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講▪P5

  ..續本文上一頁現在那裏不滅。這個就是說海市蜃樓了,它沒有城的作用。假使這個海市蜃樓是真的城的話,你可以到這座城裏邊去住,可以在裏邊做事情等等,但是它是空的,你不能跑過去,你跑過去就要掉到海裏去了。它沒有城的作用,爲什麼呢?

  

  “舊論雲幹闼婆城,訛也”,這是說原文翻譯上的一些問題了。他說這個尋香城,過去的翻譯叫幹闼婆城,翻錯了,“梵雲健達縛,此雲尋香”,照規矩,這個幹闼婆,梵文是健達縛,我們翻成漢文就叫尋香(因爲聲音有些不一樣,那個印度的土言也好幾種,不一定完全一樣)。什麼叫尋香?“謂中有能尋當生處香,即便往生”,天龍八部裏也有健達縛,中有也叫健達縛。中有投生,它聞到當生的地方有個香味道,它聞了很高興,就馬上跑過去,那麼就在那裏投生了。我們供那些鬼,把那些飲食供上去,它遠遠地聞到這個飲食的香味道,它就來吃。這就叫尋香,“亦名健達縛”,也叫健達縛。

  

  “其西域呼俳優,亦雲尋香”,這是“尋香”的另外一個意思。“西域”就是西方,印度那些地方,“俳優”即唱戲、作戲的那些人,也把那些人叫作尋香。“此等不事王侯,不作生業”,這些人既不爲國王辦事情,也不去做那些謀生的事業,“唯尋諸家飲食等香,便往其門,作諸伎樂,而求飲食”,他們一天到晚拿著樂器,聞到哪裏有人家在吃飯的香味道,就跑到那家人門口去奏一些樂,主人就給他們一點東西吃了。“能作幻術”,他們還能作幻術,“此幻作城,于中遊戲,名尋香城”,他們化一個城,就在這城裏邊遊戲,叫尋香城。“幻惑似有,無實城用”,這是幻化的城,好象是有,實際上沒有真的城市的作用。

  

  “或呼陽焰化城,名健達縛城。諸商估等,入諸山海,多見陽焰化爲城室,于中聞有作樂等聲”,這個還是解釋“尋香城”,說了很多意思,我們知道大概意思就行了。“陽焰化城”,就是說在沙漠地帶,在太陽光裏邊看過去,好象有水、有城等等景象,或者山裏邊、海裏邊,海市蜃樓,可以看到那個城,甚至可以聽到裏邊有音樂的聲音。“西域呼作樂者,既名尋香,故說此化城名尋香城”,西方的人,稱呼作樂的人叫作尋香,那麼既然這個城裏邊有音樂等等的聲音,就稱它叫尋香城。他這裏把尋香城的名義講了很多,我們知道它是化的城、沒有作用的就完了。

  

  (13B)“謂既無實境,許此識生,何故此城無實城用?”既然你們唯識宗說不要有實在客觀環境、這個識也能夠生出來,那麼現在你們看到這個健達縛城了,它也是沒有實境的,爲什麼這個城沒有實在的作用呢?尋香城大家知道,海市蜃樓,不能去住的,一去就掉到海裏去了。“非尋香城有實城用?”而不是尋香城的那些實實在在的城市,就有城市的作用(住人、做事情等等)?

  

  “量雲:此尋香城,應有實用(宗),許無實境此識生故(因)”,他們的理由都是一個,“許無實境此識生故”,你們唯識宗這麼說的,沒有實境,這個識也可以生,可是現在這個識(尋香城)生起來了,它也是沒有實境的,那麼它應當有作用了。因爲你說其它無實境此識生的東西都有作用,爲什麼它也是沒有境而生起來的卻沒有作用呢?“如余城等”(喻),就像其它(有實境)的城市、頭發、蒼蠅、刀杖、飲食等等,都有作用。

  

  

  論:余發等物其用非無。

  

  述曰:先敘叁事,無實用已,此通叁事,爲相例難。謂既無實境許此識生,何故眩翳所見,無發等用,余發蠅等,有發等用?乃至第叁,如前已說。此中舉初余發蠅等,等取第二余飲等用,及等第叁余城等用。然舊論一一難下,皆自出例,今恐煩廣,故總顯之。

  

  “謂既無實境許此識生,何故眩翳所見,無發等用,余發蠅等,有發等用?”眩翳看到的那些頭發、蒼蠅等等是沒有作用的,而其它的頭發、蒼蠅等等是有作用的——等就是等那些其它的刀杖、飲食能起作用,夢裏邊的飲食、刀杖則不起作用;其它的城市能起作用,那個健達縛城就不能起作用。而這些,你說都是沒有實境、識就能生,爲什麼不一樣?就問這些問題,“乃至第叁,如前已說。此中舉初余發蠅等,等取第二余飲等用,及等第叁余城等用”。

  

  “然舊論一一難下,皆自出例,今恐煩廣,故總顯之”,過去的那個舊譯,每一個難下都各舉出一個例子,現在我們不要太煩了,就總的舉例來說明。

  

  

  論:若實同無色等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

  

  述曰:上來別約四事,難四不成。自下第二,于一事中,總爲四難,亦結前文。此即牒大乘無境許識起。

  

  論:定處、定時、不定相續、有作用物皆不應成。

  

