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讲▪P5

  ..续本文上一页现在那里不灭。这个就是说海市蜃楼了,它没有城的作用。假使这个海市蜃楼是真的城的话,你可以到这座城里边去住,可以在里边做事情等等,但是它是空的,你不能跑过去,你跑过去就要掉到海里去了。它没有城的作用,为什么呢?

  

  “旧论云干闼婆城,讹也”,这是说原文翻译上的一些问题了。他说这个寻香城,过去的翻译叫干闼婆城,翻错了,“梵云健达缚,此云寻香”,照规矩,这个干闼婆,梵文是健达缚,我们翻成汉文就叫寻香(因为声音有些不一样,那个印度的土言也好几种,不一定完全一样)。什么叫寻香?“谓中有能寻当生处香,即便往生”,天龙八部里也有健达缚,中有也叫健达缚。中有投生,它闻到当生的地方有个香味道,它闻了很高兴,就马上跑过去,那么就在那里投生了。我们供那些鬼,把那些饮食供上去,它远远地闻到这个饮食的香味道,它就来吃。这就叫寻香,“亦名健达缚”,也叫健达缚。

  

  “其西域呼俳优,亦云寻香”,这是“寻香”的另外一个意思。“西域”就是西方,印度那些地方,“俳优”即唱戏、作戏的那些人,也把那些人叫作寻香。“此等不事王侯,不作生业”,这些人既不为国王办事情,也不去做那些谋生的事业,“唯寻诸家饮食等香,便往其门,作诸伎乐,而求饮食”,他们一天到晚拿着乐器,闻到哪里有人家在吃饭的香味道,就跑到那家人门口去奏一些乐,主人就给他们一点东西吃了。“能作幻术”,他们还能作幻术,“此幻作城,于中游戏,名寻香城”,他们化一个城,就在这城里边游戏,叫寻香城。“幻惑似有,无实城用”,这是幻化的城,好象是有,实际上没有真的城市的作用。

  

  “或呼阳焰化城,名健达缚城。诸商估等,入诸山海,多见阳焰化为城室,于中闻有作乐等声”,这个还是解释“寻香城”,说了很多意思,我们知道大概意思就行了。“阳焰化城”,就是说在沙漠地带,在太阳光里边看过去,好象有水、有城等等景象,或者山里边、海里边,海市蜃楼,可以看到那个城,甚至可以听到里边有音乐的声音。“西域呼作乐者,既名寻香,故说此化城名寻香城”,西方的人,称呼作乐的人叫作寻香,那么既然这个城里边有音乐等等的声音,就称它叫寻香城。他这里把寻香城的名义讲了很多,我们知道它是化的城、没有作用的就完了。

  

  (13B)“谓既无实境,许此识生,何故此城无实城用?”既然你们唯识宗说不要有实在客观环境、这个识也能够生出来,那么现在你们看到这个健达缚城了,它也是没有实境的,为什么这个城没有实在的作用呢?寻香城大家知道,海市蜃楼,不能去住的,一去就掉到海里去了。“非寻香城有实城用?”而不是寻香城的那些实实在在的城市,就有城市的作用(住人、做事情等等)?

  

  “量云:此寻香城,应有实用(宗),许无实境此识生故(因)”,他们的理由都是一个,“许无实境此识生故”,你们唯识宗这么说的,没有实境,这个识也可以生,可是现在这个识(寻香城)生起来了,它也是没有实境的,那么它应当有作用了。因为你说其它无实境此识生的东西都有作用,为什么它也是没有境而生起来的却没有作用呢?“如余城等”(喻),就像其它(有实境)的城市、头发、苍蝇、刀杖、饮食等等,都有作用。

  

  

  论:余发等物其用非无。

  

  述曰:先叙三事,无实用已,此通三事,为相例难。谓既无实境许此识生,何故眩翳所见,无发等用,余发蝇等,有发等用?乃至第三,如前已说。此中举初余发蝇等,等取第二余饮等用,及等第三余城等用。然旧论一一难下,皆自出例,今恐烦广,故总显之。

  

  “谓既无实境许此识生,何故眩翳所见,无发等用,余发蝇等,有发等用?”眩翳看到的那些头发、苍蝇等等是没有作用的,而其它的头发、苍蝇等等是有作用的——等就是等那些其它的刀杖、饮食能起作用,梦里边的饮食、刀杖则不起作用;其它的城市能起作用,那个健达缚城就不能起作用。而这些,你说都是没有实境、识就能生,为什么不一样?就问这些问题,“乃至第三,如前已说。此中举初余发蝇等,等取第二余饮等用,及等第三余城等用”。

  

  “然旧论一一难下,皆自出例,今恐烦广,故总显之”,过去的那个旧译,每一个难下都各举出一个例子,现在我们不要太烦了,就总的举例来说明。

  

  

  论:若实同无色等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

  

  述曰:上来别约四事,难四不成。自下第二,于一事中,总为四难,亦结前文。此即牒大乘无境许识起。

  

  论:定处、定时、不定相续、有作用物皆不应成。

  

