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講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講

  

  丁一 初六頌四事問答外境無 分二

  戊一 先一頌難…………

  若識無實境,即處時決定,

  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

  

  戊二 後五頌釋 四難非理 分二

  己一 初二頌答非不成 分二

  庚一 初一頌答別難不成………

  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

  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

  

  

  昨天我們把立宗的事情講完了,今天開始講問難,回答小乘、外道的一些問難。大家提了一些問題(寫了兩頁紙),我們先解答一下。

  

  第一:第七識、第八識在何處?都是在心裏邊。但是第八識的相分是徧法界的,一切山河大地、根塵世界都是第八識的相分,而第七識的相分是指阿賴耶識,範圍比較小,第八識的範圍寬。

  

  第二:什麼叫有財釋?“以所有之法爲能有之名者,此即有財釋也。有者能有,財者所有也。”心之所有,屬于心的心所法,這是有財釋。比如說,王有臣、人有財,這都是有財釋。就是說這個法,它有它的作用,或者它的將來産生的果。前面我們講“大乘”的時候也有講到有財釋:“又攝論說,或乘大性,是有財釋。”乘有大的功能,叫大乘。我們再舉一個喻,這棵樹能長蘋果的,叫蘋果樹,它能夠長蘋果。有些果樹不一定結果,但是我們一看那個樹就叫它蘋果樹、桔子樹,它能長蘋果、能長桔子。還有我們以前講六離合釋的時候舉的喻:“如戒名解脫,戒是修因,解脫是所得之果,名戒爲解脫。于義似不當,然能持戒者,後必得解脫之果,故知戒中實有解脫,故可名戒以爲解脫。此即從所有法立能有名,即是有財釋也。”別解脫戒也可以叫解脫,因爲他持了這個戒,將來能得到解脫的果,所以也叫解脫。這些都是有財釋。這個法裏邊,它有那個功能,或者後來有那個果,用它的功能或者它將來的果安在它的名字上,這是有財釋。

  

  第叁:能熏、所熏的相狀是怎麼樣的?能熏、所熏,這個東西不是物質的。物質的熏,比如用香的煙熏在一張布或者熏在紙上,時間久了,這個布或紙就有香味,這是物質熏。而我們心裏的熏是熏染:跟善的人在一起,你會受到他的好的影響,這就是熏了。在阿賴耶識裏邊還有一個熏,現行能夠熏種子,現行經常現出來之後,就能夠産生一種功能,這個功能(種子)能生起將來的現行,這也是熏。熏是各式各樣的都有。

  

  第四:經部師說緣無心起……?緣無心起,緣沒有的東西也能起心。什麼是沒有的東西?龜毛、兔角。龜的毛是沒有的——哪個烏龜長毛?有沒有?有,我看到過,綠顔色的毛,不過這個可能不是它身上的毛,可能是背上生了藓苔之類的毛。一般真正地來說,烏龜是沒有毛的,兔子也沒有角。這個沒有的東西,意識可以緣嗎?在這個時候,“緣無心起,亦但有心”,雖然沒有境,心還是生起來了。這個跟唯識的觀點是合的。但是經部只有這麼幾個例子,其它的境還是實在的,跟唯識是不相合的;“然非一切”,它不是一切都是緣無心起。我們唯識宗說一切都是緣無心起的,那才叫唯識;而經部只有這麼一個例,那不能叫唯識。

  

  第五:……?這個問題,等一下再說。

  

  第六:種子可以積集,行相如何積集?行相是一樣的,有各式各樣的行相。比如說受心所,它的行相是領納,它領納苦樂憂喜舍,一會兒苦、一會兒樂、一會喜、一會兒憂……,這就是在積集行相了。它不是“堆”起來的意思了。一個心所或者心王裏邊,各種各樣的行相都可以生起來,這就是積集。

  

  第七:以圓成實性來判因有……十九頁後五行(宣統二年冬十月江西刻經處校刊、單行本上冊) :“然心心所,依世俗谛,非真實有,依他起故,如幻事等。若依勝義,非實非不實,心言絕故”?這是說心心所的。圓成實性說的是真如,這是決定有的。這裏說的是依他起的那個心心所法,從世俗谛看,它不是真實有,是假有、似有非有(依他起)。依他起,因緣和合而生,不是本來就如此的;它不是決定有,也不是沒有,因緣和合了,它就生起來,非有似有、假有。若從勝義谛來說,它是“非實非不實”,勝義谛是離言絕慮,“心言絕故”,心不可思、言不可說,說它有也不對,說它沒有也不對。那就是不可說了,你還說什麼?那就是“非實非不實”了,也不是有,也不是沒有,不可說的。這個問題就這樣了,沒有什麼難的。

  

