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講▪P6

  ..續本文上一頁譯跟新譯的不同之處,這個我們就不一定要去對照了。

  

  我們說“非皆不成”,什麼原因呢?以這個頌來回答:“處時定如夢”,處定、時也定,跟夢裏一樣;“身不定如鬼”,身不定就是相續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以這話來回答,不是不成立;“如夢損有用”,你們說夢裏邊沒有作用,我們說夢裏邊也有作用。以這四個來反駁,你們說都不成立,我們說不是都不成立,能成立的!

  

  “初一句頌,答初二難”,第一句答開頭兩個難:處不定、時不定,我們說處也定、時也定;“第二叁句,答第叁難”,就是相續不定的難;“第四句頌,答第四難”,第四句頌回答作用不成的難。“至下當知”,下邊我們馬上就要詳細說。“頌言身者,相續異名”,“身不定如鬼”,這個“身”,因爲作頌,若寫“相續”,那就六個字了,所以用“身”,“身”就是“相續”。

  

  

  論曰:如夢意說如夢所見。

  

  述曰:此長行中,文有其叁。初以如夢喻合解處時二難,次解第叁征,後解第四難。就初段中,文複有叁。初解頌說如夢之言,次解處時俱定之理,後結二定非不得成。此即初也。然舊譯家,不閑此義,遂略不翻。梵雲伊(上聲呼之)縛(平聲呼之,合名夢也)筏(此有二義:一是有義,二譬喻義),今言如夢,顯是譬喻,故言意說如夢所見,非謂有夢名伊縛筏。或複有釋,夢者能緣其村園等,夢之所見,夢心所有。今頌略言喻如夢者,顯夢所見爲二定喻,非能緣夢心爲處時同法,恐以能緣爲同喻故,今簡略也。

  

  “此長行中,文有其叁。初以如夢喻合解處時二難,次解第叁征,後解第四難”,這是解釋頌了,分別地回答這四個難。

  

  “就初段中,文複有叁。初解頌說如夢之言,次解處時俱定之理,後結二定非不得成”,先說如夢,再解處時決定,然後解二定非不得成。“此即初也”,這第一就是初解頌說“如夢”的話。“然舊譯家,不閑此義,遂略不翻”,舊的翻譯,他不懂這些,所以略了沒有翻。這個我們不要管那多了,舊譯、新譯,我們不去比較了。

  

  “論曰:如夢意說如夢所見”,下邊重點說“如夢”。“處時定如夢”,如夢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如夢意說如夢所見”,如夢,就像夢中所見。“梵雲伊縛筏”,梵文裏邊有這麼個字,我們現在叫作如夢。“此有二義:一是有義,二譬喻義”,梵文(印度話)“伊縛筏”,這個“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有的意思,一個是譬喻的意思。我們這裏采取譬喻的意思,如夢就是跟夢裏一樣,所以翻了個“如”。它原文是兩個意思,說“有”也可以。“今言“如夢”,顯是比喻,故言“意說如夢所見”,非謂有夢名伊縛筏”,並不是說有個夢叫伊縛筏,“筏”不作“有”解。但是也可以作有的意思,“或複有釋,夢者能緣其村園等”,夢裏邊能夠看到村、園等等,“夢之所見”是“夢心所有”的,那就是說,也可以翻成“有”的意思。

  

  “今頌略言喻如夢者……”,這是簡別了。反正我們說,自己要簡別,否則的話會混淆。我們說如夢,就單是指夢裏的事情,醒的時候就不能以此爲例。“顯夢所見爲二定喻”,就夢裏所見的來說,時間定、處所定。“非能緣夢心爲處時同法”,是夢中所見的,不是能緣夢的心……這也是語法的問題了,如夢如夢,不是說夢裏邊能緣的夢心,是說夢裏所看的東西。“恐以能緣爲同喻故”,恐怕我們搞錯,把能緣來比喻,那就搞錯了。“今簡略也”,就是說,以夢裏所見的東西來做比喻。這些我們不講也該知道,夢裏所見,看前面的文就會明白。

  

  

  論:謂如夢中雖無實境。

  

  述曰:次解處時俱定之理。以一夢喻,喻二理成故。此最初說如夢中無實境也。然今論師解四外難,非正當難,以祛外疑,舉世現事,返質外人,傍解前難,此夢境無,經部大乘,彼此共許,故以爲喻。

  

  “謂如夢中雖無實境”,這個大家知道了,夢裏看到的東西,在醒著的人看來,什麼都沒有。假使一個人正在夢裏邊,他在大海裏邊漂,而你醒著的人看,他還在床上睡,一滴水也沒有,哪有大海呢?沒有實境,夢裏邊沒有真實的境。

  

  “次解處時俱定之理。以一夢喻,喻二理成故”,以一個夢來解釋時處決定的問題。“此最初說如夢中無實境也”,現在就說像夢中也是沒有實境,但是可以定。

  

  “然今論師解四外難,非正當難,以祛外疑,舉世現事,返質外人,傍解前難。此夢境無,經部大乘,彼此共許,故以爲喻。”經部也好,大乘唯識宗也好,大家都承認夢的境是沒有實體的,所以這個能作比喻。如果經部認爲夢的境是有實體的,那這個比喻就不能成立,不能用夢作喻。因爲經部、大乘都講夢是沒有實境的,以這個作比喻,大家都共許、都承認。它這個問題,不是針鋒相對地解釋他們的外難,它是把這個拿出來,去把外難的疑除掉,然後反過來問外邊的人。它不是針對地來解釋外難。

  

  

  論: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物,非一切處。

  

