下第一有十四頌,小乘外道,四事難識境無,卻征實境執。二、“諸法由量刊定有無”下有一頌半,釋小乘等以現量證境有,返破憶持執。叁、“若如夢中雖無實境”下有半頌,釋小乘外道以夢例覺時應知境無失。四、“若諸有情由自相續”下有半頌,複釋外難二識成決定,外境非無失。五、“若如夢中境雖無實”下,次有半頌,複解外難夢覺心無異,造行果差失。六、“若唯有識無身語等”下,次有二頌,又釋外難無境殺等無,返诰他宗失。七、“若唯有識諸他心智”下,次有一頌,又釋外難不照他心智,識不成失。

  

   “上來總辨初立論宗,唯識無境”,我們立的宗(叁界唯心),只有識,沒有外境,這個宗已經講完了。《唯識二十論》立宗的一部分就講到這裏,沒有廣辯,《成唯識論》裏就廣辯了。所以我們講宗的時候,引了很多《成唯識論》的文,也就是說《唯識二十論》裏邊講自宗的道理是隱在裏邊,沒有廣講,它的任務是對外邊的問難給予解釋;把自宗立出來之後,沒有詳細地解釋,到《唯識叁十論》的任務才是廣講這個唯識的道理,自己立宗所有的一切、詳細的細則都給你講清楚。下邊就要廣釋外難了。

  

   “自下第二”,這是第二大科了,第一大科是“立宗”,第二大科就是“釋外所征,廣破外執”,征就是問,解釋外邊的問難之後,然後就“廣破外執”,外邊的執(不是我們本宗的,都叫外)。

   “于二十頌中,大文有七”,這二十個頌裏邊大科分有七個。這二十個頌都是辯外難的。這裏我們的科判給大家發下去,可以做參考了。他文句裏邊是連起說,我們的科判是一行一行對著頌來看,這樣看起來比較清晰一點。那麼現在講這段文,就可以對著科判看了。

  

   先看一下我們的科判,總的分甲乙兩個:甲一是正辨本宗、破計釋難,最後甲二是結己所造、歎深推佛。乙一是立宗(初立論宗大乘叁界唯識無境),乙二是破外難(釋外所征廣破異執),下邊第一個“小乘外道四事難識境無,卻征實境執”(丙一)就是這裏開始了。這是第二大科:“釋外所征,廣破外執”。二十個頌裏邊,又分七科,就是七個問題,解答七個問題。

  

   “此下第一有十四頌”,先第一科(第一個問題)有十四個頌,“小乘外道,四事難議境無”,這個“議”,我們根據大正藏是“識”,“難識境無”,我們科判裏是改了的:“小乘外道,四事難識境無”。他就設難:你說唯識無境,這個道理他們不相信,要問(這個“難議境無”,要勉強講也講得通。這很可能是過去手抄本,識、議,抄的時候混淆了,寫成議字。應當是“難識境無”,你說唯識無境,這個他有問難)。“卻征實境執”,這些後邊都要講。

  

   第二個問題,““諸法由量勘定有無”下”,這句“諸法由量勘定有無(一切法由量來決定它有沒有)”是論裏的原文,從這句話以下“有一頌半,釋小乘等以現量證境有”,小乘用現量來證明說外境是有的,“反破憶持執”,反過來破它憶持的執。

   第叁個問題,論裏邊“若如夢中雖無實境”這句原文之下有半個頌,解釋“小乘外道以夢例覺時應知境無實”,這是以夢來推究。

   第四個問題,““若諸有情由自相續”下”有半個頌,再解釋外難“二識成決定,外境非無失”。這都是後面的話,我們科判裏提了一下,詳細的解釋下面都要仔細講。

  

   第五個問題,““若如夢中境雖無實”下”, 這句“若如夢中境雖無實”是論裏的原文,下邊也有半個頌,解釋外難“夢覺心無異,造行果差失”,夢中、覺裏邊,心沒有差別,但是一個造業會感果,一個則造業不感果,解釋這個道理。