  第八:內心之境是否如心?這有叁家說法,我們取的是第二家護法論師的說法。原文在第二十頁:“雖知離心實境非有,心內之境,爲如于心,亦是實有?爲有異耶?答:成唯識論第十卷中,略有叁說。”第一家(第一師)說:“然相分等,依識變現,非如識性依他中實”,相分、見分是假的,識性是實在的;識是依他起,相分、見分不是依他起,是偏計執。這是第一種說法。第二種就是護法論師的說法了,見、相二分跟識本身都是從因緣而生,都是依他起;識是怎麼地真實性,它也是怎麼地真實性。這是護法菩薩的見解(叁分)。“第叁師說:或相分等皆識爲性,由熏習力似多分生”,第叁師的重點是說,相分、見分都是虛妄分別的力量生起來的,“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必無有法”,都是識,這樣子來是說“唯識”的道理。這叁個師,他說第叁師是安慧菩薩一類的,第二師是護法菩薩一類的,“前二師義護法等宗”,這個“等”指第一師。“合而論者,第二師說勝”,其中最好的是第二師護法菩薩的說法。“然佛地論,但有一說,同第一師”,《佛地論》還有一個說法,是什麼論師他這裏沒有講。那麼就是這叁個,大同小異,各有各的觀點(唯識宗裏邊,還有好幾派)。

  

  第九:無間覺中八識……?無間覺就是這個心滅掉之後,第二刹那。在《俱舍》裏邊叫無間滅,前五識要生的時候,除了依五根之外,還要依無間滅。這個無間滅也是意根(無間意),“思量有二:一無間覺,二現思量。初通諸識,後唯第七”,這個意根裏邊有兩種:現思量、無間覺。無間覺每一個識都有,而現思量,恒審思量這是我的,這個作用只有第七識才有。

  

  第十:“若我真性,離心言故,有爲非空;若汝真性,非極成有,唯是空故……”?這是跟清辨論師的辯論。清辨論師認爲,一切法,在勝義谛裏是空的(自性空),在世俗谛裏是假有,而我們唯識宗的說法,在勝義谛裏邊自性是離言的,有爲法不能說它是空。“離心言”的就是“非空非不空”了,不能說它是空。這個“真性”就是指勝義谛。“若汝真性”,你(“汝”指清辨論師)說在勝義谛裏邊,一切法都是空的,而我們唯識宗是反對一切法空的:“若我真性,離心言故,有爲非空”,實際上,我們是“非空非不空”,既然是非空非不空,也就是不空,跟你說的空是不一樣的。“若汝真性,非極成有,唯是空故”,清辨論師說勝義谛裏邊一切法都是空的——我們唯識宗是“極成有”,我們贊成有(非空就是有),而你說沒有、只是空(非極成有,唯是空)。那就是說不一樣了,唯識跟中觀觀點不一樣。

  

  十一:心所是依他起……?心所法,它有它的種子,依了它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邊,因緣和合而生起來。這是緣生的法,因緣和合而起的,是依他起。

  

  十二:如何唯識的觀點是“心佛衆生,叁無差別”?這個跟前面那個一樣的,這裏一起講了,它的原文是在《華嚴經》裏邊。我們看在哪裏?叁界唯識,它前面引的經,還有後來其它的經,在 第十頁後面(宣統二年冬十月江西刻經處校刊、單行本上冊) :“又《華嚴經》第九卷雲: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衆生然,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心即是識,識能夠造一切,因緣和合之後,識能夠産生一切的法(相分、見分),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心如是,佛也如是,佛的體跟心是一樣的;如佛衆生然,衆生也是以識爲性,都是依心,所以“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了。佛與衆生,體都是心,佛是證到圓成實性的(覺了),他依無漏的依他起(淨分依他起),轉識成智,把我們的識轉成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而它的性還是一個東西(心);衆生則是迷于實性,他的緣起是染汙的,是有漏的,是有煩惱的,迷在裏邊,但是體還是識,一樣的。心就是識,心跟佛、衆生,從體上說,本來是一個(一模一樣),差別就在于迷悟的不同:佛是證了實性的,是悟;衆生是迷于實性的,是不覺。所以說成了佛之後,看到一切衆生都是佛;而在衆生的份上,即使看到佛,也不是佛。佛的化身徧六道,我們看到哪些是佛?真正要有福報好的、有一定的善根才能看到叁十二相的應化身的佛,報身的佛,要登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看到。一般的衆生,即使佛在面前,他看的也不是佛,就是跟衆生一樣。

  

  無著菩薩修慈心定,要見彌勒菩薩,他修了很多年,幾次下山,都得到人家的指示。第一次下山,看到一個人拿一條鐵棒子在磨,無著菩薩就問:“你磨啥東西?”她說:“我現在需要縫衣服,沒有針。”“這麼大一根鐵棒子,要磨成一根針,你得磨到哪一天去?”“你才是呆了,我天天磨,哪有磨不成的?每天磨一點、每天磨一點,總有一天磨成的。”無著菩薩開悟了:噢,她是這樣子下功夫,爲了一根針肯下這樣的功夫,我現在修定,修了叁年,沒有得到什麼效果就下山了,這個不對!還得修下去。回去又修,修了很久,還是沒有消息,又下山。這次下山,看到一個人,拿一塊綢帕子在石頭上抹,無著菩薩就問他:“你抹石頭幹什麼?”他說:“我要把它抹成一個鏡子,好照啊!”“你是呆了,這麼粗的一塊石頭,那麼一塊綢帕子,你抹到哪一天成鏡子呢?”“你才呆了,我天天抹、天天抹,哪會抹不成鏡子的?只要肯下功夫,總會抹成鏡子的…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