  述曰:此解處定成。猶如夢中一種境雖無實,或于是處見有村等,余處不見。故雖一切處皆唯有識,而于是處見終南山,非于余處。

  應立量雲:汝夢于是處見有村等應非處定,境無實故,如余不見處。然余不見處,例于見處,亦有比量,略不繁述,下准可知。

  然此雖有世間相違,置汝言故,簡宗過也。彼此成已,返解他難。量雲:其非夢時境雖無實而處亦定,許境無實故,如夢中所見。此因言許,無隨一失。

  [名相注釋]簡別:《因明大疏》雲:“凡因明法,所能立中,若有簡別,便無過失。若自比量,以許言簡,顯自許之,無他隨一等過;若他比量,汝執等言簡,無違宗等失;若共比量等,以勝義言簡,無違世間、自教等失。”

  

  先舉這個喻來說。“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物,非一切處”,你們難說若是唯心所現、沒有實境,應當是什麼地方都能看到,但是我們說不一定。夢裏邊也是沒有實境的,但是在夢裏邊並非都看到花園、都看到很多的人;要跑到一個地方才看到有花園,跑到某一個地方,又看到很多男女的人。並不是說夢裏邊看到的全部都一樣。雖然沒有實境,它的處所還是一定,跑到某個地方就看到花園,跑到某個地方又看到很多人,並不是說什麼地方都有人、什麼地方都有花園。所以你這個問難不對。即使沒有境,也不是什麼地方都一樣。

  

  “猶如夢中一種境雖無實”,夢裏邊境是無實的,“或于是處見有村等,余處不見”,但是夢裏邊,某些方看見有村,某些地方又沒有看到。“故雖一切處皆唯有識,而于是處見終南山,非于余處”,你們的難說終南山的識應當到處看到,我們說不是那樣,而是像夢裏一樣——同樣是沒有外境,但是看到東西,不是到處都看到,而是某些地方看到有村、某些地方就看不到有村。你說應當什麼地方都看到終南山的話,不對頭。

  

  “應立量雲”,因爲反駁他們,也立個量,“汝夢于是處見有村等應非處定,境無實故”,夢裏邊某個地方見有村,這個本來是定的,照你這麼說,應當是不定了,爲什麼?它沒有實境,“如余不見處”,其他地方看不到,你這個地方也應當看不到,爲什麼它又看到了呢?“然余不見處,例于見處,亦有比量,略不繁述”,反過來也有個比量,這裏就不說了。我們把意思抓到就行了,不一定要像他指的那麼仔細。就是說,你們難說一定要跑到終南山那個地方才看到終南山,沒有終南山(沒有境)的地方就看不到,那麼現在夢裏也是一樣,都是沒有境,但是夢裏邊有的地方看到村、有的地方就看不到村,同樣能成立。你們說不能成立,我們能成立。夢也是無境的,但是有處有村、有處無村,並不是像你說的沒有境的話應該什麼地方都要看到終南山,不是那回事。

  

  “然此雖有世間相違,置汝言故”,這個量裏邊擺一個“汝”字,就是說這是你的主張,雖然跟事實上不符,因爲你這麼說的了,那麼就沒有過失,“簡宗過也”。這是因明的一些簡別的話,我們以前抄了一個,因明的這麼一簡別可以避免過失。

  

  “彼此成已,返解他難。量雲:其非夢時境雖無實而所見事其處亦定(宗),許如是境皆無實故(因),如夢中所見(喻)”,這是正面立量。校注:大正藏(T43, p. 985)《唯識二十論述記》卷一:「量雲。其非夢時境雖無實而[6]處亦定。許[7]境[8]無實故。如夢中所見。」 [6](所見事其)+處【甲】。[7](如是)+境【甲】。[8](皆)+無【甲】。據江西刻本則作:「量雲。其非夢時境雖無實而所見事其處亦定。許如是境皆無實故。如夢中所見。」

  

  沒有做夢的時候,雖然沒有實境,但所看見的事物處所還是定的,有處能見,有處不見。一定要到陝西終南山那個地方才看到終南山,到其他的省份就看不到終南山;同樣,夢也是沒有實境,但是夢中也是有的地方看到村落,有的地方看不到村落,“如夢中所見”。並不是說,沒有實境,要看的時候就應當哪裏都能看到。以夢作比喻,成立我們醒著的時候在陜西可以看到終南山,其它地方就看不到終南山(處定);雖然都是沒有境,但不是劃等號,不是隨便什麼地方都能看到,也不是說什麼地方都看不到。

  

  “此因言許,無隨一失”,這個裏邊,“許”也是一個簡別,這是我們自己這樣說的,也沒有過失。我們今天抄的那個簡別就是解釋這些問題。

  

  今天講的,文字很繁複,但是意思很簡單。他提了四個難,假使說沒有外境而能夠生識的話,處所決定、時間決定、相續不決定、作用,這些事情都成立不了。下面就是解釋,破他的難,處所不決定也能成立,因爲我們夢中同樣是沒有實境,但是夢中某些地方看到村,某些地方看不到村。並不是像你說的那樣,沒有實境就都看不到,或者沒有實境要看就都能看到。你說不能成立,我們說能成立。舉夢作喻來證明,沒有實境也不是說某些地方看到、什麼地方都要看到,某些地方看不到、什麼地方都看不到,而是可以某些地方看到、某些地方看不到。就如在夢中,你走到村裏就看到村,走到河邊就看到河,並不是說整個夢都是河、整個夢都是村。這是以夢作比喻,破他的第一個難。今天就講到這裏。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