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译跟新译的不同之处,这个我们就不一定要去对照了。
我们说“非皆不成”,什么原因呢?以这个颂来回答:“处时定如梦”,处定、时也定,跟梦里一样;“身不定如鬼”,身不定就是相续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以这话来回答,不是不成立;“如梦损有用”,你们说梦里边没有作用,我们说梦里边也有作用。以这四个来反驳,你们说都不成立,我们说不是都不成立,能成立的!
“初一句颂,答初二难”,第一句答开头两个难:处不定、时不定,我们说处也定、时也定;“第二三句,答第三难”,就是相续不定的难;“第四句颂,答第四难”,第四句颂回答作用不成的难。“至下当知”,下边我们马上就要详细说。“颂言身者,相续异名”,“身不定如鬼”,这个“身”,因为作颂,若写“相续”,那就六个字了,所以用“身”,“身”就是“相续”。
论曰:如梦意说如梦所见。
述曰:此长行中,文有其三。初以如梦喻合解处时二难,次解第三征,后解第四难。就初段中,文复有三。初解颂说如梦之言,次解处时俱定之理,后结二定非不得成。此即初也。然旧译家,不闲此义,遂略不翻。梵云伊(上声呼之)缚(平声呼之,合名梦也)筏(此有二义:一是有义,二譬喻义),今言如梦,显是譬喻,故言意说如梦所见,非谓有梦名伊缚筏。或复有释,梦者能缘其村园等,梦之所见,梦心所有。今颂略言喻如梦者,显梦所见为二定喻,非能缘梦心为处时同法,恐以能缘为同喻故,今简略也。
“此长行中,文有其三。初以如梦喻合解处时二难,次解第三征,后解第四难”,这是解释颂了,分别地回答这四个难。
“就初段中,文复有三。初解颂说如梦之言,次解处时俱定之理,后结二定非不得成”,先说如梦,再解处时决定,然后解二定非不得成。“此即初也”,这第一就是初解颂说“如梦”的话。“然旧译家,不闲此义,遂略不翻”,旧的翻译,他不懂这些,所以略了没有翻。这个我们不要管那多了,旧译、新译,我们不去比较了。
“论曰:如梦意说如梦所见”,下边重点说“如梦”。“处时定如梦”,如梦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如梦意说如梦所见”,如梦,就像梦中所见。“梵云伊缚筏”,梵文里边有这么个字,我们现在叫作如梦。“此有二义:一是有义,二譬喻义”,梵文(印度话)“伊缚筏”,这个“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有的意思,一个是譬喻的意思。我们这里采取譬喻的意思,如梦就是跟梦里一样,所以翻了个“如”。它原文是两个意思,说“有”也可以。“今言“如梦”,显是比喻,故言“意说如梦所见”,非谓有梦名伊缚筏”,并不是说有个梦叫伊缚筏,“筏”不作“有”解。但是也可以作有的意思,“或复有释,梦者能缘其村园等”,梦里边能够看到村、园等等,“梦之所见”是“梦心所有”的,那就是说,也可以翻成“有”的意思。
“今颂略言喻如梦者……”,这是简别了。反正我们说,自己要简别,否则的话会混淆。我们说如梦,就单是指梦里的事情,醒的时候就不能以此为例。“显梦所见为二定喻”,就梦里所见的来说,时间定、处所定。“非能缘梦心为处时同法”,是梦中所见的,不是能缘梦的心……这也是语法的问题了,如梦如梦,不是说梦里边能缘的梦心,是说梦里所看的东西。“恐以能缘为同喻故”,恐怕我们搞错,把能缘来比喻,那就搞错了。“今简略也”,就是说,以梦里所见的东西来做比喻。这些我们不讲也该知道,梦里所见,看前面的文就会明白。
论:谓如梦中虽无实境。
述曰:次解处时俱定之理。以一梦喻,喻二理成故。此最初说如梦中无实境也。然今论师解四外难,非正当难,以祛外疑,举世现事,返质外人,傍解前难,此梦境无,经部大乘,彼此共许,故以为喻。
“谓如梦中虽无实境”,这个大家知道了,梦里看到的东西,在醒着的人看来,什么都没有。假使一个人正在梦里边,他在大海里边漂,而你醒着的人看,他还在床上睡,一滴水也没有,哪有大海呢?没有实境,梦里边没有真实的境。
“次解处时俱定之理。以一梦喻,喻二理成故”,以一个梦来解释时处决定的问题。“此最初说如梦中无实境也”,现在就说像梦中也是没有实境,但是可以定。
“然今论师解四外难,非正当难,以祛外疑,举世现事,返质外人,傍解前难。此梦境无,经部大乘,彼此共许,故以为喻。”经部也好,大乘唯识宗也好,大家都承认梦的境是没有实体的,所以这个能作比喻。如果经部认为梦的境是有实体的,那这个比喻就不能成立,不能用梦作喻。因为经部、大乘都讲梦是没有实境的,以这个作比喻,大家都共许、都承认。它这个问题,不是针锋相对地解释他们的外难,它是把这个拿出来,去把外难的疑除掉,然后反过来问外边的人。它不是针对地来解释外难。
论:而或有处见有村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