  述曰:此文正申難意,四義如前。總立量雲:定處時等皆不應成,說無外色等許此識生故,如余處時等。此中量意,應准上知。

  

  “上來別約四事,難四不成”,前面是就四個事情說了四個問難:根據你們唯識宗說沒有實境識也能生這個話,就有那麼多的問題産生。這些問題都是客觀的事實,都是不可回避的真實的事情。那麼看你們怎麼樣來回答這些問難了。

  

  “自下第二”,這是第二個,“于一事中,總爲四難,亦結前文”。前面是第一,經部論師他們總的問了四個問題。

  

  “若實同無色等外境,唯有內識似外境生,定處、定時、不定相續、有作用物皆不應成”,照你們大乘說的只有內識似外境生,真正的客觀的色香味觸等等外境是沒有的,那麼處所決定、時間決定、相續不定、一切事物皆有作用,這些客觀事實都不能成立。這不符客觀的常識,把客觀常識的事都打破了。照你唯識宗說的話,這些事情都推翻了;而這些是客觀的常識,不能推翻的,“此文正申難意,四義如前”。

  

  “總立量雲:定處時等皆不應成”(宗),“定處時等”,定處、定時、不定相續、有作用物,“皆不應成”,這些都不應當成立。爲什麼呢?你們唯識說的,“說無外色等許此識生故”(因),照你們的主張,這些作用都不能成立。“如余處時等”(喻),這個前面都講過了,我們不要重複了。

  

  

  戊二 後五頌釋 四難非理 分二

  己一 初二頌答非不成 分二

  庚一 初一頌答別難不成………

  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

  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

  

  

  

  論:非皆不成。

  

  述曰:自下第二,釋四難非理。于中有二,初總答不成,後別顯不成。此即初也。彼言四事,皆不應成,今四皆成,故論說言非皆不成。然論言俱,或多少;若言皆,並定叁以上,由叁以上名多法故。新翻經論,皆准此知。今答四成,故言皆也。

  

  這四個難提出來之後,下邊就是要回答他們的難了:“釋四難非理”,你們這四個難問不合理。我們自己去問問看,假使我們是唯識宗,外邊他們有這四個問題提過來,我們該怎麼解答?以唯識宗的道理來解答,該怎麼回答?自己先問問看,然後再看論主是怎麼解答的。最好自己先預習一下,把這四個問難了解清楚之後,假使你站在世親菩薩的立場,你該怎麼回答?如果你能回答出來,你唯識宗學得有點名堂了;如果你亂說一通,那麼你對唯識宗還莫名其妙,答不出一個所以然。他現在下邊就要回答了。

  

  “初總答不成”,首先總的否定它,你這個說法不對,並不是如此,“後別顯不成”,後面慢慢地、一個一個給你說。

  

  第一個總說:“非皆不成”。“彼言四事,皆不應成”,你說這四個事情都不能成立了,“今四皆成”,我現在就給你說,這四事不是都不成立,而是都能成立,你的問難是不合理的。一上來就把他們給否定掉。“故論說言“非皆不成””,就是說都能夠成立的。

  

  “然論言俱,或多少;若言皆,並定叁以上,由叁以上名多法故。新翻經論,皆准此知。今答四成,故言皆也。”這是講語法了。論裏邊,假使翻作“俱”的話(這是印度的語法),或多、或少,都可以用;假使作“皆”的話,至少叁個以上,叁個以上就叫多。“皆”只能用在多;“俱”則或多、或少都可以用。這裏“非皆不成”,因爲是四個問題(叁個以上),所以一定要用“皆”。這是梵漢翻譯的語法的問題。“新翻經論,皆准此知”,我們知道,玄奘法師翻譯的經論都是很嚴格的,用“皆”字,那起碼有四個以上,兩個、叁個不能“皆”。假使說,某人家裏有叁個人,叁個人都來了,你說:“他們一家皆來了。”這樣說是不對的!叁個人不能用皆。假使是五個人(四個人以上),可以用皆,“他們一家五口皆來了”。這個就是說在文字上還是很嚴格的。

  

  

  論:頌曰: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用。

  

  述曰:此下別顯非皆不成,總有五頌。于中有二。初有二頌,答非不成;後何緣不許下,複有叁頌,破外救義。就初段中,文複有二。初之一頌,答別難不成,後有一頌,答總難不成。此即初也。然舊論文,以四難別逐破,頌文作數段釋,至下當知。初一句頌,答初二難;第二叁句,答第叁難;第四句頌,答第四難。至下當知。頌言身者,相續異名。

  

  “此下別顯非皆不成,總有五頌”,我們講不是不能成立,要反駁你們了,一共有五個頌來回答。“于中有二。初有二頌,答非不成”,開頭兩個頌,回答不是不成立。“後“何緣不許”下,複有叁頌,破外救義”,前面回答不是不成立之後,外道還要救,他還要補充理由來救他的主張,那麼再用叁個頌,來破他們的救。

  

  “就初段中,文複有二。初之一頌,答別難不成,後有一頌,答總難不成”,第一個頌,分別地回答,第二個頌,總的回答。“此即初也”,這裏的頌就是這五個頌裏邊的第一個。“然舊論文,以四難別逐破,頌文作數段釋,至下當知”,這是說舊…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