   第六個問題,論裏“若唯有識無身語等”這句文下邊有兩個頌,解釋外難“無境殺等無”,意殺能不能犯殺罪的問題;“反诘他宗失”,把他們問難解釋之後,反回過去說(反诘)他們的宗有過失。

   第七個大問題,““若唯有識諸他心智”下”,這是談他心智的問題了,這個文下邊一個頌,“又釋外難不照他心智,識不成失”,這是以心智來辨是不是唯識的道理。

  

   這就是整個的結構。整個《二十唯識頌》,第一大科是成立自宗,唯識無境:“安大乘叁界唯識”;第二大科回答外難,一共有七個大問題,這七個大問題裏邊,第一個問題占十四個頌……每一個問題占幾個頌、講的是什麼問題,這是總的科,都說了。我們的科判也已經列出來了,還是根據這裏的原文來的

  

   丙一 破小乘外道四事難識境無,卻征實境執 分叁

     丁一 初六頌四事問答外境無 分二

  

   就第一中文複有四:初有一頌,小乘外道四事難境無,證知非唯識;第二“非皆不成”下,次有五頌,釋四難非理,故知是唯識;第叁“此教非因”下,次有叁頌,釋有情法二無我教,引教難不成,故知唯有識;第四“複雲何知佛依如是”下,次有五頌,返破外人外境非實有,故知唯有識。或分爲叁,合初二段,總爲一段,四事問答外境無故。

  

   “就第一中文有複四”, 第一科(第一個大問題,丙一)又分四段。 “初有一頌,小乘外道四事難境無”,第一科(丁一)裏邊,最初一頌,以四個事情來問難論主說的“境無”(沒有境),“證知非唯識”,以這四個道理來證明“唯識”不對。“第二“非皆不成”下,次有五頌,釋四難非理”,下邊五個頌是論主解釋他們的問難並不合理——針鋒相對:你說我的這個道理不對,不是唯識;我說你的四個難不合理,“故知是唯識”。“第叁“此教非因”下,次有叁頌”,解釋有情無我、法無我,他們引這兩個教來難,“引教難不成”,也是不對的,“故知唯有識”,證明有我們的唯識。“第四“複雲何知佛依如是”下”,這個文下邊有五個頌,“返破外人外境非實有,故知唯有識”,這是反破了。開始,外道從外面進攻,我們是抵抗,到後來我們就反攻了,把他們的說法都擊破,反而證明我們自己的唯識道理。這樣就分了四個大段。

  

   (12B)“或分爲叁”,或者分叁科也可以,“合初二段,總爲一段”,把初二兩段合一段,“四事問答外境無故”。這是分科的事情。

  

   于初難中,先標外難,後敘難。今“即于此義,有設難言”者,標外難也。謂此所難,無實外征,論主假作經部諸師,爲此問意,故言設難。又設謂施設,即實經部施設此難。

  

   “于初難中,先標外難,後敘難”,最初的外難,外人是怎麼提問的呢?“今“即于此義,有設難言”者,標外難也”,下邊就是標外難了,這個外難是怎樣的呢?“即于此義,有設難言”,就在我們提出“大乘叁界唯識”、把這個宗安立出來之後,就有人來問難了。這個“設”是安立的意思。這個“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論主世親菩薩假安立的,“論主假作經部諸師,爲此問意,故言設難”,他假借經部師的口,提這個問題;“又設謂施設,即實經部施設此難”,或者說這個問難確實是經部師提出來的,我們說叁界唯心唯識,他們說不對,就提出一些問難來難我們的唯識道理。

  

   這個我們開個頭,“有設難言”,經部師有這麼一個設難(或者是世親菩薩假設的,或者實際上就是他們提的),提了下面的那個難。至于這個難是怎麼提的,我們明天再說了。

  第九講思考題

  

   五五、 雲何知“以眼爲門,意識能執”?

  五六、 如何理解“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

  五七、 境既同識,爲何名唯識,不名唯境?

  五八、 廣破外執中,本論共破幾執?

  五九、 大乘唯識無境之教,最初經部論有何難言?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九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