  述曰:此文正申难意,四义如前。总立量云:定处时等皆不应成,说无外色等许此识生故,如余处时等。此中量意,应准上知。

  

  “上来别约四事,难四不成”,前面是就四个事情说了四个问难:根据你们唯识宗说没有实境识也能生这个话,就有那么多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都是客观的事实,都是不可回避的真实的事情。那么看你们怎么样来回答这些问难了。

  

  “自下第二”,这是第二个,“于一事中,总为四难,亦结前文”。前面是第一,经部论师他们总的问了四个问题。

  

  “若实同无色等外境,唯有内识似外境生,定处、定时、不定相续、有作用物皆不应成”,照你们大乘说的只有内识似外境生,真正的客观的色香味触等等外境是没有的,那么处所决定、时间决定、相续不定、一切事物皆有作用,这些客观事实都不能成立。这不符客观的常识,把客观常识的事都打破了。照你唯识宗说的话,这些事情都推翻了;而这些是客观的常识,不能推翻的,“此文正申难意,四义如前”。

  

  “总立量云:定处时等皆不应成”(宗),“定处时等”,定处、定时、不定相续、有作用物,“皆不应成”,这些都不应当成立。为什么呢?你们唯识说的,“说无外色等许此识生故”(因),照你们的主张,这些作用都不能成立。“如余处时等”(喻),这个前面都讲过了,我们不要重复了。

  

  

  戊二 后五颂释 四难非理 分二

  己一 初二颂答非不成 分二

  庚一 初一颂答别难不成………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论:非皆不成。

  

  述曰:自下第二,释四难非理。于中有二,初总答不成,后别显不成。此即初也。彼言四事,皆不应成,今四皆成,故论说言非皆不成。然论言俱,或多少;若言皆,并定三以上,由三以上名多法故。新翻经论,皆准此知。今答四成,故言皆也。

  

  这四个难提出来之后,下边就是要回答他们的难了:“释四难非理”,你们这四个难问不合理。我们自己去问问看,假使我们是唯识宗,外边他们有这四个问题提过来,我们该怎么解答?以唯识宗的道理来解答,该怎么回答?自己先问问看,然后再看论主是怎么解答的。最好自己先预习一下,把这四个问难了解清楚之后,假使你站在世亲菩萨的立场,你该怎么回答?如果你能回答出来,你唯识宗学得有点名堂了;如果你乱说一通,那么你对唯识宗还莫名其妙,答不出一个所以然。他现在下边就要回答了。

  

  “初总答不成”,首先总的否定它,你这个说法不对,并不是如此,“后别显不成”,后面慢慢地、一个一个给你说。

  

  第一个总说:“非皆不成”。“彼言四事,皆不应成”,你说这四个事情都不能成立了,“今四皆成”,我现在就给你说,这四事不是都不成立,而是都能成立,你的问难是不合理的。一上来就把他们给否定掉。“故论说言“非皆不成””,就是说都能够成立的。

  

  “然论言俱,或多少;若言皆,并定三以上,由三以上名多法故。新翻经论,皆准此知。今答四成,故言皆也。”这是讲语法了。论里边,假使翻作“俱”的话(这是印度的语法),或多、或少,都可以用;假使作“皆”的话,至少三个以上,三个以上就叫多。“皆”只能用在多;“俱”则或多、或少都可以用。这里“非皆不成”,因为是四个问题(三个以上),所以一定要用“皆”。这是梵汉翻译的语法的问题。“新翻经论,皆准此知”,我们知道,玄奘法师翻译的经论都是很严格的,用“皆”字,那起码有四个以上,两个、三个不能“皆”。假使说,某人家里有三个人,三个人都来了,你说:“他们一家皆来了。”这样说是不对的!三个人不能用皆。假使是五个人(四个人以上),可以用皆,“他们一家五口皆来了”。这个就是说在文字上还是很严格的。

  

  

  论:颂曰: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述曰:此下别显非皆不成,总有五颂。于中有二。初有二颂,答非不成;后何缘不许下,复有三颂,破外救义。就初段中,文复有二。初之一颂,答别难不成,后有一颂,答总难不成。此即初也。然旧论文,以四难别逐破,颂文作数段释,至下当知。初一句颂,答初二难;第二三句,答第三难;第四句颂,答第四难。至下当知。颂言身者,相续异名。

  

  “此下别显非皆不成,总有五颂”,我们讲不是不能成立,要反驳你们了,一共有五个颂来回答。“于中有二。初有二颂,答非不成”,开头两个颂,回答不是不成立。“后“何缘不许”下,复有三颂,破外救义”,前面回答不是不成立之后,外道还要救,他还要补充理由来救他的主张,那么再用三个颂,来破他们的救。

  

  “就初段中,文复有二。初之一颂,答别难不成,后有一颂,答总难不成”,第一个颂,分别地回答,第二个颂,总的回答。“此即初也”,这里的颂就是这五个颂里边的第一个。“然旧论文,以四难别逐破,颂文作数段释,至下当知”,这是说旧…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