述曰:此解处定成。犹如梦中一种境虽无实,或于是处见有村等,余处不见。故虽一切处皆唯有识,而于是处见终南山,非于余处。
应立量云:汝梦于是处见有村等应非处定,境无实故,如余不见处。然余不见处,例于见处,亦有比量,略不繁述,下准可知。
然此虽有世间相违,置汝言故,简宗过也。彼此成已,返解他难。量云:其非梦时境虽无实而处亦定,许境无实故,如梦中所见。此因言许,无随一失。
[名相注释]简别:《因明大疏》云:“凡因明法,所能立中,若有简别,便无过失。若自比量,以许言简,显自许之,无他随一等过;若他比量,汝执等言简,无违宗等失;若共比量等,以胜义言简,无违世间、自教等失。”
先举这个喻来说。“而或有处见有村园男女等物,非一切处”,你们难说若是唯心所现、没有实境,应当是什么地方都能看到,但是我们说不一定。梦里边也是没有实境的,但是在梦里边并非都看到花园、都看到很多的人;要跑到一个地方才看到有花园,跑到某一个地方,又看到很多男女的人。并不是说梦里边看到的全部都一样。虽然没有实境,它的处所还是一定,跑到某个地方就看到花园,跑到某个地方又看到很多人,并不是说什么地方都有人、什么地方都有花园。所以你这个问难不对。即使没有境,也不是什么地方都一样。
“犹如梦中一种境虽无实”,梦里边境是无实的,“或于是处见有村等,余处不见”,但是梦里边,某些方看见有村,某些地方又没有看到。“故虽一切处皆唯有识,而于是处见终南山,非于余处”,你们的难说终南山的识应当到处看到,我们说不是那样,而是像梦里一样——同样是没有外境,但是看到东西,不是到处都看到,而是某些地方看到有村、某些地方就看不到有村。你说应当什么地方都看到终南山的话,不对头。
“应立量云”,因为反驳他们,也立个量,“汝梦于是处见有村等应非处定,境无实故”,梦里边某个地方见有村,这个本来是定的,照你这么说,应当是不定了,为什么?它没有实境,“如余不见处”,其他地方看不到,你这个地方也应当看不到,为什么它又看到了呢?“然余不见处,例于见处,亦有比量,略不繁述”,反过来也有个比量,这里就不说了。我们把意思抓到就行了,不一定要像他指的那么仔细。就是说,你们难说一定要跑到终南山那个地方才看到终南山,没有终南山(没有境)的地方就看不到,那么现在梦里也是一样,都是没有境,但是梦里边有的地方看到村、有的地方就看不到村,同样能成立。你们说不能成立,我们能成立。梦也是无境的,但是有处有村、有处无村,并不是像你说的没有境的话应该什么地方都要看到终南山,不是那回事。
“然此虽有世间相违,置汝言故”,这个量里边摆一个“汝”字,就是说这是你的主张,虽然跟事实上不符,因为你这么说的了,那么就没有过失,“简宗过也”。这是因明的一些简别的话,我们以前抄了一个,因明的这么一简别可以避免过失。
“彼此成已,返解他难。量云:其非梦时境虽无实而所见事其处亦定(宗),许如是境皆无实故(因),如梦中所见(喻)”,这是正面立量。校注:大正藏(T43, p. 985)《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一:「量云。其非梦时境虽无实而[6]处亦定。许[7]境[8]无实故。如梦中所见。」 [6](所见事其)+处【甲】。[7](如是)+境【甲】。[8](皆)+无【甲】。据江西刻本则作:「量云。其非梦时境虽无实而所见事其处亦定。许如是境皆无实故。如梦中所见。」
没有做梦的时候,虽然没有实境,但所看见的事物处所还是定的,有处能见,有处不见。一定要到陕西终南山那个地方才看到终南山,到其他的省份就看不到终南山;同样,梦也是没有实境,但是梦中也是有的地方看到村落,有的地方看不到村落,“如梦中所见”。并不是说,没有实境,要看的时候就应当哪里都能看到。以梦作比喻,成立我们醒着的时候在陜西可以看到终南山,其它地方就看不到终南山(处定);虽然都是没有境,但不是划等号,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看到,也不是说什么地方都看不到。
“此因言许,无随一失”,这个里边,“许”也是一个简别,这是我们自己这样说的,也没有过失。我们今天抄的那个简别就是解释这些问题。
今天讲的,文字很繁复,但是意思很简单。他提了四个难,假使说没有外境而能够生识的话,处所决定、时间决定、相续不决定、作用,这些事情都成立不了。下面就是解释,破他的难,处所不决定也能成立,因为我们梦中同样是没有实境,但是梦中某些地方看到村,某些地方看不到村。并不是像你说的那样,没有实境就都看不到,或者没有实境要看就都能看到。你说不能成立,我们说能成立。举梦作喻来证明,没有实境也不是说某些地方看到、什么地方都要看到,某些地方看不到、什么地方都看不到,而是可以某些地方看到、某些地方看不到。就如在梦中,你走到村里就看到村,走到河边就看到河,并不是说整个梦都是河、整个梦都是村。这是以梦作比喻,破他的第一个难。今天就讲到这里。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